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兒童青少年傷害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環境與職業醫學雜志》2016年第一期
摘要:
[目的]探索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為相關機構干預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RevMan5.1軟件對檢索的25篇中文文獻進行綜合定量分析。[結果]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對文獻各研究因素的OR和95%CI進行合并,結果顯示,近視(OR=1.36)、好動(OR=1.27)、非核心家庭(中小學生、高初中學生和0~14歲兒童的OR分別為1.24、1.80和4.46)、男性(OR=1.46)、年齡小(OR=1.16)、不知道傷害可以預防(OR=1.56)、危險行為(OR=1.28)、性格外向(中小學生、高初中學生和0~14歲兒童的OR分別為1.48、5.47和1.52)、左利手(OR=1.65)、不進行安全教育(OR=2.61)、危險環境(OR=1.80)、非獨生子女(OR=1.98)是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居住城鎮、母親學歷低、學習成績差、家庭關系差和父親吸煙等尚不能認為是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25篇文獻相關研究因素分析,共有12個傷害危險因素,5個尚不能認為是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兒童;青少年;危險因素;傷害;meta分析
兒童青少年傷害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同時也是我國0~14歲兒童的首位死亡原因。兒童青少年傷害不僅發生率高,而且致殘率也高。近年來,大量關于兒童青少年傷害研究的文獻發表,讓我們逐漸掌握了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但研究結果不盡一致。為確切了解中國兒童青少年傷害的危險因素,為相關部門制定干預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本研究收集了不同數據庫自建庫以來至2015年1月所有的有關兒童青少年傷害危險因素研究的中文論文,并通過meta分析對研究因素進行綜合定量分析。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以“兒童”或“學生”或“青少年”,“傷害”,“危險因素”為檢索詞,分別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google學術”等常用數據庫檢索自建庫以來至2015年1月傷害發生的相關文獻,未手動檢索灰色文獻,共檢索到相關文獻96篇。
1.2定義
1.2.1傷害的定義根據文獻[1],傷害的定義為,到醫療衛生機構(醫院、校醫室、診所等)進行處理,診斷為某一類損傷;由孩子本人或他人做緊急處理;因損傷休學半天以上。有以上三者之一的認定為傷害發生。
1.2.2傷害的分類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并結合文獻,分為交通傷、跌倒/跌落傷、碰撞/擠壓傷、硬物擊/砸傷、扭傷、刀割傷、銳器刺傷、燙傷、燒傷、爆炸傷、溺水、電擊傷/觸電、骨頭/刺卡喉、動物或昆蟲咬/抓傷、中毒、意外窒息等常見傷害,不包含特殊傷害。
1.3方法
1.3.1文獻的納入和排除文獻納入標準:①資料完整;②傷害定義的標準一致;③能提取為研究因素的OR和95%CI;④研究的設計類型為橫斷面調查設計;⑤研究因素的賦值明確。文獻排除標準:①特殊傷害類型;②重復發表的文獻;③數據不完整、不清晰,不能提取有效數據。
1.3.2文獻的篩選和信息提取2名評價者各自獨立完成文獻閱讀、納入和評價。閱讀文獻摘要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對可能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進行全文閱讀,以確定是否符合納入標準,遇到分歧時,通過2名評價者討論決定取舍。文獻納入完成后,提取文獻的第一作者、發表期刊、發表時間、研究對象的年齡段或學段、調查總例數、傷害例數、設計類型和研究方法、研究因素和研究的效應值。
1.4統計學分析采用RevMan5.1軟件進行meta分析。采用Q檢驗對各研究因素的一致性進行檢驗,I2>50%認為存在實質的異質性,異質先通過亞組分析,如結果仍不能同質,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同質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別采用兩種模型計算各研究因素的合并OR和95%CI,比較兩種模型計算結果,判斷研究結果穩定可靠性。
2結果
2.1基本情況共檢索到96篇文獻,按照研究的納入和排除標準,共有25篇文獻納入本次meta分析,全部為橫斷面調查設計研究。累計觀察182459人,傷害發生40018例。文獻內容涉及浙江、山東、廣東、廣西、湖北、云南、安徽、北京、上海、陜西、江蘇、河北和廣東深圳共13個省市,分別發表在國內14種雜志上,碩士學位論文3篇。文獻提供的信息見表1。
2.2一致性檢驗結果對各研究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左右利手和獨生子女的一致性較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通過資料來源的“年齡段或學段”對異質危險因素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年級中的高初中學生亞組、家庭類型和性格因素通過亞組分析,一致性較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城鄉、年級的中小學生亞組、視力、活動愛好、性別、母親學歷、年齡、學習成績、傷害認知、危險行為、家庭關系、安全教育、危險環境和父親是否吸煙14個因素結果均不一致,并且通過亞組分析也不能達到同質,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見表2。
2.3各危險因素的效應合并結果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對各研究因素進行合并分析,其中近視、好動、非核心家庭、男性、年齡小、不知道傷害可以預防、危險行為、性格外向、左利手、不進行安全教育、危險環境、非獨生子女是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居住城鎮、母親學歷低、學習成績差、家庭關系差和父親吸煙尚不能認為是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年級研究因素經亞組分析,中小學生組和高初中學生組結果不一致,結果運用應慎重,見表3。
2.4敏感性分析分別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計算各研究因素的合并OR及95%CI,見表4。比較兩種模型計算結果,其中年級、母親學歷、學習成績和父親是否吸煙結果相差比較大,研究結果不穩定;年齡因素雖然在兩種模型中都具有統計學意義,但結果卻完全相反(OR隨機=1.16,P<0.05;OR固定=0.98,P<0.05)。其他13個研究因素兩種模型的計算結果相差不大,研究結果穩定可靠。
3討論
本次納入的25篇文獻[2-26]的研究設計類型均為橫斷面調查設計研究,傷害標準[1]一致。通過對25篇文獻的研究因素進行提取,共提取18個相關危險因素,經meta綜合定量分析,其中近視、好動、非核心家庭、男性、年齡小、不知道傷害可以預防、危險行為、性格外向、左利手、不進行安全教育、危險環境、非獨生子女等12個研究因素是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城鄉、母親學歷低、學習成績差、家庭關系差和父親吸煙等尚不能認為是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文獻的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除了左右利手和獨生子女的一致性較好外,其他研究因素均不同質,其中年級中的高初中學生、家庭類型和性格研究因素通過亞組分析,一致性較好。其他因素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隨機效應模型計算的可信區間較寬,結果更為保守。年級按照文獻資料來源的“年齡段或學段”進行亞組分析顯示,中小學生的年級研究因素經隨機效應模型合并OR及95%CI為1.44(1.14~1.83),高初中學生的年級研究因素經固定效應模型合并OR及95%CI為0.88(0.82~0.9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結果的意義截然相反。多個文獻研究顯示初中學生傷害發生率高于高中[4,14,17]和小學[4],小學學生傷害發生率高于高中[4],因此可能是初中學生傷害的高發生率,導致中小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高傷害發生危險性增高的假象,年級結果運用應慎重。初中階段即性成熟的少年期,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是個性發展不平衡,心理成熟相對滯后,出現明顯的心理矛盾,表現出自信和懷疑、尊重和輕蔑的感情,沖動易怒,社會認知比較淺并缺乏經驗,對環境危險的預見不足,同時學習壓力小,喜歡劇烈運動并挑戰自我,喜歡獨自出行或騎自行車上學等危險行為,導致初中學生傷害發生率較高;高中階段即青年初期,是鞏固和完善少年時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已經處于獨立生活的節奏,并開始考慮自己今后的發展,有一定的責任心,升學成為高中生心理活動的中心,相對初中學生學習壓力大,沒有時間打鬧玩耍,并能夠從社會需要和自我需要出發來確定自己的任務和目標,因此高中生傷害發生率低于初中生;小學生受父母的呵護和叮囑較多,接送上學,不善于挑戰新鮮事物,因此,傷害的發生低于初中學生。
經meta綜合定量分析發現,近視兒童青少年傷害的發生率高于視力正常兒童青少年,近視兒童青少年戴著眼鏡活動不方便,摘掉眼鏡看不清,增加了活動和社交時受傷的風險,導致其傷害發生率較視力正常兒童青少年高;男生傷害發生率高于女生,可能由于男生好動,喜歡刺激性的活動和游戲,加上性別造成的心理特征,家長和老師經常鼓勵男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有主動性和擔當,導致男生暴露于危險因素的機會比女生多;性格外向和好動的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率較高,可能與其活潑調皮、喜歡打鬧冒險以及接觸危險因素較多有關;生活中,大部分人善于并習慣用右手,因此生活設備和用品、公共場所設施、體育器械等都是按照大部分人的習慣設置,左利手(即左撇子)兒童可能由于不適應而使傷害發生率增加,也可能與左利手兒童在腦神經發育方面的某些特征有關;非核心家庭傷害發生率較核心家庭高,非核心家庭往往是單親家庭或者重組家庭,生活壓力大,家庭關系緊張,兒童青少年得不到及時的關愛和呵護,缺乏情感支持,父母對兒童青少年疏于管理和未能及時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導致傷害發生率較高;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飼養寵物越來越多,兒童青少年被寵物貓狗造成的傷害發生率增高,改善飼養寵物等室內危險環境有利于降低兒童青少年傷害的發生率;非獨生子女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率較高,非獨生子女兄弟姐妹較多,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更多地受到父母和親友的關心,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傷害發生率較低;家長不知道傷害可以預防及不對子女進行安全教育,則兒童青少年傷害發生率較高,相對而言,家長對傷害認知較好,就會對兒童青少年增加關注和關心,并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更多地向兒童青少年講授預防傷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
綜上所述,近視、好動、非核心家庭、男性、性格外向、左利手和非獨生子女是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具備以上特征的兒童青少年是傷害發生的高危人群,應該引起關注。預防傷害的發生需要兒童青少年、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的努力,學校通過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傷害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和家長對傷害的認知水平,同時學校應該加大建設安全校園環境的力度并加強傷害預防性干預;家長對家中地板實施防滑保護,將藥品和農藥等危險品放在兒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對家中電源進行保護等,以消除室內危險環境;社會呼吁民眾出行控制車速,遵守交通規則,遇到學生讓一讓等,以改善周圍危險環境;最重要的是兒童青少年應該提高傷害的認知水平,學會識別危險環境、自我保護,改善不良行為習慣,減少危險行為,最終達到降低傷害發生的目標。•作者聲明本文無實際或潛在的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王聲湧,池桂波,汪寧.傷害流行病學[J].預防醫學文獻信息,2002,8(4):505-512.
[2]楊道余,王映輝,陳廷瑞.蒼南縣中小學生傷害現狀調查及負擔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12,24(7):11-14.
[3]陳娜.城市中小學學生傷害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4]李晗文.廣州市海珠區中小學生傷害流行病學現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D].廣州:中山大學,2009.
[5]劉偉佳,張維蔚,麥錦城,等.廣州市中小學生傷害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3):311-312.
[6]嚴志玲,王萍,韋琳,等.柳州市中小學生意外傷害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2,28(8):892-895.
[7]司達敏,劉筱嫻,李激.麻城市農村某社區7~14歲兒童傷害發生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9(6):391-394.
[8]衛理,黃亞琴,施寧寧.寧波市江北區中小學生傷害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6):741-742.
[9]何俊,徐守先,楊波,等.曲靖市中小學生傷害發生現狀和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5):565-567.
[10]邱玉剛,劉春蘭,于建樂,等.濰坊市兒童傷害發生及其影響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J].預防醫學論壇,2007,13(9):779-781.
[11]馬文軍,許燕君,李劍森,等.社會經濟狀況與中小學生傷害發生的關系研究[J].華南預防醫學,2005,31(2):3-6.
[12]俞敏,鐘節鳴,叢黎明.浙江省部分地區中小學生傷害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7):589-592.
[13]黃芬,郝加虎,姚應水,等.中小學生傷害的分布及影響因素[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10):40-41.
[14]何朝,孫昕霙,趙瑞蘭,等.北京市順義區中學生傷害現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6):874-876.
[15]姚應水,葉冬青.皖南地區中學生傷害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7):49-52.
[16]黃志偉,艾東,金岳龍,等.蕪湖市中學生傷害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6):712-714.
[17]王德全,陳思東,周衛平,等.中學生意外傷害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9):1031-1032.
[18]時穎,焦淑芳,謝瑾,等.北京市0~14歲兒童意外傷害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5,26(6):684-686.
[19]黎三鳳,劉茹添,曾曉琴.芳村區0~14歲兒童傷害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5):106-108.
[20]何志輝,程朝霞.廣州市天河區0~14歲兒童傷害流行病學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4,30(4):5-8.
[21]李紹華.蒲城縣農村兒童意外傷害現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09.
[22]周德定,盧偉,李延紅,等.上海市0~14歲兒童傷害特征和危險因素分析[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6,23(3):234-237.
[23]柳艷,何廣立,吳曉軍,等.鎮江市1~14歲兒童傷害特征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10):915-916.
[24]薛玲,龐淑蘭,劉瑞庚,等.唐山市農村地區小學生傷害的影響因素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7,18(6):45-47.
[25]施東華,方為民,劉筱嫻.麻城市農村某社區0~6歲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32(3):336-339.
[26]王虹,劉筱嫻,劉一心,等.深圳市0~6歲兒童傷害流行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雜志,2006,30(4):354-356.
作者:劉曉曉 葉開友 高紅梅 徐瑞芳 趙錦江 單位:上海市青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