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精神科心理護理中言語溝通技巧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科心理護理中言語溝通技巧的運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選取精神科患者,病例數70例,納入時間段為2020年2月~2020年10月。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組式結果分析,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n=35)與對照組(n=35),組別不同運用的護理對策不同,對照組患者運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患者需要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并巧妙運用溝通技巧,研究期間需要護理人員做好記錄工作,重點記錄患者護理滿意度、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結果運用心理疏導的觀察組精神科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28%,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74.28%(P<0.05)。此外,觀察組精神科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為提升精神科患者疾病治療效果、治療配合度,此次研究在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時巧妙運用溝通技巧,結果顯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顯著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護理滿意度有效提高,可在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精神科;心理護理;溝通技巧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醫療模式逐步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種醫療模式不僅重視患者疾病治療,同時注重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社會支持。精神科患者疾病種類多樣,嚴重程度不一,多數患者因疾病所致無法有效融入生活,與人交流存在障礙,進而導致與社會脫節。精神科患者與普通科患者疾病治療中的態度、情緒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護理人員在對其實施心理疏導時需要巧妙運用溝通技巧,從而提升心理疏導效果,促進疾病治療效果提升。此次研究需要選取部分精神科患者,運用不同護理方式并分組對比,以此來探究最佳護理方式,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70例精神類疾病患者,研究開始時間為2020年2月,結束時間為2020年10月。對照組(n=35)患者運用常規護理方式,患者年齡≥35歲,≤37歲,平均年齡48.22±1.25歲,患者男女占比20例、15例,最短病程為1年,最長病程為7年,平均病程3.58±1.22年,按照患者疾病類型劃分包括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10例躁狂癥患者、12例抑郁癥患者以及5例情感障礙患者;觀察組(n=35)患者需要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并巧妙運用溝通技巧,患者男女占比21例、14例,最短病程為1年,最長病程為8年,平均病程4.02±1.25年,按照患者疾病類型劃分包括1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7例躁狂癥患者、11例抑郁癥患者以及7例情感障礙患者,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度低(P>0.05)。研究納入標準為: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均被臨床診斷為精神類疾病;可以全程參與研究者;病情處于穩定狀態。排除標準:合并多種精神類疾病患者;溝通障礙患者;病情嚴重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精神科患者運用常規護理形式,即用藥指導、環境護理等。觀察組精神科患者需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并巧妙運用溝通技巧,具體實施如下:①傾聽、集中焦點,護理人員在對精神科患者實施心理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患者情緒狀態變化,判斷患者治療配合度,對患者情況綜合評估。對于護理配合度高、交流主動性高的患者,在實際交流過程中要合理運用傾聽、集中焦點溝通技巧。比如,躁狂癥、妄想癥以及焦慮癥患者護理配合度相對較高,在與該部分患者交流時應注重傾聽技巧運用,適當增加與患者之間的目光交流,點頭回應患者,讓患者有種被尊重的感覺,愿意繼續表達自己內心想法[1]。若患者在交流過程中出現偏離主題情況,護理人員需要運用集中焦點技巧,讓患者找到傾訴重點。②觀察、沉默,部分患者為精神分裂癥疾病、抑郁癥,護理配合度相對較低,不愿意主動與護理人員溝通交流。護理人員在對該部分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時,需要合理運用觀察、沉默溝通技巧,密切觀察患者交流時的反應。若護理人員需要向其詢問相關問題,提出問題后需要為其留有思考時間,在患者思考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與其有目光接觸,給患者一種關心、陪伴的感覺[2]。如果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高,有明顯焦慮、抑郁、悲傷等情況,在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時,可以減少言語上的交流,默默陪伴患者[3]。③暗示、開放性話題,對于神經癥患者護理人員在交流過程中可以多找一些開放性話題,比如過往工作、學習中比較開心的事情、自己做過比較有成就的事等,引導患者主動表達,使護理人員更加了解患者,使心理疏導有效開展。④鼓勵性語言,精神病患者會因治療周期長、治療費用高以及藥物反應重出現焦慮、抑郁、悲觀以及失望等感覺,治療配合度比較低,嚴重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對于該種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分析影響患者不良情緒的原因,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心理疏導,擅用鼓勵性語言,增加疾病治療信心,充滿希望地面對生活[4]。部分患者擔心社會會對自己有偏見,影響未來工作、戀愛,擔心疾病復發,對于該種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講解疾病治療成功案例,比如,“***患者,疾病類型、年齡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等和你相似,但是他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配合治療,堅持服藥疾病不僅沒有復發,已經治愈了。”若患者服藥后出現惡心、嘔吐、頭暈、頭痛以及乏力等不良反應,情緒、治療依從性均會受到不利影響,對于該種情況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說:“雖然藥物服用后不良反應比較嚴重,但是現在疾病已經明顯好轉了,精神狀態比較好,可以逐漸減藥,不良反應也會減少”,從而增加疾病治療信心。⑤角色扮演,若患者疾病處于穩定狀態,具有一定溝通能力,護理人員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與其進行深入交流,在角色扮演時充當患者父母、朋友角色,重點圍繞疾病發生原因、治療效果等進行交流,引導患者說出心理困境,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拉近護患之間距離,取得患者信任。若患者為工作不順、家庭等原因出現的精神異常,可以開導患者,讓患者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告知患者生活困境是常態,不意味著失敗,要對生活、疾病治療充滿信心。⑥肢體語言溝通,在與精神類疾病交流過程中不僅要合理運用語言,還要正確利用肢體動作。比如在交流過程中要注重自己面部表情變化,盡量保持微笑狀態,通過面部神情、動作向患者傳達信息。患者在向其傾訴時,要做一個認真的傾聽者,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與患者有肢體動作交流,如擁抱、撫摸等。⑦幫助患者創建新的人際關系網,患者因疾病不能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社會角色均發生轉變,原有社會關系會因疾病發生變化,而患者會因人際關系變化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對于該種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創建新的人際關系,鼓勵患者積極與護理人員、患者交流,積極參加科室舉辦的集體活動。
1.3觀察指標
觀察組與對照組精神科患者觀察指標為護理滿意度、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其中SAS、SDS評分標準:總分80分,50分以上說明患者有焦慮、抑郁情況,50~59分為輕度焦慮、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抑郁,70~80分為重度焦慮、抑郁。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治療效果越顯著。護理滿意度評分標準: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80~89分,不滿意<79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100%,將計算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是研究過程中重要的環節,為提升研究數據準確性,將本研究中的相關數據分為計量和計數數據,并納入計算機軟件SPSS22.0中,以此來完成相關內容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的表達和檢驗分別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達、t檢驗。而計數治療的表達和檢驗分別使用百分比(%)表達、x2檢驗,數據比較存在差異說明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達。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對比
觀察組精神科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精神科患者運用心理護理溝通技巧護理滿意度為94.28%,其中非常滿意度為57.14%,滿意度為37.14%,不滿意度為5.71%,而對照組精神科患者運用常規護理方式護理滿意度為74.28%,非常滿意度為45.71%,滿意度為28.57%,不滿意度為25.71%,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x2=12.584,P=0.027,P<0.05)。
3討論
為提升精神類疾病治療效果,此次研究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并巧妙運用溝通技巧,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SAS評分為50.23±2.36分、SDS評分為42.36±2.5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67.58±1.25分、SDS評分68.56±1.59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評分為88.45±2.69分、心理功能評分為86.44±3.25分、社會功能評分為85.22±2.6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軀體功能72.66±1.69分、心理功能75.14±3.66分、社會功能73.22±2.71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此外,觀察組精神科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28%,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74.28%,兩組患者研究數據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以說明對精神科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時運用溝通技巧,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負面情緒,促進生活質量提升。主要因為該種護理方式會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依據患者不同情緒狀態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與患者交流過程中擅用鼓勵、傾聽、沉默等技巧,增加患者交流時的安全感,使其有種被尊重的感覺[5]。并且在交流中護理人員充分發揮引導性作用,借助開放話題該交流技巧,讓患者主動表達自己感情、心理問題,拉近護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護患交流效果。而且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條件允許情況下會擁抱、撫摸患者,保證護患溝通順利開展。根據上文所述可知,心理護理為精神科重要護理內容,若是在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時合理運用溝通技巧,可以有效舒緩患者負面情緒,指導其正確面對疾病,從而促進治療配合度提高,提升疾病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靚,饒靜云,甘灝云,等.紙質版詞條和電子版詞條在精神心理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17,31(12):1446-1449.
[2]宋昌群,張雨軼,吳珍.正念減壓療法對疫情期間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的影響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21,29(1):48-52.
[3]沈燕,卞鳳麗,楊芳,等.認知行為療法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情緒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1,28(1):50-52.
[4]蔡秋梅,舒菊紅,俞爐英.醫院-社區一體化康復護理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36):73-76.
[5]徐華,張燕紅,陳兆紅,等.日記式心理教育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24):2230-2233.
作者:祁云云 邵家瑞 王夢婷 單位:南京市六合區精神病醫院 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