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升開發園區發展水平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加快轉型升級為主題,堅持“集約利用、集聚發展、生態優先、創新驅動”原則,加快推動全市開發園區從二產為主向二、三產業并重轉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努力把開發園區建設成為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集聚效應顯著、生態環境友好、功能配套完善的轉型升級先導區,進一步提升全市產業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一)集約利用。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盤活存量土地,加大產業用地二次開發力度,提高投資強度,全面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探索建立“集約用地示范園區”。
(二)集聚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實行錯位發展,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開展“補鏈”招商,延伸主導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
(三)生態優先。正確處理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嚴格實施項目環保準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構筑生態產業體系,實現開發園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四)創新驅動。充分發揮開發園區先行先試優勢,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創新載體和公共平臺建設,大力集聚國內外各類創新要素,推進政產學研結合,支持自主創新,推動開發園區成為科技創新先行區。
三、主要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市開發園區在全省同類園區排名逐年提升。經濟技術開發區走在北國家級開發區前列,省級開發區一半以上躋身北第一方陣,力爭1至2家開發園區進入全省開發園區第一板塊。全市開發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30%,到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年翻一番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到9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全市比重達到50%,固定資產投入占全市比重超過50%,注冊外資實際到賬額占全市比重超過80%,外貿出口占全市比重超過60%。
四、工作重點
(一)加強規劃引領
各開發區要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的原則,編制完善開發園區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修訂、完善開發園區控制性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要根據產業特色、區域特點和功能分區,制定獨具特色、相對統一的建筑色彩、建筑外裝材料、標識和城市街道家具,營造簡潔明快、新穎實用的建筑風格。大力拓展發展空間,省級開發園區規劃面積原則上不低于40平方公里,開發建設面積不低于8平方公里。堅持滾動發展,成熟一片,開發一片,開發建設面積每年提升幅度原則上不低于10%。優化工業項目用地標準,省級以上開發園區投資強度每畝不低于200萬元。國家級開發區投資總額低于7000萬元、省級開發園區投資總額低于5000萬元或用地低于30畝的單體工業項目原則上不單獨供地。
(二)推動產業發展
1.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各開發園區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要素配套能力,分別明確2—3個特色產業,圍繞特色產業規劃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到2013年底,省級以上開發園區都要建有省級特色產業園區,每個特色產業園區至少擁有1個國家級品牌、5個省級品牌。到2015年,全市形成一批銷售超100億元的特色產業園區,實現特色產業園區主要指標和貢獻度占開發園區的60%以上,特色產業園區公共研發平臺、規模企業研發中心、龍頭企業省級以上研發中心全覆蓋。
2.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新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新信息技術產業,徐圩新區圍繞冶金、高端化工、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產業,東海縣圍繞硅材料、農副產品加工、汽車零部件、建材產業,贛榆縣圍繞鋼鐵、石化、光伏、海洋工業,灌云縣圍繞精細化工、船舶修造、裝備制造產業,灌南縣圍繞冶金、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產業,新浦區圍繞高端裝備、新信息技術產業,區圍繞鹽化工、有色金屬產業,海州區圍繞太陽能利用、機械裝備產業,著力延伸主導產業鏈,通過龍頭企業推動關聯產業集聚,實現集群共生、聯動發展。堅持優惠政策向骨干企業傾斜,優勢資源和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優先配。到2015年,全市培育百億龍頭企業不低于20家。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每個省級開發園區重點培育1—2個新興產業。到2015年,全市開發園區新興產業產值占開發園區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
3.加大產業招商力度。各開發園區要把產業招商擺到突出位置。有條件的開發園區要在日本、韓國等國家或地區設立駐點招商機構,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重點瞄準世界500強、行業領軍企業開展招商選資;做好項目包裝、推介,主攻外資項目、重大項目和高科技項目;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加大對特色產業項目的扶持和招商有功人員的獎勵。
(三)加快開發園區設施建設
1.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積極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開發園區按照“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合理配置”的原則,高標準、適度超前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到2012年底,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基本實現九通(道路、供電、供水、通訊、排水、排污、供熱、供氣、寬帶)、三化(綠化、亮化、路網和路面建設標準化)。
2.加快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根據產業特色制訂園區標準廠房建設標準,規劃建設一批標準廠房,推進新增中小企業入駐標準廠房,鼓勵進區企業建設多層廠房,促進開發園區集約化發展。到2012年底,全市開發園區標準廠房建筑面積不低于開發園區建筑面積3%,確保到2015年超過10%。
(四)完善開發園區功能配套
1.加快開發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產城一體的城市新區,徐圩新區建設具備各項城市服務功能的城市功能配套區,其它省級開發園區建設生產、生活設施配套的工業鄰里中心。其中,人才公寓、高星級酒店、商業網點、文化娛樂設施、教育醫療機構等單體項目建設規模不低于3000平方米。到2015年,各省級開發區的工業鄰里中心建設規模不低于4萬平方米。
2.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圍繞開發園區產業定位,打造倉儲物流、科技研發、人力資源、融資租賃、信息咨詢、數字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引導企業剝離物流產業,鼓勵發展第三方物流;支持開發園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大企業合作建立工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積極引進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關鍵技術;大力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加快特色產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支持調整設立全市特色產業需求專業,鼓勵按照產業定位做好勞動用工培訓和人力儲備;加快組建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企業,發展金融中介服務,鼓勵開發園區成立擔保公司;支持法律咨詢、會計、渠道等中介機構發展,積極打造云計算、軟件與物聯網、園區產品展銷網站等數字信息服務平臺。
(五)加強開發園區管理
1.改善生態環境。堅持“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與園區開發同步”原則,加快污水處理廠和供熱中心建設,進一步改善開發園區生態環境。到2015年底,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園區集中供熱率、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率達100%。認真抓好開發園區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確保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持續下降。推廣清潔、可再生能源,嚴控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項目的準入,積極創建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示范園和節能型園區,到2013年底,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園區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規劃通過審核,到2015年底,70%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建成生態工業園區。
2.優化發展環境。合理配置園區人流、物流、信息流,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業成本。各縣區、市各有關部門要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效能,開辟“綠色服務通道”,為開發園區及進區企業做好服務。開發園區要牢固樹立“小政府、大服務”、“事權集中、管理統一”的管理理念,加強專業化協作,積極推進開發園區行業協會等自治組織、中介機構和專業市場建設,不斷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增強開發園區整體對外拓展的能力。
3.推動園區合作共建。加快南北共建園區建設,積極推進與省外先進開發區跨省合作共建,借助先進園區經驗和優勢資源,促進產業發展壯大。到2012年底,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全部設立南北共建園區。
五、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各縣區、市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開發園區發展工作。市商務部門要牽頭研究制訂提升開發園區發展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市發展改革、經信、科技、人社、規劃、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部門要加強園區布局優化、產業扶持、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科學規劃、土地供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管理與服務,重點扶持特色產業園區發展,形成支持開發園區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各縣區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發展,本著充分授權、權責一致、屬地管理原則,在民生和社會管理等方面探索給予開發園區更多的管理權限;充分發揮開發園區獨立財政的作用,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發展,在企業新辦、生產項目改造、人才引進、研發平臺建設、品牌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
(三)強化考核評價與目標管理
優化完善全市開發園區考核辦法,加大對特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投入、土地集約利用、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督查與考核,將開發園區考核評價作為全市目標管理考核評價體系的組成部分,嚴格實行目標管理和序時考核推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