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婦女兒童醫院建筑生態文化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個重大的轉型期,一方面國民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另一方面上層建筑的轉變卻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而中國的醫療建筑也正處在這一個空前復雜的轉型過程當中,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新舊觀念的沖突和交融不斷涌現。醫院建筑是功能最復雜的公共建筑類型之一,不僅需要滿足醫院內部功能的合理布局,又要為病人和醫護人員提供一個生理療養和心理慰藉的就診場所。而女性和兒童病患作為婦女兒童醫院的服務主體,舒適優美放松的就醫診療環境在設計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生態、綠色的可持續環境可以淡化病人對于醫院的緊張情緒,同時也能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為病人和醫護人員創造良好的就診和工腳竟。本文以衢州市婦幼保健院遷建項目一期工程設計項目為例,探討在生態建筑文化下的當代婦女兒童醫院設計。
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文化底蘊以及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都在進行著自己的生態建筑研究。各國的技術發展和本地的文化連結,將現代技術與地域相適應。既要融合多元文化與高新技術,又要保護和繼承地域的傳統,確立本地區的文化性。就如黑川紀章所說的:“我認為技術應與地方文化融合起來,這樣就可能創造出新的文化。這里并不排斥技術,而是強調新的、先進的技術必須融化在地方文化之中,表現出新的風格。在當代生態建筑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要深入發掘和繼承本土的賴文化。而另一方面在繼承地域文化的同時,在看到其不開放和落后的一面。在努力協調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關系,使其相互依存、相互共生,形成最正面的循環。這類多元化的建筑文化觀才是未來生態建筑發展的目標。
2.1符合生態城市建設原則的選址和規劃
中國學者黃光宇教授認為,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系,并協調現代城市建設與生態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衢州市婦幼保健院新址位于白沙片區老車管所地塊,位于三衝路以南,建新路以東,百匯路以北,振興路以西。規劃總用地面積為35250m2,用地性質為醫療衛生用地。根據城市規劃管理規定,建新路兩側各設置20m寬綠化帶。一期工程按300張床位設計,總建筑面積50964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39004m2,地下建筑面積11960m2。在項目中按照基地周邊城市道路的實際情況將主入口設于南側。門診綜合樓圍合出的主廣場呈包圍之勢,大氣有序。污物出口設于地塊東側,遠離門診入口,出口相對隱蔽。各入口間通過環形道路相聯系,使整個場地交通形成車流在外、人流在內的流線特色。在百匯路形成面向城市開放的主入口廣場,突顯大氣,同時廣場上做較大的下沉空間,將大量出租車、私家車流引入地下車庫,從而凈彳匕地面交通,為人車流組織提供了新的理念。
2.2建筑形態尊重地域性特征
建筑和自然環境是互生的關系,環境影響著建筑,建筑也對環境施加影響。建筑和環境必須共同往互利的方向發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衢州市婦幼保健院設計應用山水園林式設計手法,保持對自然條件的尊重,對基地地形、地貌、日照、風向、土壤、綠化等進行合理利用,使整個建筑群與綠化環境融匯在一起,從而增強了空間和環境的藝術性。以院落組合為出發點,將建筑體量圍合形成具有向心性的內聚型內院,使其成為建筑群的核心,提供交往的共享空間,滿足各功能區塊的采光要求。同時,體量的組合也形成不同形態的外向型院落空間,院內可布置水面、汀步、下沉空間等多種趣味性空間,各種要素共同塑造出具有“場所”意境的交流平臺,提髙就診的舒適性。
2.3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對于一座新建設的婦女兒童醫院,還需要考慮醫院未來長遠的發展,來適應現代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在地塊東側一期病房樓南側預留了二期病房樓,為醫院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在二期病房樓建造之前也能夠滿足醫院建筑群的均衡及完整景觀綠化。
3體現生態文化理念的婦女兒童醫院建筑設計方法
生態建筑及其提倡的建筑創作中的生態構思是當代建筑思潮中一股有力的浪潮,表現了現代多元化建筑創作中“重情”的重要方向,從批判現代主義絕對理性出發,倡道人文主義的復興,恢復啟蒙人文主義最初的理想,使建筑關心自然環境、人及其精神世界,恢復被技術割裂的人與自然的連結。而在婦女兒童醫院這種特殊建筑類型,更應該注重生態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
3.1以人為本的設計
建筑中的空間與人的情感關系是種辯證關系,在保證建筑功能空間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與周圍自然環境和場所精神相互滲透,來平衡使用者的情感。在總圖布局上以一條弧形的“醫療街”貫穿整個項目的建筑群體及景觀空間,以達到總圖構圖的統一整體性,并使醫療建筑功能鏈布局整體緊湊。連廊由南至北聯系醫院急診體檢樓、門診醫技樓、一期和二期病房樓、行政后勤樓,串聯出一系列靈活多變的空間院落,方便醫務人員聯系使用。而“醫療街”的開放性同時承載著病人對交往環境的需求,走廊空間的開發和交往空間的引人,使得空間更加富有生機。衢州市婦幼保健院的門診、醫技和病房設置以“大專科、小綜合”的布置形式,門診樓由四季廳分隔為東西2個部分,東側為婦科、產科門診,西側為兒科門診,功能區域劃分清晰,減少成人與兒童的交叉感染。2層孕產醫療保健中心與功能科、分挽室同層布置,3層婦女醫療保健中心與門診手術室、生殖醫學中心同層布置。門診單元和醫技單元環繞于通透的內院周邊,候診單元均可以享受內院景觀,通過東西向的醫療街串連,使醫院的空間布局清晰、聯系通暢。同時每個門診單元植入采光天井,保證單元內每個診室均有采光,提升就診環境。考慮兒童的行為及心理特征,西側兒科門診分層設置兒童游戲休閑場所,緩解兒童候診時緊張焦慮的心情。設計考慮在行政后勤樓2樓結合營養廚房設置病人家屬廚房及餐廳。住院部底層連廊內布置花店、書店、ATM機、超市等商業用房,結合室內外庭院景觀,滿足病人及家屬的生活需要。
3.2室內生態設計
生態建筑學家楊經文曾說過:“傳統建筑設計主要從建筑的美學、空間利用、形式、結構、色彩等方面來考慮建筑,然而生態建筑設計則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待建筑。這意味著建筑不能僅僅作為非生命元素來對待,而應把它看作是生態循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p)—個良好的生態景觀或自然景觀都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而將城市的生態自然景觀引入到建筑中來,使得這種自然景觀在視覺上和行為上都得到了連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這種綠色空間是建筑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部分,為建筑空間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提供了可能,也加強了建筑與城市環境的聯系。綠色的共享空間開始走進醫療建筑之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醫療建筑中都有共享空間應用其中。有的位于建筑核心的部分,有的分為連續的多個共享空間穿插在功能空間當中,這種靈活可變的空間形式最容易作為綠色空間的形式出現。這些綠色的共享空間使人們能夠有機會在建筑中接觸自然,將建筑內部與城市最大限度地聯系起來,成為外部和內部的過渡空間,也聯系著內外的視覺聯系。在衢州市婦幼保健院的設計中注重空間形式的多樣化和建筑布局的開放性。重視室內外環境的整合,有意識營造不同形式的交往場所和活動空間。自由的連廊曲線成為院區的景觀廊道,將“綠色森林”的概念引入醫院設計理念,將內部較復雜的交通組織得井井有條,整體布局層層遞進,彼此滲透。通過對傳統空間院落的重構,打造出靈動的空間。本項目將“雙首層”的概念引入,按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設計,日門診量較大,因此在南側百匯路形成面向城市空間開放的主入口廣場,同時在醫院廣場上作較大的下沉空間,將大量出租車、私家車引入地下車庫,地下車庫的下沉庭院拉近了汽車庫與門診的聯系,主人口廣場的下沉庭院,將景觀光線引人地下,改善地下使用空間的環境品質。
3.3建筑造型的自然傾向
生態建筑的發展,離不開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和建筑形象的發展。而作為文化信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載體一?表皮,成為了延續地域主義文化內涵與現代技術文明的重要構件。生態建筑的表皮應該是一種對建筑的場所特性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回應,是對自然、環境等因素深人的思考,并對其融人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
3.4節能環保設計
本項目擬采用節能環保材料及建筑新技術,如太陽能集熱板屋面系統,并輔助智能百葉,滿足建筑通風采光的要求;中水系統、雨水收集,用于沖洗廁所;局部幕墻外墻采用外保溫技術和低福射中空玻璃,天窗采用太陽能光電板遮陽。透明遮光簾+遮光百葉天窗在醫院門診大廳通高部分升高,兩邊開設百葉窗。春、夏、秋季節打開通風,下雨天氣關閉;冬季可按新風需求量控制百葉的開合。的漫射光,避免直接眩光的產生;另一方面,也可在其向上一面涂選擇性反射材料,避免過多的太陽輻射熱進入室內,減少空調耗能。在兩邊的走道部分的天窗設置遮光百葉,減弱陽光的直接照射。上述各種措施均能節省大量的能源,使本建筑成為真正的綠色環保建筑。而智能化設計中的安全防范子系統、信息管理子系統、信息網絡子系統等系統的完善,使建筑緊跟科技進步的步伐,成為智能型的新建筑。
4結語
生態建筑不僅僅是給建筑披上一件綠色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其使用功能空間。但生態建筑也并無統一或符號化的固定格式,應該將建筑的材料、形式等各個方面通過建筑的整合,并結合本土的風俗文化、生態環境和地理特征,用因地制宜的方式來達到節約能源、創造更舒適實用環境的目的。婦女兒童醫院作為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建筑類型,更應當承擔起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特征。本文通過衢州婦幼保健院項目探討了建筑中生態文化和生態設計,婦女兒童醫院建筑中節能髙效適宜的人性化設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在新時代生態文明蓬勃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醫院建筑關注環境健康的發展趨勢,將生態文化思想與婦女兒童醫院建筑相結合提出了醫院建筑生態文化的概念。醫院建筑是結合了醫學、建筑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設計工作者應當與時俱進,創造出更多符合生態文化內涵要求的醫院建筑。
作者:楊金金,沈靜2 單位:1.杭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浙江經緯工程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