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風患者恢復期治療中治未病理論淺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摘要:
治未病的內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三個層面,這一觀念與現代預防醫學中的一、二級預防有相似之處。中風恢復期的治療對該病的預后十分重要,痰瘀互結是其基本的證候特點,同時還可合并腑實及心、肝、脾的虛損。針對中風病的病機特點,運用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治未病思想,防止疾病的傳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在病愈后對身體進行調攝防止其復發。
關鍵詞:
治未病;中風恢復期;預防醫學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中醫學對西醫腦血管病的統稱,表現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和(或)言語不利、輕者僅出現口㖞不利。由于近年來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中風患者的數量亦呈現升高的的趨勢。因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等特點,極大的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臨床上常將中風病分為三期,發病2周以內為急性期,發病2周到6個月為恢復期,6個月以上為后遺癥期[1]。三期中恢復期的治療對本病的預后十分重要[2],如施治得當,可減少后遺癥的出現,甚至獲得痊愈的療效;若失治誤治則難以恢復而留有后遺癥,重者短時間內再發。因此,恢復期的治療對療效及預后判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治未病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及時觀察中風的“未病”狀態,調整介入的時機和治療方案,加強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對提高中風病的生存率,降低其致殘率,提高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3]。現就治未病理論在中風恢復期治療中的重要性作如下論述。
1治未病思想的內涵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醫家就在臨床實踐就產生了治未病思想的稚形,發展到兩漢時期就已經初步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論基礎。《素問•四氣調大論》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靈樞•逆順》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發展至清代,葉天士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其變,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以防疾病傳變,這些都體現出了溫病治療過程中的預防醫學思想,對臨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4]。發展至今,治未病的涵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5-6]:首先是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發生或出現某些先兆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此階段著重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防止病邪入侵。其次是既病防變,即在疾病發生的初期就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防止疾病的進展和傳變。所以從廣義上來講,疾病的早期治療和干預同樣屬于治未病的范疇。在治療過程中除了考慮對已發生病變的部位進行治療外,還應針對可能傳變的部位進行預防性治療。最后是病后防復,即在疾病的初愈時進行有效的調攝防止疾病的復發。疾病初愈,邪氣未盡,正氣未復,采用適當的藥物鞏固療效,配合飲食調養、勞逸得當,起居有常,以期早日康復,避免疾病的復發。治未病的涵義既在疾病未發生、加重、傳變、復發之前,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防止其發生、發展、傳變、復發。這一觀念與現代預防醫學中的一、二級預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涵義非常豐富。
2中風病恢復期的病機特點
中風病病位在腦,無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都形成瘀血,它即是中風恢復期的致病之因,又是病理產物。此外,病久脾胃呆滯,中焦不運而至內生痰濁,形成痰瘀互結的證候[7]。病后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之口,加之心情抑郁,而致熱毒內生。病久臟腑功能低下,外邪易于侵襲,與內生之邪合而為患。同樣,腑氣不通在中風病的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腑實既是中風病的誘發因素,又是一種病理狀態存在于中風的病程之中。在標實的表象下,中風病以心、脾、肝、腎虛損為病本。這種虛中夾實、實中夾虛、標本互見的病理特點貫穿于中風的病程始終[8]。
3治未病理論在中風恢復期治療中的應用
3.1既病防變
中風一旦發生,即到了“已病”期,意味著機體已經出現了損傷,若病情較重,應防止其進一步惡化,若調護不當,亦會出現新的并發癥。病情較單純時也應防其復雜化。正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篇第一》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在用藥上,以補虛為主,方要包括滋補肝腎和補氣血兩方面,適當輔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絡之法。滋腎水可使肝木得涵,則風火熄而不再生,陰津充沛則腦髓得養,神明得復。肝腎精血充足,則肌肉、筋骨得以濡養,癱渙的肢體得以恢復。對于兼有腎陽虛證者,可溫腎通經,氣化水行,則瘀血得去,痰濕可消。中風恢復期會出現各型并發癥,如壓瘡、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便秘、泌尿感染、廢用性肌萎縮等,在中風發生后的早期就應該采取措施積極的進行預防[9]。由于中風患者行動不便,特別是在早期,很多患者沒有主動預防壓瘡的意愿,導致壓瘡在中風患者中發生率很高,增加患者痛苦和醫療成本,在普通壓瘡護理的基礎上可以采用一些中藥散劑進行預防,對于剛剛形成的早期壓瘡也可以結合艾灸,能夠加快壓瘡的愈合[10-11]。由于院內感染、誤吸、意識障礙、長期臥床常常會導致中風后肺部感染的發生。除了避免長期臥床、經常翻身、防止誤吸等常規護理外,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避風寒、節飲食、暢情志、適勞逸,進行辨證調攝,如肝陽上亢型患者要注意調整情緒,飲食宜清淡,忌辛香走竄之品,痰瘀證患者鼓勵病人飲食少油膩,可適當加一些活血的藥食兩用的食材[12]。廢用性肌萎縮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康復訓練的介入時機過晚,在中風急性期病情穩定后,可以積極的介入針灸治療,結合主動和被動運動,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的發生[13]。腦卒中后,患者除了可能會發生如上一些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也將影響其康復。近年來,中風后抑郁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表現為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失眠等,中醫辨證常屬肝失條達、氣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擾心神,或氣血虧虛,心失所養,而致心神不安。通過中醫辨證施護,提前干預,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中風后抑郁的發生[14]。
3.2病后防復
中風復發率較高,復發后患者常常出現嚴重的致殘與死亡,《癥因脈治•內傷中風證》提到:“中風之證……一年半載,又復舉發,三四發作,其病漸重。”《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論述:“若風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懸拔,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發則必加重或致喪命,故平時宜預防之。”中風患者在進入恢復期后,病情就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在中風康復的初期,余邪未盡、正氣未固。由于瘀血、痰濁、毒邪未清,留于腦髓,氣血雖順而未暢,上下氣血水谷精微的代謝仍受阻,中風隨時有復起之勢。若此時有外邪再次入侵將導致疾病的反復發作,所以在中風恢復期過程中,除了要預防疾病的加重和并后癥的發生,還應該加強調攝,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防其復發[15]。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養花、習字、作畫、聽音樂等,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便人體內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飲食上應有節制,少油炸、油煎類食品,切忌酗酒,限制食用酸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積極的控制血壓,參加社會活動,包括積極接受醫院的健康教育,了解自身疾病的信息及相關危險因素,主動并力所能及的參加社會社交活動,讓患者及家屬學習中風病的相關知識,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了解中風復發的危險因素并進行積極的康復訓練。針對中風恢復期的證型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預防其復發[16]:
(1)祛除風患。在季節氣候變化之時,預防患者的因感冒炎癥等因素誘發復中。
(2)培養肝腎之陰。常用六味地黃丸、一貫煎等方劑,但在脾胃功能虛弱時應加用健脾養胃之品。
(3)益氣活血。氣虛血瘀是中風恢復期的主要證型,應用補陽還五湯可益氣活血,但要防止辛燥太過。
(4)滋陰潛陽。對于中風后仍有中風先兆等表現的患者,說明余風未盡,可行滋陰潛陽之法,防止復中。
(5)針灸預防[17]。針灸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增加腦供血,減輕腦組織損害,能降血脂,改善腦微循環,及時建立病灶處的側枝循環。
這些都有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臨床癥狀的改善,也是針灸抗中風復發的物質基礎。另外,將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康復理論相結合,創立腦卒中患者的中醫康復單元,以針刺治療為主,并配合功能訓練、語言訓練、心理康復及健康教育等形式,開展規范化、量化的治療模式[18]。
4結語
中風的發病率歷年增加,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由于中風的高致殘率,會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中風恢復期是中風治療及二級預防的重要階段。結合中醫治未病理論,針對個體體質和中醫證候進行個體化的防治,可以有效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防止疾病的傳變,降低中風病的致殘率,“治未病”作為中醫學的一項最高的治養原則,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指導意義。其理論對中風病整個防治過程都有重要意義,其“治”和“養”的指導思想是預防“復中”和“傳變”,即中風病二級預防的重要理論,易行且有效。
參考文獻:
[1]鄭國慶,黃培新,劉茂才.中風病分期論治的思路與方法[J].中醫雜志,2008,49(1):74-76.
[2]李國武.中風病恢復期本虛標實病機及治療淺探[J].四川中醫,2012,30(9):27-28.
[3]經浩宇.“治未病”思想對腦卒中病的防治意義[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1):84.
[4]張嵐.“治未病”的歷史文化探源[J].四川中醫,2008,26(9):124-125.
[5]陳曦.論“治未病”的核心觀念[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6):701-703.
[6]朱向東,李廣遠,劉稼,等.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內涵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12):2725-2727.
[7]趙驥,張建榮.淺析中風病恢復期的病機與治療[J].山西中醫,2008,24(5):59-60.
[8]馬斌,高穎.中風病恢復期證候要素的研究[J].江蘇中醫藥,2007,39(1):27-29.
[9]盧秀紅,朱文紅.腦卒中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1):58-59.
[10]張翠蓉,肖慧華,陳日新.腧穴熱敏化艾灸療法治療壓瘡的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3):478-479.
[11]張曉玲.艾灸結合換藥治療壓瘡的護理心得體會[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16):199.
[12]錢艷.卒中后肺炎的原因分析及防護[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2):149.
[13]張沖.試論“治未病”理論在指導預防腦卒中后廢用綜合征的臨床價值[A].中國廣西南寧:第三屆泛中醫論壇•思考中醫2007-中醫“治未病”暨首屆扶陽論壇[C].2007.
[14]李佳平.“治未病”思想在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5(8):91.
[15]賈愛明,譚婧,胡文梅,等.缺血性腦卒中復發的體質因素及中醫誘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9):2435-2437.
[16]孟繁麗,缺血性中風病恢復期辨證規范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4.
[17]曹文忠,張莉,宋書邦,等.針灸預防中風后遺癥復發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3,23(6):6-9.
[18]金記平.腦卒中中醫康復單元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3,9(3):90-91.
作者:魏艷菊 張漢平 單位:華潤武鋼總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