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質檢監管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飲食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為主線,以強化檢測監管體系建設為支撐,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城鄉居民飲食安全為目標,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優質農產品認定認證步伐,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著力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能力和農產品質量追溯能力建設,打造品牌優質農產品,提升我市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和質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目標
到201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完善,各鎮(街道)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無公害農產品認定面積達到25萬畝,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達到3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達到3個。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提高,形成反應迅速、運轉靈活、處置適當、保障有力的應急處置機制。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公室(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要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能力建設,切實做好農業標準化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以下簡稱“三品一標”)認定認證組織申報和種植業產品檢測監管等工作,要進一步配套完善檢測監管設備,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探索創新檢測監管工作的新機制、新辦法,切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規范化、信息化、法制化。
各鎮(街道)要成立與本轄區生產、銷售能力相一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配備相應的檢測設備和2-3名專職的檢測監管人員,依法開展對轄區農業標準化生產、優質農產品認定認證、質量安全狀況監測和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同時要進一步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貿市場、超市自檢體系建設,所有新建農產品市場、大型超市和相對集中的生產基地,必須建立配套的自檢室,按照《市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市農產品市場準入實施辦法》的要求,依法開展自檢工作,切實加強質量安全監控。要根據農產品千家萬戶的生產格局,積極探索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的農戶“聯戶聯保”質量控制機制,組織果蔬種植戶成立聯保小組,各聯保戶必須嚴格按照生產操作規程進行農事活動,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得銷售。到2015年,“市有中心,鎮(街道)有站,產地市場有室,農戶有聯戶聯保”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建立健全。
(二)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創建
各鎮(街道)和農業部門要把農業標準化創建作為發展服務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手段,指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盡快形成生產基地規模化、產地環境無害化、生產過程標準化、質量控制制度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生產服務社會化,每個鎮(街道)要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和自然條件,建立2-3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并積極創建省級乃至國家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帶動本轄區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到2015年,我市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達到10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達到32個。
農業部門要健全監管制度,開展例行監測,提高對標準化示范基地的監管能力,同時結合我市實際,制訂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技術規程,分層次對各級農技人員開展標準化培訓,通過召開培訓會,發放明白卡、制作規程牌等形式,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標準化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三)加快實施“三品一標”認證監管
農業部門要緊緊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機遇,將綠色、有機高端農產品認證作為重點,抓好大宗農產品和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一體化認證工作。要加強對已認定的“三品一標”基地的監管,積極探索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制度,制訂出臺相關文件進行規范管理,把好生產源頭關,同時積極組織有關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加綠色食品博覽會和農產品交易會,大力推介認證產品,擴大認證產品影響力,逐步培育具有我市特色、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農產品,提高認證產品市場競爭力。
(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預警機制
要積極探索農產品生產銷售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通過完善生產記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建立農產品購銷臺賬等形式,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可查詢、產品流向可追蹤,同時要積極探索農產品基地生產信息的準確化、真實化和信息化,開展質量追溯試點工作;要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控工作,正確處理相關信息,堅決杜絕虛假信息傳播。農業部門要及時收集監測信息,分析監測結果,將日常監測信息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有機結合,使應急預警制度化、日常化,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組織,防范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舉報制度,公布舉報方式,調動廣大群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積極性,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在新聞媒體上予以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對舉報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查證屬實的,將根據舉報數額的大小給予一次性獎勵。
(五)全面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
各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鎮(街道)和市農業部門要通過完善產地管理的各項手段、措施,逐步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各生產主體要嚴格生產自律,規范生產過程記錄,開展產品檢測,對符合相關要求的農產品出具產地準出證明,對經查驗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出具產地證明。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銷售農產品時,應當向購買方出具相關質量合格證明和產地證明,逐步推行完善產地準出制度。要積極探索農產品市場準入的有效形式,完善市場準入運作模式,將批發市場凡進必檢、零售市場(門店)抽檢和檢測信息制度化、程序化;要在現有蔬菜水果市場準入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監管的品種范圍,適時推行鎮(街道)和主要農產品集散地的市場準入工作,切實保障全市人民的餐桌安全。要加強農產品市場準入、產地準出等檢驗監測結果的運用,把市場準入、產地準出作為預警、追溯的信息源,作為現代農業生產指導的風向標,作為產品質量安全的過濾器,真正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全過程,服務于社會和諧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屬地管理職責。各鎮(街道)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具體協調負責轄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切實發揮產地、市場、超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認真落實農產品認證、檢測監管、農業標準化創建、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等工作,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二)增加資金投入,建立長效保障機制。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工作的經費投入,并列入市財政預算,用于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農業標準化實施、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質量監督抽檢、農產品市場準入、產地準出、認證產品推介、應急預警機制建立、不合格農產品查處等,保障日常工作順利開展。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示范作用,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對“三品一標”認定認證、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鎮(產地)質量控制體系、農產品質量追溯、組織參加綠博會等監管工作的獎補力度,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各鎮(街道)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及檢測監管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要研究制定獎勵政策,認真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任務目標,進一步推動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穩步發展。
(三)加強協作配合,形成監管合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涉及面廣,工作任務繁重,農業、財政、發改、食品、衛生、工商、質監、環保等部門要各負其責,加強協調配合,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缺位,不越位,形成合力。
(四)開展宣傳培訓,營造良好氛圍。要充分利用網絡、報紙、電視和現場咨詢、檢測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普及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曝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讓廣大農業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強全民質量安全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提高農業部門依法治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五)制訂實施細則,完善體制機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各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盡快制訂出臺實施細則,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和政策,為落實責任、強化監管提供政策支持。要及時建立和調整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機構,完善工作職責,落實定期例會制度和日常監管制度,形成利于監管的長效機制。要不斷探索基層監管的體制機制,落實政策、資金、人員、設備等問題,不斷配套完善監管體系。要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