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施質量興市策略的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質量興戰略的意見》(政發[]號),全面提升質量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就實施質量興市戰略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富民強市、實現趕超崛起、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切實強化質量工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市場競爭、推動自主創新、節約資源能源、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宏觀調控和基礎保障功能,夯實質量基礎保障體系,加強重點領域質量安全監管,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取向的質量工作機制,著力提高全市質量總體水平,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基本原則。堅持政府推動,把服務經濟發展、落實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作為根本宗旨;堅持市場主導,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作為主要動力;堅持突出重點,把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質量問題、增強產業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努力提高整體質量水平作為當前的重中之重;堅持依法治質,把嚴格執法監督、加快管理創新、提高監管效能作為改革方向;堅持科技先導,把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自主創新、完善質量技術基礎作為提高質量的主要手段。
3、發展目標。到年,努力使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部分領域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產業和企業產品的整體素質適應國內競爭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高水平的質量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具體目標是:
——主要產業企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重點加強汽車制造、能源、造紙、醫藥、食品、有色冶金、建材、農業、林業等 個產業的質量工作。家重點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家企業獲省質量管理獎。培育個以名牌產品為龍頭、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競爭能力、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全市標志性工業企業。選擇市場占有率較高、在全省有較大影響、發展來勢較好的個大品牌作為重點扶持對象,使骨干企業的整體素質躍居全省先進水平,基本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
——產品質量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全市重點企業、重要工業產品、名牌產品和外資企業的產品以上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工業產品標準覆蓋率保持在以上;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食品類產品全部達到綠色食品標準;重點產品、名牌產品的國家和省級監督抽查合格率力爭,出口產品出廠合格率達到,全市產品質量的國家和省級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新產品產值率達到以上。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創建中國名牌產品項,名牌產品達到個,名牌產品達到個。名牌產品經濟規模占工業總產值的以上,其生產總值、產品銷售額、出口創匯額、實現利稅增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在全省名列前茅。
——工程質量優良率明顯提高。竣工工程質量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優良率達到以上,功能完備、環境友好、安全可靠、資源節約等全方位、全壽命的綜合滿意指標不斷提高。不合格工程項目嚴禁投入使用。
——服務質量基本實現標準化。以加快生產服務業發展為中心,制定和全面推行服務業質量標準,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品牌優勢、在省內有影響力的精品服務項目和大型現代服務企業,帶動整體服務質量向省內先進水平躍進。新創建“百城萬店無假貨(商場、超市)”家,服務標準化達標單位家以上,服務企業通過質量體系認證家,創建服務名牌~個。
二、工作重點
4、完善質量技術基礎工作。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要加快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引導企業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制定高于現行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內控標準,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提升主要產業和產品標準整體水平;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標準的研究和采用,提高標準與市場的關聯度,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加快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等地方農業規范制修定步伐;積極搜集大宗產品出口國相關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與協調機制;指導企業建立和實施標準體系,提高標準化工作水平。大力加強計量監管工作。推進法制計量,加大對水表、電能表、熱能表和衡器等民生計量器具和重點用能單位的監督管理;服務工業化,完善計量檢測體系建設,抓好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基礎工作,加強在線檢測、過程控制以及安全與環境計量檢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計量秩序,加強誠信計量體系建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和市場導向,積極開展認證認可工作。繼續推動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等體系認證;積極推行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可再生資源、信息安全等領域的產品認證;加快食品和農產品認證的國際互認,鼓勵使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農產品標志,擴大優勢食品和農產品出口。
5、依法加強質量監督。進一步加大對涉及人身財產安全、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和諧的重點產品監督力度,完善市級市場監督抽查和定期監督檢驗制度。建立重點監管產品目錄,將食品、農產品、農資、建材、危險化學品等產品生產企業列入重點監督管理對象。對在全省有較大影響的優勢產業開展具有可比性的、分類管理的行業性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并對外公布監督檢查結果。嚴格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實現抽查一類產品,整頓一批企業,規范一個行業。認真落實行政轄區打假責任制,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開展產品質量專項整治活動,解決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
6、嚴格產品的準入許可。圍繞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嚴格實施工業產品和食品生產許可管理制度,保障生產安全和食品質量安全。對涉及人身安全的特種設備等產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和全過程安全監察。對不具備質量安全生產條件、能源資源消耗不符合國家規定、工藝裝備不符合產業政策、沒經過環保評價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生產企業,嚴把市場準入關,質量監督部門不頒發生產許可證,銀行不貸款,土地管理部門不批準用地,電力部門不予供電,經銷單位不準銷售。對已獲準許可的企業,要加強監督檢查和后續監管,對企業無證生產等違法行為依法嚴厲處罰。
7、構筑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切實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全面落實政府部門的監管責任,加強對食品等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肅查處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廣告等違法行為。著力規范進出口市場秩序,打擊進出口商品逃漏檢行為和非法出口。要分行業、分類別全面摸清全市質量安全的基本情況,建立質量安全動態監管數據庫,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安全工作的監控。要做好隨時應對質量突發事件準備,成立應急管理機構,完善安全應急預案,健全應急處理機制,不斷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
8、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企業作為質量第一責任人,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卓越經營”的理念,始終把保證質量和依法承擔質量責任作為首要任務。鼓勵企業圍繞產品質量,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研發具有核心競爭力、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引導企業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努力提高產品的品牌價值和競爭實力。督促企業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建立完善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體系,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嚴格計量檢定校準,嚴格檢驗檢測,嚴格關鍵環節控制,確保產品質量。努力推進企業質量誠信建設,在金融保險、商貿流通、交通通信、房地產、旅游等服務領域加快建立誠信體系,大力開展用戶滿意度測評、星級服務達標、創建文明窗口等活動,實現優質服務、誠信服務和透明服務。
9、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建立健全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破除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阻礙產品正常流通的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打破地區封鎖和地區保護主義,建立統一大市場。積極推行工程和設備監理制度,圍繞重點工程和重大投資項目、技改項目,實施項目法人、工程監理和工程設備監理制度。對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工程、重點設備和政府采購項目實行強制監理,確保重大投資項目和設備的質量安全。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引導參與質量技術創新、名牌培育、標準制定、質量管理、信息分析、咨詢服務等質量服務活動。
10、加強檢驗檢測機構建設。要進一步加強計量基礎建設,不斷完善全市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圍繞優勢產業的提升和發展,重點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節能環保產品、汽車及配件產品和食品、藥品等涉及安全產品的監督檢驗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探索區域公共檢驗檢測平臺建設,為企業和社會提供科學、準確、高效的檢測服務。鼓勵小企業聯合建立實驗室,切實保證原材料進廠檢驗和產品出廠檢驗。嚴格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制度和實驗室評價制度,加強對各類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實現檢驗檢測結果的科學、準確、互認。
三、保障措施
11、發揮名牌戰略帶動作用。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牽頭組織制定全市名牌產品三年培育計劃,并組織實施。切實做好名牌產品、名牌服務和質量管理獎的推薦工作,鼓勵支持優勢企業積極爭創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以及名牌和著名商標。圍繞豐富的自然資源、農產品資源、生態旅游資源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一批在全省或全國有影響的優質名牌產品、優質服務單位和質量管理優秀企業。創造有利于名牌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對獲得名牌稱號的產品,在政府招投標和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實行政府優先采購制度。建立政府質量獎勵政策,對新獲得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產品給予萬元的獎勵;對新獲省質量管理獎、名牌、著名商標給予萬元的獎勵;對新獲名牌的生產企業給予萬元的獎勵。對再次獲得榮譽的企業給予相應獎勵政策一半的資金獎勵。獎勵申報程序的有關規定由市產品質量監督行政部門另行制定。各地政府要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質量獎勵政策和激勵機制,培育區域性品牌,提高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12、增加質量工作投入。各級政府要切實將質量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加強統籌管理、資源配置和條件保障,建立穩定的質量工作投入機制。根據當地財政收入情況,落實標準制修訂和標準化科研項目、食品等產品質量監督抽查、質量技術機構能力提升、質量基礎能力建設和質量科技創新等工作經費。要落實打假舉報獎勵制度,按照國家規定對有功舉報人員給予相應獎勵。
13、加強質量人才建設。切實加強對企業經營者和職工的質量普及教育,實施不同層次的質量教育和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質量意識。逐步選送年青一線人員到大專院校和職業學校學習質量管理課程,培養一大批不同層次、滿足需求的質量專業人才。加強質量執法人員教育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和綜合執法能力,建立公正、廉潔、高效的行政執法隊伍。
14、加快法制建設步伐。按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快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制度建設,制定與相關法律相配套的規范性文件。將質量法律知識宣傳教育納入全民普法規劃,著力增強全民質量法制意識。以推進行政執法責任制為基礎,不斷探索法制監督工作新機制,嚴格依法行政,加強法制監督,提高依法治質水平。
15、引導科技創新。編制實施全市質量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納入全市重大科技規劃。加強檢驗檢測科學研究,加快開發和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檢驗檢測技術和儀器設備。推廣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結合產業發展水平和企業特點,深入宣貫徹“零缺陷”、用戶滿意度、企業社會責任、卓越績效管理等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
四、組織領導
16、加強領導力量。成立市質量興市領導小組,負責全市質量興市有關工作指導協調,審定“質量興市”工作規劃并組織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日常工作。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要重視質量興市工作,按照總體部署和各自分工,在部門制定推進質量興市的具體措施。各地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一位負責人具體負責實施質量興市戰略工作。
17、落實工作責任。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質量工作,將質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切實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地方整體質量水平長期低下、區域性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和搞地方保護的,依法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要加強“質量興市”工作的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18、廣泛開展質量宣傳活動。新聞媒體要重視對“質量興市”活動的宣傳,引導全社會重視、支持質量興市工作,加大對質量政策法規、名牌產品、優秀質量管理單位和先進人物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先進質量理念。積極組織名優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博覽會或展銷會,有選擇地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展“品牌”系列推介活動。深入開展“質量月”、“質量萬里行”、“3.15”等群眾性質量活動,提高全民質量意識,動員全社會為實施“質量興市”戰略,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