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拔火罐治療帶狀皰疹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濱州醫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關鍵詞:
拔火罐療法;帶狀皰疹;臨床研究
帶狀皰疹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治療尚無特效療法,筆者自2005年至2015年來采用拔火罐治療本病療效顯著,無感染及后遺癥,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皮膚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①皮疹出現前,常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②皮損多為簇集性粟粒狀大丘疹,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基底色紅,常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嚴重者,皮損可表現為出血性,或可見壞疽性損害。③自覺疼痛明顯,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皮疹消退后遺疼痛。
1.2一般資料
選擇符合帶狀皰疹診斷標準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90例,男38例,女52例;年齡15~78歲,平均56.2歲;皮損部位:上肢12例,胸腰肋背區為68例,下肢10例;病程1~6天,平均2.6天。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16~76歲,平均55.8歲;皮損部位:上肢4例,胸腰肋背區為23例,下肢3例;病程2~5天,平均2.5天。兩組病例年齡、性別、部位、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相似,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帶狀皰疹處及疼痛部位拔火罐,每次10min(拔罐過程中避免拔起泡),每天1次。對照組:抗病毒給予注射用阿昔洛韋;營養神經給予維生素B1、B12;鎮痛用布洛芬緩釋片或鹽酸曲馬多注射液;提高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用胸腺肽;無激素禁忌癥者,早期予地塞米松緩解神經炎癥、水腫,減少后遺神經痛發生。兩組均對水皰較大者,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皰液;經治療皰疹及疼痛消失后則停止治療,最多治療1個月后評定療效。
1.4觀察指標
兩組臨床療效,疼痛緩解時間(患者疼痛明顯減輕,不影響睡眠),阻止皰疹時間(原有水皰無增大、無新水皰出現),皰疹結痂時間(水皰干涸結痂),治療療程(皮損消退,疼痛感完全消失)。
1.5統計學處理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癥狀、體征消退時間及治療療程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皮膚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痊愈:疼痛及皮損全部消失,無后遺神經痛;顯效:疼痛基本消失,皮損消失75%以上;有效:疼痛明顯減輕,皮損消失50%~75%;無效:疼痛無改變或加重,皮損消退不足50%。
2.2治療結果
治療組年齡50歲以上者大多需要拔罐1個月,方能使疼痛完全緩解而不留后遺神經痛,對照組有效9例均為50歲以上者,經治療1個月皮損消失后,但仍有后遺神經痛者8例(見表1、2)。
3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對此病毒無免疫力的兒童感染后,病毒經血液循環傳播,皮膚出現水痘,但大多數人感染后不出現臨床癥狀,為帶病毒者。該病毒具有親神經性,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宿主的免疫功能減退時,如感冒、惡性腫瘤、放射治療、應用免疫抑制藥物及老年等病毒活躍而發生帶狀皰疹。皰疹在頸、胸、背、腹、四肢、眼、鼻、口腔等處均可發生,但一般不會超過前后正中線,少數患者可繼發腦膜炎、腦炎。本病初期局部皮膚出現感覺過敏或神經痛,局部皮膚潮紅,繼而出現集簇性粟粒狀大丘疹,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物透明澄清逐漸混濁,水泡一般不融合,常沿皮神經排列呈帶狀,各群水皰之間皮膚正常,一周后水皰內容液開始被吸收,干枯結痂,愈后局部遺留暫時性紅斑或色素沉著。神經痛為本病特征之一,由于病毒侵犯神經節,造成神經節炎癥或壞死,致使神經劇痛,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即便皮損消褪后也可遺留頑固的神經痛,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尤以老年人多見。后遺神經痛發生率可達30%~50%[2]。其治療多以抗病毒、營養神經、鎮痛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綜合治療為主。帶狀皰疹屬中醫學“纏腰火丹”、“纏腰蛇丹”范疇,俗稱“蜘蛛瘡”、“蛇盤瘡”。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濕熱毒邪侵襲,搏結于肌膚,阻滯經絡,經氣運行不暢,絡脈瘀而不通,故癥見灼熱疼痛;熱毒蘊結于血分,則發紅斑;濕熱凝滯肌膚不得疏泄而發為皰疹。故濕熱毒邪蘊結肌膚,阻遏經絡為本病的病因病機。其治療多以清利濕熱、涼血解毒、通絡止痛為主;多遵循辨證施治、中藥外治、針灸或綜合療法。筆者采用拔火罐療法,并與西醫抗病毒、營養神經、鎮痛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綜合治療對比,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疼痛緩解時間、阻止皰疹時間、皰疹結痂時間、總療程均明顯較對照組縮短,且無后遺神經痛并發癥。從本組治療觀察,治療組年齡50歲以上者大多需要拔罐1個月,方能使疼痛完全緩解而不留后遺神經痛,對照組治療1個月后,50歲以上后遺神經痛者仍有9例。筆者認為單用拔火罐治療本病見效快,方法簡便,且無副作用及后遺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2]王俠生,廖康煌.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299.
作者:齊傳厚 劉孟安 王斌勝 程晶晶 單位: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