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政關于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促進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實施意見》(政〔〕83號)和《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教育投入是我市實施“四大一高”和“人才強市”戰略、實現“三大戰略定位”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不斷增加財政教育投入,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當前,我市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穩步推進,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
我市是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才匱乏的矛盾十分突出,新形勢下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是推動科學發展、增創區域競爭新優勢,建設創新開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諧、生態宜居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財政職能,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項緊迫任務。各縣(市、區)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刻領會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各縣(市、區)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拓寬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提高公共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市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各縣(市、區)教育事業發展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增加本級教育支出。各縣(市、區)政府要切實按照《教育規劃綱要》要求,根據本地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統籌規劃,落實責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落實法定增長要求,切實提高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
(一)嚴格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各縣(市、區)政府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在年初安排公共財政支出預算時,優先考慮教育投入,積極采取措施,調整支出結構,努力增加教育經費預算,保證財政教育支出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對預算執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照上述原則優先安排教育撥款,確保全年預算執行結果達到法定增長的要求。
(二)提高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各縣(市、區)政府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新增財力要著力向教育傾斜,優先保障教育支出。各縣(市、區)要按照市分解的評價指標,切實做到年、年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顯提高,努力實現省財政廳核定我市財政教育支出分析評價指標即全市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年達到20%、年達到21%。
(三)提高預算內基建投資用于教育的比重。要把支持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公共投資的重點,在編制基建投資計劃、實施基建投資項目時,充分考慮教育的實際需求,確保用于教育的預算內基建投資明顯增加,不斷健全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
三、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多方籌集財政性教育經費
(一)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教育費附加制度。認真落實國務院決定,從年12月1日起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教育費附加統一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實際繳納稅額的3%征收。
(二)全面開征地方教育附加。各縣(市、區)政府要根據《省財政廳省地方稅務局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關于印發〈省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財綜〔〕4號)要求,從年1月1日起全面開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統一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實際繳納稅額的2%征收,預留部分專項用于我市教育事業發展。
(三)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比例計提教育資金。從年1月1日起,各縣(市、區)政府要從當年以招標、拍賣、掛牌或者協議方式出讓國家土地使用權取得的土地出讓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遷補償、土地開發等支出后余額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重點用于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具體辦法由市財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各縣(市、區)政府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收入征管,依法足額征收,不得隨意減免或少計提。當前尤其要按規定加大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力度,及時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教育資金。落實上述政策增加的收入,要按規定全部用于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同時不得因此而減少其他應由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
四、合理安排使用財政教育經費,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同時,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進一步突出重點、優化結構、加強監督管理,推動教育改革創新,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一)合理安排使用財政教育經費。一是積極支持實施重大項目。堅持頂層設計、總體規劃、政策先行、機制創新的基本原則,著力解決教育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問題。市教育等部門負責按照國家要求,組織實施符合《教育規劃綱要》總體目標,適應我市城鎮化建設和發展方式轉變對教育的要求,做好政策規劃和指導工作,推進教育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益。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教育規劃綱要》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實施相關重大項目。二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經費安排要堅持以人為本,重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教育問題,切實減輕人民群眾教育負擔,使人民群眾能夠共享加大財政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大力支持完成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強職業教育能力建設、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等重點任務。三是優化教育投入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要統籌城鄉、區域之間教育協調發展,重點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整優化各教育階段的經費投入結構,合理安排日常運轉經費與專項經費。
(二)全面推進教育經費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一是堅持依法理財、科學理財。嚴格執行國家財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財經紀律,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管理制度。二是強化預算管理。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準確性,提高預算執行效率,推進預算公開。三是明確管理責任。各縣(市、區)政府要督促有關部門加強經費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教育經費使用管理負主體責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經費管理水平。四是加強財務監督和績效評價。進一步完善財務監督制度,強化對重大項目經費的全過程審計,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五是加強管理基礎工作和基層建設。充分發揮教育、財政等基層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著力做好教育基礎數據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確保教育基礎數據真實、完整;完善教育經費支出標準,健全學校財務會計和資產制度,規范學校經濟行為,防范學校財務風險。
五、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落實到位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將建立加大財政教育投入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目標任務,做好動員部署,落實各縣(市、區)責任,加強監督檢查。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教育事權劃分,采取有效措施,落實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相關政策,確保教育優先發展。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共同抓好貫徹落實工作。
(二)加大對各縣(市、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市政府將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市、縣財政體制,加大對各縣(市、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三)加強監測分析。市政府將加強對落實教育投入法定增長、提高財政教育支出比重、拓寬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各項政策的監測分析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政策執行中的相關問題。市財政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分析評價指標,對各地財政教育投入狀況進行評價分析,適時將分析結果報告市政府,并作為市財政安排轉移支付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