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強化調節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工業園區管委會,各場圃,區各委辦局(公司):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加快提升全區產業發展層次,增強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特提出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按照國家、省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市《關于促進我市產業調整與優化的實施意見》要求,圍繞加速區域經濟整體調整優化升級的目標,準確把握新時期新階段產業發展方向,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突出城市經濟發展,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行政推進、服務推動,促進主導產業做強、新興產業做大、傳統產業做精,全面提升現代裝備制造、金屬壓延、糧油加工、倉儲物流、港口機械、船舶制造和商貿服務等產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科技服務、文化旅游等產業,積極構建結構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更強、技術含量與附加值更高、能源資源消耗更低、規模支撐更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相結合。進一步彰顯中心城區優勢,緊抓城市化、城市現代化步伐加快契機,加大服務業重點大項目引進和建設力度,優化發展商貿流通、餐飲娛樂、房地產業等傳統服務業。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服務業外包、電子商務、現代物流、軟件開發、科技孵化、科技研發等新型服務業快速發展。
2.堅持壯大新興產業規模和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相結合。制定和落實有效激勵措施,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電子信息、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加快推進現代裝備制造、金屬壓延、糧油加工等現有傳統主導產業技術改造,促進企業產品升級換代和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
3.堅持規模骨干企業和中小企業梯次發展相結合。進一步突出規模企業在產業調整優化中的主體地位,支持有條件的骨干企業通過融資上市、兼并重組等途徑發展壯大。加強對業績良好、具有發展潛質的中小企業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好融資難、信息缺乏、管理水平低等突出問題,形成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大中小企業梯次發展的良好格局。
4.堅持對外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更加注重引資引智并重,不斷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加強對國家鼓勵、支持發展的重點行業領域招商,大力引進具有先進設備和核心技術的項目落戶。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的核心環節,加速創新平臺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
三、主要舉措
1.加快擴張產業規模。
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集群。精心培育特色產業功能集聚區,加速建設工業園區的金屬壓延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基地,諫壁地區的糧油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新民洲港口產業園的船舶制造、港口機械和港口物流基地,學府路高科技孵化研發、軟件服務外包集聚區,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鼓勵企業積極向產業鏈的上下游擴展,支持企業依托原有產業優勢發展相關產業,促進產業和企業向“兩園三基地”集聚,推動傳統散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提升,使“兩園三基地”成為我區產業集群的核心區域。
加速培植規模企業。加大對鼎勝鋁業、鴻泰鋼鐵、中儲糧、港盛重工、綠洲、科捷鋰電池等龍頭企業培育力度,進一步促進其在發揮產品輻射、技術示范、信息擴散和營銷網絡等方面的核心帶動作用。引導和促進資金和資源向符合產業發展規劃的中小企業集聚,積極培育規模骨干企業。力爭通過3-5年努力,培育工業銷售超億元企業40家,其中超10億元的企業10家,超50億元企業5家,100億元的企業2家。
2.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
堅持把發展以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作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要支撐。結合綠洲新能源、科捷鋰電池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和企業優勢,研究把握行業、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特點,重點在新能源和新材料、新醫藥、電子信息和環保產業方面尋求突破。全力推進綠洲新能源、科捷鋰電池項目建設,在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相關聯產業及高端延伸上引進新項目,加速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支持大元生物科技、藍德特生物制藥發展,培養高尖端、高附加值的醫藥及生物技術產業。發揮弗玏數碼安防系統項目、正愷電子研發的用于解決3G和無線局域網兼容建設問題的新型多頻合路器、惠通集團研發的微機電系統近紅外光譜儀等項目的領先優勢,在計算機及通信、新型元器件產業上求突破。敏銳把握環保產業發展等新產業發展動向,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組織協調作用,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為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更加優良的服務。力爭到2012年,形成新材料新能源、軟件服務等多個重點優勢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0家。
3.加快提升擴張傳統產業優勢。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運用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加速升級擴張。從我區傳統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和改造。加快推進鴻泰鋼鐵400兆帕鋼筋技改、寶華半掛技改擴產、震東電光源搬遷技改等項目。結合“數字”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推廣應用,發揮信息化對工業發展的倍增作用。著力推進產品研發、設計的信息化,促進工業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優先推薦國家、省級重點項目,優先重點安排各項專項資金。實施10家企業信息化示范帶動工程、百家企業信息化培訓工程;實施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推進工程,支持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公共平臺開展內外貿業務。到2012年,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開展采購、銷售等業務的比例超過48%,應用信息技術的企業超過80%,其中30%以上的企業達到中高級信息化應用水平。支持企業創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品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托品牌優勢,采取收購、兼并、控股、聯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無牌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到2012年,全區力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件、省級以上名牌20個,品牌經濟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50%。深入推進“質量興區”活動,引導和督促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夯實創建名牌的質量基礎。深入推進標準化戰略,引導企業制定并執行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4.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以國家建設物流九大區域、十大通道為契機,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區域物流一體化建設,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加快建設中儲糧糧油倉儲、寶華危化品物流基地、新民洲港口物流基地等物流基地。到2012年,物流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20%以上。
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依托軟件園等載體,重點發展軟件研發、服務外包等產業,扶持和推動產品設計、創意、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以及金融、信息等中介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進生產服務業專業化,把學府路打造成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集高科技孵化研發、科技服務、軟件外包為一體的集聚區。
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放大提升大市口中央商務區輻射集聚效應,加速推進大市口綜合商務中心、華地國際購物中心、百富商業中心等一批龍頭型大項目,培育發展一批精品旗艦店群,吸引一批知名大企業大集團落戶,進一步鞏固商貿服務業在全市的領軍地位。進一步完善服務業發展規劃,合理服務業項目布點。重點發展一批中高檔商務樓宇,打造第一樓街步行街、龍吟坊、優山美地商業街等特色街區。挖掘濱江山水文景資源潛力,搶抓機遇發展文化旅游業,拓展沿江、沿路發展空間,加快推進皇冠假日酒店、宜必思酒店等項目建設,促進旅游休閑產業發展。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建設“宜居”。
5.轉變方式,推進可持續發展。
加強招商選資引智。對照國家和省市產業振興規劃,更加注重招商選資,把好項目引進的標準和企業入園區門檻。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招商活動,引進技術含量高、投資強度大、環保水平優和稅收貢獻強的項目,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形成高新技術項目批次。圍繞現有企業、產業緊缺人才和引進項目、產業發展需要配套的人才,建立人才引進項目庫,落實市、區各項人才引進的政策措施,構建吸引人才的綠色通道,重點引進建設高層次人才、高級企業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隊伍。繼續鼓勵扶持創新創業人才在我區投資、合作、引進項目,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工作,力爭引進更多的人才和項目落戶。
提升自主創新水平。突出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引導和鼓勵企業擴大研發投入,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使更多企業自覺積極地走上依靠科技創新謀生存、求發展道路。積極引導骨干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含量,擴大生產規模。依托現有骨干企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點實驗室。到2012年,爭取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加強研發平臺建設,以高新技術項目、企業技改和基地建設為關鍵支撐,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快推進工業園區高創中心、中安創新創意大廈、象山科技園建設,推動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合作,聯合進行技術攻關,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提高企業創新研發應用水平,確保每年申報審批技術專利不少于250項。2009年完成技改投入50億元以上,2009-2012年每年推進5家以上的企業技術改造,每年技改投入增幅不低于25%。
加強節能減排。嚴格禁止投資建設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限期淘汰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等落后生產能力。對不按期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企業,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責令其停產或予以關閉。對年綜合能耗1000噸煤以上或用電量200萬千瓦時以上的項目,全部實行節能評審。在所有規模工業企業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模式,每年培育清潔生產示范企業5家,確保2009年全區單位GDP能耗下降率達4.9%以上。2010年底前,全部淘汰區域范圍內4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等指標處于全市先進水平。
提高承載能力。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和空間布局規劃,進一步完善園區配套功能,提升項目承載力。重點推進工業園區的污水處理廠、雨水泵站、續建道路和港口產業園“一縱兩橫”道路、110KV變電所等項目。加快推進拆遷,拓展承載空間,為重點項目落戶提供有利載體支撐。積極抓好人才集聚各類平臺建設,加強跟蹤服務,提升軟件園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培植壯大已落戶軟件企業。加快培育歸國博士創業園,引進更多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落戶投資創業。多元化引入社會資金建設大體量的載體和平臺,力爭3-5年內,建設10萬平方米以上高科技創新創業載體。
四、政策保障
1.加強統籌規劃。按照發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排出一批重點行業,逐個制訂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定位、總體布局、發展導向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加強各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等其他規劃的銜接。做好工業園區、新民洲港口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的研究、修編和實施工作。抓好重大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工作,充分考慮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的需要,前瞻性規劃并建設一批道路、電力、物流、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
2.嚴格落實優惠政策。定期由區發改、科技、財政、外經等部門,按照國家、省市產業振興規劃導向,圍繞各級各類申報項目,有針對性地做好扶持政策和扶持資金爭取工作。統籌安排區級部門現有財政性資金,加大對規模企業培扶、服務業引導、科技創新等專項資金的整合力度,建立統一的產業調整和優化的專項資金,集中兌現全區產業調整和優化規劃所涉及的規模工業、現代服務業培植、高新科技企業創建、省級以上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建設、企業技術改造貼息、清潔生產等各項獎勵政策,重點用于扶持獎勵符合我區產業調整和優化定位的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每年專項資金增幅高于當年區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增幅,以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加快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強化要素支持。認真研究并積極用好國家、省市財稅政策,全面落實增值稅轉型、技改貼息、設備投資補助、研發費用稅前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率、擔保再擔保、進出口退稅、家電產品下鄉、國產設備首購首用等各項扶持政策。對符合國家、省、市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在土地供應、金融支持、技術改造、人才引進等方面重點支持,對所需電力、運力、能源等方面優先協調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在境內外上市,重點抓好鼎勝鋁業等進入中小企業板上市輔導期的服務工作;積極引導寶華物流和中煤電子等有條件的成長型企業創業板上市,爭取有所突破。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臺,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爭取引進或合作建立1家風險投資公司。
4.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區“推進產業調整和優化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對全區重點產業發展進行統籌協調。區發改經貿委具體負責產業發展的綜合協調、信息、跟蹤服務、目標考核等工作;開展國家、省、市產業振興規劃的宣傳培訓;加強相關政策研究,區各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切實提高對政策的理解把握和爭取落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