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防汛防旱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村(居)、有關單位:
我鎮屬于沿湖丘陵地區,區域面積66.6平方公里,全鎮有大、中、小圩40多公里,其中大圩26.6公里,中圩6.3公里,堤防涵閘共24座,全鎮70%的農田和農戶處于湖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我鎮洪、澇、旱災害頻繁。今年以來,春季雨水較少、旱情較重,但根據氣象局汛期初步預測今年汛期(6—8月)總降水量正常偏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現局部內澇,梅雨期降水量略多,后期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高溫伏旱。因此,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形勢比較嚴峻,極易出現先旱后澇的旱災洪澇,按照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工作方針,著力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為保證全鎮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繁榮穩定,防汛防旱工作尤為重要。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抓好宣傳發動,強化抗災意識
多年來的防汛防旱實踐告訴我們重視宣傳發動工作是奪取防汛防旱斗爭勝利的基本保證。因此,我們要把宣傳發動工作放在首位,并在宣傳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聲勢,做到早宣傳且廣泛,早發動且深入,早布置且落實。要利用標語、戧牌等宣傳形式進行層層發動宣傳。要召開全鎮防汛防旱工作動員大會,對防汛防旱工作進行全面發動、精心布置,做到思想早準備、工作早布置,物資早落實,堅決克服麻痹僥幸思想,進一步增強廣大干群的防汛抗旱的意識,從而形成人人關心防汛防旱工作,各行各業支持防洪抗災的良好氛圍。
二、抓好組織健全,強化責任意識
防汛防旱工作的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系、組織體系、指揮體系,以利于動員各方面力量通力協作,團結戰斗。因此,我鎮于6月初成立了防汛防旱指揮部,水利農機站、公安、人武、電力等部門共同參與,各責任村(居)、責任單位要相應建立中隊部,并要組建好防汛防旱巡邏隊,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對防汛防旱實行統一調度指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消極懈怠,也不得推諉延誤。與此同時,針對我鎮堤防長、河道多的特點,要突出抓好重點、環節的責任明確和任務的落實,對所有堤防及建筑物要實行責任到村、到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必須熟悉工情、水情,掌握天情、雨情,對沿湖的涵閘要有專人看護,遇有情況,要立即向上級匯報。
三、抓好防汛工段及物資的落實
防汛抗災是對大自然的一場戰爭,變化莫測,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鎮防汛工作具有面廣量大、戰線長、情況復雜的特點,超前做好充分準備尤為重要。因此,根據我鎮防汛的實際情況,要認真做好防汛工段的劃分和建筑物的看守(見附表),汛前各中隊要組織一次檢查,熟悉工情、清除障礙,每隔一定距離要開通一條檢查通道,以便對大堤的滲漏及時檢查。關于器材的落實,必須按照鎮防指下達的防汛器材任務(見附表),汛前由各中隊部組織集中存放在重點防守地段,鎮指揮部的防汛器材籌備落實到位,確保搶險時及時供應。同時控制好內河水位,當外湖水位達到增高5米時,沿湖(河)涵、閘按劃分地段有村負責全部關閉(包括輸水孔),由鎮防指統一指揮,任何人、單位不得強行開閘。各村小圩涵洞有各村根據實際情況落實到人,明確責任要求。當外湖水位不斷上漲時,各責任單位要做好迎戰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險情,要相應組織巡邏隊日夜監視,嚴防大堤內腳滲漏,沿湖(河)涵、閘、洞必須有專人看守,確保赤岸大圩、黃玨西聯圩增高9.5米、顏家圩和漁場圩增高9米、柏樹聯圩增高8.2米、東風圩增高8.0米、三角洲增高8米時能夠安全渡汛,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
四、抓好設施的完善,做好排澇抗旱工作
由于我鎮70%面積屬于湖區,不但承擔著防汛任務,同時還擔負著排澇任務,如果不做好排澇工作,一旦遇有連續陰雨,將會出現內澇,同樣會使農田受淹,財產受損(內河水位控制見附表)。因此,汛前對全鎮所有機電排澇設施要檢查一次,機電工要定崗定位,所有機泵要試機出水,確保到時開得出,打得響,及時排澇降漬,保證農田不受淹,電力部門要對全鎮的排澇灌溉動力線路要認真進行檢查維修,確保線路暢通安全可靠,山區水庫要同時做好汛前檢查工作,并明確專人負責,確保按水庫設計水位不缺口,超設計水位有安全應急對策,糧食部門要做好汛前的物資調動準備工作(草包、麻袋等),保證搶險時及時供應,其他部門也要積極配合防汛防旱工作。在立足抗洪排澇的同時,還必須做好防旱工作,今年的旱災,我鎮各村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當邵伯湖水位低于真高4.0米時,各有關村要組織民力、機械及時疏浚河道、清除阻水障礙物,保證引水暢通,必要時架設機械進行翻水,確保農田灌溉用水。
2014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們將以此為契機,認真做好今年防汛防旱各項工作。因此,以上意見希各村(居)、有關單位認真貫徹落實,并結合本村(居)單位實際情況,逐項檢查落實到位,明確責任,把握關鍵,一著不讓,奪取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全面勝利,為全鎮工農業生產和全面小康建設創造良好的水利保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