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要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產業融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為實現“三市三區”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主要預期目標是:糧食總產11萬噸,油料總產2萬噸,蔬菜產量24.5萬噸;柑橘產量60萬噸,茶葉產量1.7萬噸,生豬出欄80萬頭,水產品1.6萬噸。農業總產值增長5%,農業增加值增長4.8%,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320億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2%。
一、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1.進一步建立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圍繞柑橘、茶葉兩大主導產業,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認真抓好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農業“雙百”工程,柑橘、茶葉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抓好農業品改工程,實現“園相改觀、品種改良、品質改善、管理改革”。大力提升以國家柑橘農業公園、中國宜紅茶博覽園為示范的柑橘、茶葉兩大農業主導產業。新建精品果園1萬畝、高效茶園8000畝、安全菜園2000畝,新增標準化養殖示范場10個,完成50家規模養豬場污染治理減排任務。對當年新建柑橘連片100畝以上的精品果園、連片茶葉500畝以上的高效茶園、連片蔬菜200畝以上的安全菜園,經驗收合格的補助業主5萬元。對當年高標準柑橘品改連片1畝以上的農戶(業主),每畝補助500元。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培育一批管理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設施農業主體,對當年新發展連片5畝以上智能化標準設施農業基地,每畝給予5000元補助。對連片新發展標準化大棚設施農業基地10畝以上,每畝給予2000元補助。對按標準化、機械化、相對連片種植糧油2000畝以上,并進行秸稈綜合收割利用,被評為放心糧油基地的業主,每個獎勵5萬元。積極扶持放心糧油服務社發展,對當年新增為市級放心服務社的,每個獎1000元;對當年新增為省級放心糧油連鎖店的,每個獎勵2000元;當年晉升為市級糧油精深加工企業的獎2萬元;對整村推廣農戶科學儲糧豐產倉的村(達到300戶以上),每村獎勵5000元。凡新建或改建紅茶“三化”加工生產車間,引進現代工藝設備,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有高標準參觀走廊,在全市居領先水平,有示范帶動作用的,一次性給予50萬元的獎補。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新增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新增“三品一標”認證6個。
2.進一步加強建設農業品牌體系。完善各類農業標準建設。根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生產需要,修改、完善、提升現有各類農業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等地方標準。抓好10.2萬畝的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蜜柑)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市實際又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實現農業標準體系全覆蓋。推進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強產地環境檢測,建立健全監測結果通報制度和質量誠信體系。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嚴厲查處違禁農藥生產、銷售、使用等違法行為。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設,推行農產品條形碼制度,加快建立產銷區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
3.進一步強化現代農業流通體系。支持城鄉商業連鎖經營、農資物流配送、專業批發市場和電子商務發展,進一步辦好名優特農產品展銷會、農商、農超對接等活動。大力支持柑橘、茶葉、水產等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建立健全適合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對推行電子村務、集成電子學務、拓展電子商務、優化電子服務成效顯著的村及個體,按網絡營銷額評選先進村10個、先進個體5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實現農村綜合服務社全覆蓋。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銷售本地農產品。對銷售本地柑橘的,給予一等獎1名5萬元、二等獎2名各2萬元、三等獎3名各1萬元的獎勵。對銷售本地茶葉、生豬、水產的,按產業分別給予一等獎1名3萬元、二等獎1名2萬元、三等獎1名1萬元的獎勵。對基地面積1000畝以上,聯結農戶300戶以上,訂單金額在500萬元以上,履約率在80%以上龍頭企業(合作社),按實際履約金額分別給予第一名5萬元、第二名4萬元、第三名3萬元的獎勵。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收購、加工、銷售本地農產品給予收購資金貸款財政貼息,貼息期限一年,全市貼息總額不超過100萬元,每個企業貼息金額不超過5萬元。對當年出口本地農產品且自營出口額達到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獎勵2萬元,達到2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獎勵5萬元。
4.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村級農技推廣員和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積極探索和推廣農業1+X多元化社會服務機制。加快“透明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結合村級社會化管理服務平臺,創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方式,推行農業生產服務進網格。繼續實施“一村一名”農技推廣員,對選拔合格并完成年度工作目標考核達標的農技推廣員,每人每年補助5000元。不斷強化災害天氣預警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提高人工影響天氣能力。
二、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5.大力推進農村生態建設。鞏固省級環保模范城創建成果。落實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開展新一輪“綠滿”行動,推進重要節點、道路沿線、園區集鎮綠化彩化建設。實施農村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建設陸漁生態休閑示范帶,充分發揮五眼泉、聶家河、王家畈、潘家灣等山區鄉鎮山水生態優勢,創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度假名鎮、風情小鎮、魅力茶鄉和土家山寨。積極引導松木坪、松宜礦區由資源消耗、單一結構向創新驅動、多元發展轉變。新增造林2萬畝,完成義務植樹120萬株,爭取項目資金2500萬元以上,建產業基地4000畝,森林采伐限額控制在8.57萬立方米以內。對當年集中連片發展特色農業(含苗木、花卉、金銀花)500畝、200畝、100畝以上的業主,分別給予5萬元、2萬元、1萬元獎勵。爭創全省林業生態示范市,開展生態鎮、生態村創建活動,創建省級森林城鎮1個、綠色示范鄉村2個。對當年獲省級森林城鎮和綠色示范鄉村的鄉(鎮、村),分別給予5萬元、2萬元的獎勵。在全市評選十佳美麗宜居村莊,每個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
6.強力推進農業環保工程。抓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持續改善和提升空氣質量。實行中小河流“河長制”,重點抓好清江、漁洋河、九道河流域水環境治理。推進清潔鄉村工程,強化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統籌抓好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推進種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完成清潔能源入戶2000戶。
三、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7.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創新流轉機制,探索“大戶托管”等多元化土地流轉方式。對單個經營主體利用流轉土地(林地除外)進行集中連片規模經營,面積3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的各類經營主體,優先安排農田水利、農業開發等建設項目;自主投資實施農田標準化整治、高效農業等建設的,按用于整治、建設的貸款額度給予貼息2年,全市年貼息總額不超過100萬元;在農村耕地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村、組為單位,當年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林地除外)2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工作經費20元。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股份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對當年吸收入股土地面積1000畝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進一步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機制,重點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職業農民。當年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示范社的,分別獎勵每社10萬元、5萬元、2萬元。鼓勵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貸款發展農業生產,對金額在10萬元以內的小額涉農貸款,按貸款協議按期還款的,市財政給予一年的貸款貼息。經省、市認定的具有新型職業農民資格的優秀家庭農場,分別給予5萬元、2萬元的獎勵;全市評選十佳新型職業農民,每人獎勵5000元。經市認定的具有新型職業農民資格的20佳家庭農場,每個給予1萬元的獎勵。
8.積極推進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建設。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潛力和活力。農業(經管)、林業、國土等部門要密切配合、整合資源,建立融農村土地、林地、農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農村產權資源,集農村產權資源信息收集、政策咨詢、產權交易為一體的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9.不斷深化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全面推進鄉鎮“一府三中心”改革。在總結姚家店鎮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開,使之更加貼近基層實際,更加切合群眾需求。抓好全國農村集體水權制度改革、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碳匯林業建設。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
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拓展農業綜合功能
10.在高效生態中提升現代農業。把“城鄉一體、共建共享”理念貫穿全過程。圍繞柑橘、茶葉兩大優勢產業,全力推進國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項目向示范樣板謀劃,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休閑旅游為引領,推動農村變景區、田園變公園,高標準啟動建設世界一流、全國第一的國家柑橘農業公園。充分利用宜紅茶品牌和全國百強產茶大縣優勢,籌備規劃中國宜紅茶博覽園。加快農業觀光園和休閑農業示范點建設,經驗收達標,每個獎勵5萬元。市場向線上線下延伸,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以土老憨、天人果汁、豐島集團、宜紅茶業等龍頭企業為核心,銜接國內外市場,著力提升我市柑橘和紅茶等優勢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借助“宜農網”“中農批”“阿里巴巴”等交易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積極發展農村電商、農產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對當年晉升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市級農業(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分別獎勵50萬元、10萬元、2萬元、0.5萬元。對成功上市的農業龍頭企業給予50萬元獎勵。產品向品牌綠色提升。圍繞生態綠色不斷出精品、創名牌、做口碑,進一步放大蜜柑、宜紅茶、土老憨等品牌的影響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使經濟形態變“綠”、發展質量變“優”。
11.挖掘城鄉旅游資源,加快休閑旅游業發展。以陸漁生態休閑示范帶建設為引領,規劃建設10條鄉村休閑帶、50個旅游休閑園、100家生態休閑農莊,實現“一線穿珠、線線相連、處處美景、全域公園”。以完善功能配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為重點,推進荊門山文化旅游城、天龍灣游客接待中心、清江古鎮二期、青林古鎮等項目建設,積極創建旅游名鎮、旅游名村、4A景區,爭創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對取得、、省、國家休閑旅游(農業)示范點資格的企業(業主)分別給予2萬元、5萬元、10萬元、20萬元的獎勵。
12.打造清江康養產業國家實驗區。依托秀美清江山水,逐步融合生態農業、休閑工業、旅游觀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醫療衛生等產業,以生態休閑、醫療康復、養生保健、生態農業體驗、生態旅游服務等綜合康養服務施設建設為重點,以宋山森林公園為核心,新建環宋山健康養生片區和臨江休閑度假片區。建立大宋山國際健康城、清林古鎮、三江康養新區、國家柑橘農業公園等清江康養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庫。形成“宋山醫養、青林水養、紅花食養、石門心養”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國綠色健康產業清江示范帶和國家級康養產業實驗區。
五、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
1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爭創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縣市、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和全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示范工程,爭取水利項目資金2億元以上、到位資金1億元以上。加強水污染防治,推進九道河、漁洋溪等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大溪、九道河等飲用水源地保護,確保飲用水源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整治末級渠道79公里、堰塘661口,完成26個村飲水工程鞏固提升。抓好松宜礦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新修農村公路260公里,新建農村安保工程50公里,鞏固提升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實施農網升級改造工程104項,新增及增容配電臺區90個,新建改造農村中低壓線路649公里,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工程。完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體系,增加一批農村垃圾收運設施設備,編制10個村美麗鄉村規劃。繼續實施農村智能廣播“村村響”工程,實現農村有線電視全覆蓋,全面推動農村光纖“戶戶通”。
14.著力推動新型村鎮建設。全面推進“一主兩副多極”帶動戰略,打破鎮、村行政區劃界限,統籌推進鎮村協同發展、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宜洋城鄉統籌示范帶,推動紅花套、高壩洲、陸城、姚家店、枝城等沿江鄉鎮組團連片。市財政安排“以獎代補”資金1000萬元,推進新型城鎮建設,增強城鎮對區域發展的帶動力。依托新一輪“三萬”活動,整合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和環境整治等項目資金,強基礎、興產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水電、道路、環境等功能配套,提高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水平。廣泛開展以“美麗家園”建設為重點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5.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障。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不斷推進社保擴面。完善困難群眾醫療救助辦法,加大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力度。完善臨時救助制度,設立5000萬元救急難基金,充分發揮救急難、托底線的功能和作用。發展慈善事業,積極實施慈善助醫、慈善助學、慈善助困等項目。積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推行醫養結合模式。加強殘疾人維權和同步小康工作。
六、加大惠農政策支持力度,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16.持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轉換投入方式,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嚴格執行國家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
17.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致富。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大力推進農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行動,開展定單、定向、定崗培訓。繼續組織開展勞務品牌創建,加強農民工外出就業服務,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000人。保障進城農民工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險、子女就學等方面的權益。
18.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技術(柑橘)示范基地和院士工作站的優勢,爭取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項目,著力延伸柑橘、茶葉產業鏈。加強與省農科院共建農業專家大院建設,扎實推進科技成果的中試示范與推廣轉化,力爭主推新品種20個、集成新技術40項,開展科技培訓300場次,實施測土配肥100萬畝(次),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3個百分點。
19.全力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總要求,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以全市貧困村和貧困戶為主戰場,制定并落實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幫扶措施。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嚴格落實政策,抓好異地扶貧搬遷。堅持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不斷深化精準扶貧網格化,加快實施基礎設施提升、住房改造安居、產業發展扶持、保障就業兜底、教育助學扶智五大工程,確保減少貧困人口8288人,實現4個建檔立卡村整體脫貧。
七、堅持法治文明意識思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領導
20.提高農村依法治理水平。進一步深化村級民主建設,切實保障村(居)民自治高效運轉。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聚集民意、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作用。教育引導信訪群眾依法維權,推動城鄉網格化管理全覆蓋、強服務、促自治。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過失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開展減輕農民負擔政策落實情況專項監督檢查和農村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整治。
21.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文化生活。加快建設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重點抓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各類文體設施進村組、進小區、進學校、進企業。繼續推動文化下鄉,廣泛開展“農民讀書節”“舞到山鄉”等群眾文藝活動。抓好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形成一批國家、省、市級的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鎮創建梯隊,使文明創建在全市蔚然成風。
22.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城鄉基層黨建資源整合,開展“五大行動”建設,使之黨潤民心、法潤民權、德潤民風、福潤民生。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建立穩定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強化農村基層干部教育管理和監督,堅決查處和糾正涉農領域侵害群眾利益的腐敗問題。推動市直部門加強“雙聯雙促”,鄉鎮干部落實“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村組干部強化包組聯戶,黨員建立“1+10責任區”,構建服務型黨組織全覆蓋的連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