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損患者血小板體積探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東醫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摘要:
目的:了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損者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分布水平。方法觀察12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組)、120例IFG者和120例血糖正常者(健康組)的體質量指數(BMI)、空腹血糖(FPG)、MPV、血脂差異。結果與健康組比較,糖尿病組、IFG組的BMI、FPG、MPV、血小板分布寬度、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明顯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明顯下降(P<0.01);MPV與BMI、FPG呈顯著正相關,但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負相關(P<0.05或0.01)。結論:糖尿病和IFG者中MPV水平明顯增高。
關鍵詞:
平均血小板體積;空腹血糖;糖尿病
血小板為血液重要的有形成分,其異質性較強,一般體積較大的血小板含較多致密顆粒,相對于體積較小的血小板更年輕、更具生物學活性。血小板除參與凝血過程以外,還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發展及血栓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可反映血小板活性,MPV大的血小板可產生更多的促凝血因子,進而導致血栓。臨床研究表明,MPV增大會增加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事件[1]的發生率,心血管高危人群的MPV也往往增大。空腹血糖受損是糖尿病前期,控制不好可進展[2]為糖尿病。臨床已有報道,糖尿病與糖耐量減低[3]患者都存在MPV增大的現象。本研究通過測定健康、空腹血糖受損人群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MPV等血小板參數,旨在探討空腹血糖(FPG)與MPV之間的關系。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我院就診患者以及健康體檢者共360例,其中糖尿病組120例,IFG組120例,健康組120例。糖尿病組男66例,女54例,年齡44~78歲,平均(56.8±5.7)歲;IFG組男68例,女52例,年齡45~79歲,平均(57.1±6.3)歲;健康組男65例,女55例,年齡43~78歲,平均(56.6±7.2)歲。排除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臟瓣膜病、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急慢性感染、風濕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所有患者檢查前2周內未使用任何抗凝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IFG為FPG5.6~6.9mmol/L,糖尿病為FPG≥7.0mmol/L。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標本采集
所有研究對象禁食12h后于清晨空腹抽取5mL靜脈血,其中2mL一管用EDTA-K2抗凝,用于測定MPV、血小板計數(PLT)等血小板參數。另外3mL一管用肝素抗凝分離血清,用于測定FPG。
1.3儀器與試劑
MPV、PLTSYSMEX等血小板參數檢測采用日本五分類血球計數儀XS-2100,應用激光散射計數技術測定。FPG檢測采用日立H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測定在2h內完成。
1.4評價指標
統計3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血小板參數,主要包括體質量指數(BMI)、FPG、MPV、PL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q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相關分2Pearson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3組臨床資料及血小板參數的比較
與健康組比較,糖尿病組、IFG組的BMI、FPG、MPV、PDW、TC、TG、LDL-C水平均明顯升高,HDL-C水平明顯下降(P<0.01);與IFG組比較,糖尿病組的BMI、FPG、MPV、TG水平明顯升高,HDL-C明顯下降(P<0.01)。詳見表1。
2.2相關性分析結果
MPV與BMI、FPG呈明顯正相關,與HDL-C呈明顯負相關(P<0.05或0.01),詳見表2。
3討論
IFG為糖尿病前期,是介于健康人群及糖尿病患者的中間狀態,具有進展成糖尿病的風險性。[4]IFG被證實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高危因素,可加重動脈硬化表現,顯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根據[5]2002年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超過18歲人群IFG的患病率達1.9%,大約2000萬人,而當時糖尿病患者僅有3000萬人。據我國近年來調查顯示,IFG與糖尿病人群的數量均有明顯上升趨勢,IFG與糖尿病發病率分別由1994年的3.2%、2.5%上升至2007年的5.3%和[6]9.7%。由此可見,早期控制好IFG,了解影響IFG的相關因素對降低糖尿病患病率具有重要意義。在糖尿病患者中,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血小板活化與聚集則是動脈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基礎。血小板活性升高可造成型[7-9]2糖尿病患者處在血栓前狀態,對微血管病變與大血管病變均有促進作用。MPV代表循環池內單個血小板平均體積,體積較大的血小板活性較強,含有的致密顆粒則較多,可分泌更多的5-羥色胺與β凝血酶球蛋白,使血栓烷A2的生成增多,因而加大了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形成的風險。因MPV的檢測方便、經濟,故被作為血小板活化的常用標志物。本研究中,糖尿病組的MPV顯著高于IFG組及健康組,而組又顯著高于健康組。等的研[10]IFGThomas究也顯示,隨著血糖的上升,MPV逐漸增大,糖尿病患者的MPV顯著大于健康人群與糖耐量異常人群,MPV在糖耐量異常階段已有增大趨勢。可見在糖尿病早期,甚至是未發展為糖尿病之前的空腹血糖受損階段,這部分人群已出現MPV改變。MPV是重要的血小板活性指標,根據IFG組的MPV顯著高于健康組可知,IGF時已經存在血小板活化,且活化程度隨病情的進展而加強。本研究通過對MPV與其他參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MPV與FPG呈明顯正相關,即血小板活化程度越高,空腹血糖受損越嚴重。由于血小板的黏附與集聚,導致外周血小板消耗加大,刺激骨髓再生形成體積較大的血小板,使外周血小板形態學發生改變,引起血小板增大。而大體積血小板代謝旺盛,易黏附、聚集進而形成血栓,加大了伴心血管疾病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大量流行病學研究顯示,IFG人群的BMI、血清[11-12]TC、TG、SBP、MBP、MAP等均有顯著上升。本研究中,經相關性分析得出,MPV與BMI、FPG呈明顯正相關,與HDL-C呈明顯負相關(P<0.05或0.01)。提示,IFG時,MPV除了與血糖有關外,也與血脂代謝紊亂及肥胖關系密切。而肥胖屬營養代謝性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肥胖脂肪組織的分化轉錄基因可能會引起胰島素敏感,造成血糖水平的上升。糖尿病脂代謝紊亂則以TG升高與HDL-C降低為主要特點。脂代謝紊亂可導致胰島細胞“脂毒性”,造成胰島素生物效應降低、糖代謝障礙,引發胰島素抵抗與胰島β細胞缺陷。可見,對于IFG人群應注意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以降低進展為糖尿病的發生幾率。[13-15]
4結語
綜上所述,IFG組相對于健康組的MPV明顯升高,提示糖尿病前期同樣存在血小板活化,而MPV增大可能是空腹血糖受損程度的預測因素。研究發現,既往2型糖尿病與新診2型糖尿病相比,具有更高的。故建議對老年人群除了常規檢測[16]MPVIFG血糖外,還應檢測MPV的變化情況,以對糖尿病的產生、發展及預后提供預測依據。
參考文獻:
[2]姚有華,潘毅慧,楊芬紅,等.空腹血糖受損中老年人血糖變化及轉歸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4,28(4):115-116.
[3]方瑾,肖建新,李晟,等.老年空腹血糖受損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的觀察[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3):319.
[5]丁光明,吳仕英,楊婷,等.體檢人群空腹血糖受損患病率與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關系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21):4654-4655.
[8]楊碩,郝維敏,劉敏.血小板參數變化與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性病變的關系研究[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35(9):945-947.
[11]馬艷,劉雅,歐陽凌云,等.成都地區中老年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及危險因素調查[J].四川醫學,2011,33(10):1508.
[12]周潔,向紅丁,陳偉,等.胰島素抵抗和血脂異常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10):740-741.
[16]許文亮,池一凡,武越,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7):586-588.
作者:張肄鵬 張青 王強 蔡長爭 周海燕 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