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政關于承接產業轉移的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促進我市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重大機遇,以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積極構建產業承接平臺,探索產業承接模式,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在發展空間、產業功能、資源要素和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對接合作,推進我市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再上新臺階。
二、主要目標
年簽訂承接省外產業轉移項目100個以上,引進省外資金200億元以上,合同履約率80%以上,省外資金到位率75%以上;力爭承接1-2個10億元以上的集群式轉移項目;以后按30%以上每年遞增;著力將打造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基地、制鞋業出口基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示范區。
三、工作重點
(一)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依托我市現有區位、產業基礎、勞動力和資源等比較優勢,承接發展重點產業,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打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圍繞現有產業基礎,培育壯大支柱產業。重點圍繞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等有一定基礎的優勢產業,積極承接產業配套型項目,大力發展下游產品,拉長農副產品加工業鏈條,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相互配套的優勢產業鏈。
2、圍繞綜合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堅持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充分利用勞動力、工業用電、用地保障較為充分的綜合成本優勢,積極承接農產品深加工、紡織、服裝、輕工、電子、醫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一批有優勢的產業集群。
3、圍繞區位優勢,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產業。發揮我市地處中部,市場輻射能力強、覆蓋面廣的優勢,加大專業市場對接力度,積極承接制鞋、紡織、塑料制品等產業,重點承接境內外加工貿易項目落戶,大力發展特色加工貿易企業群體,積極培育加工貿易特色集聚區和骨干企業,促進加工貿易跨越式發展。
4、圍繞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承接高新技術產業。按照“吸納承接、融合提升、重點突破”的思路,積極承接以電纜光纜、智能電氣、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技術、產品的自主創新和升級換代,形成規模化發展,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二)著力搭建承接產業轉移平臺
依托全市九大行業48個專業園區,引導同類企業集中發展,發揮集群協同效應,降低企業發展成本,建設產業特色突出、配套體系完善、發展環境優良、體制機制靈活、帶動作用明顯的產業園區。各專業園區重點圍繞特色主導產業,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吸引產業鏈的上下游項目,包括公共服務平臺、研發平臺等項目入駐,促進優勢資源整合,形成以產業整合發展為主線,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基地,為港、澳、臺和其它沿海發達地區企業“整體轉移”提供優質平臺。
(三)著力創新承接產業轉移方式
1、突出鏈式承接。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本地優勢,以骨干企業為紐帶,篩選包裝一批可信度高、吸引力強的產業配套型項目,帶動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裝備制造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聚集,形成“重點企業尋求配套、本地企業主動配套、外來企業跟進配套、專業園區支撐配套”的產業協作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條,促進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2、突出精、專承接。圍繞本地產業鏈的現狀,根據打造精、專產業基地要求,實行專業承接、專題對接或“點對點”產業對接。研究采取資源整合、異地托管、項目共建、稅收共享等多種方式,積極承接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我市已有產業基礎的轉移項目。
3、突出集群式承接。抓住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調整的機遇,采取產業整體式、集群式引進,依托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制鞋等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組織到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和環渤海經濟區等地,舉辦市情會、產業合作洽談會等,有針對性引進一批高質量的重大產業轉移項目。利用每年一屆的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及其他產業轉移重大活動,積極開展紡織服裝、食品、化工、生物醫藥、制鞋、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專題對接活動,以企引企,以點帶面,培育一批產業相對集中、關聯度高、特色鮮明的產業群。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一把手”工程,切實擺上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組織協調產業轉移工作,每年不少于2次帶隊赴發達地區開展承接產業轉移活動。市直各有關部門要積極行動,貫徹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協調解決產業轉移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形成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的強大合力。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財政從年起,每年安排400萬元承接產業轉移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承接產業轉移項目運作、承接產業轉移獎勵以及保障承接產業轉移專題活動的開展。各縣(市、區)政府也要安排不少于100萬元的資金,確保承接產業轉移活動有效推進。
(三)加強各類要素保障。一是土地保障。優先安排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劃指標,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由市統一調配使用,保障全市專業園區項目用地。各產業集聚區存量土地優先用于符合產業規劃的承接產業轉移項目。開設項目“綠色通道”服務,保障承接產業轉移項目的優先報批(核準或備案)、項目環評和項目建設用地,報批流程從簡從快。二是資金保障。整合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源,每年至少召開1-2次銀企合作會,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各金融機構要創新信貸品種,建立轉移企業金融需求目錄,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三是電力保障。在符合國家政策和電源結構滿足相關條件的情況下,可采用直供或自備電源方式,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四是強化企業人才保障。由政府部門牽頭,每年至少免費為企業舉辦2次以上各類人才招聘會,并根據企業需求開展人事、勞務服務。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建立校企合作機制,推行“訂單式”培訓,為企業培訓輸送各類技術員工。鼓勵引導企業實行職工技術等級與勞動報酬掛鉤制度,根據職工技術等級逐年增長工資待遇。各縣(市、區)政府對企業高級技術人員要實行補助津貼制,納入地方財政支出。市、縣政府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定向解決企業從業人員的住房問題。在新增企業的工業用地范圍內,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允許7%的工業用地用于建設企業高管和員工生活配套設施。
(四)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市縣兩級要實行聯席辦公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現場辦公,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對重大產業轉移承接項目實行總協調人負責制,實施“簽約-落地-投產-達效”全程跟蹤和服務。政府職能部門要創建“綠色通道”,對產業轉移項目實行“聯審聯批”、“一站式服務”,在項目的核準、備案、規劃、土地和環保手續等方面,要簡化程序,加快推進項目實施。要嚴格實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對重視不夠、工作不力的部門和領導要實行問責,對損害投資環境、影響承接產業轉移的要從嚴查處。
(五)完善考評獎懲機制。根據省政府承接產業轉移任務要求,市政府每年對各縣(市、區)下達承接產業轉移目標任務,每半年組織一次承接產業轉移重大項目觀摩督導活動,年終對各縣(市、區)承接產業轉移情況進行綜合考核。每年組織召開一次全市承接產業轉移表彰大會,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并把考核結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對完成承接產業轉移目標任務的縣(市、區)和引進億元以上項目的市直單位,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考核中加3分。同時,對因工作不力、企業反映問題不能限期辦結的縣(市、區)和市直單位,由市優化辦給予全市通報批評,并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考核中扣除1至3分。
(六)加大宣傳力度。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網絡平臺,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我市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宣傳推介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使客商全面了解我市產業特色、環境特色、要素特色和承接合作項目,使更多的外地投資者來我市投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