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心理學發展及教學改革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解放軍藥學學報》2017年第2期
摘要:高等醫學院校教育規模的擴大和發展要求對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1]。醫學心理學課程具有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和開展醫學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總結近幾年醫學心理學改革要明確其自身地位和作用,構建并合理調整學生的咨詢技能課程的內容和方法。
關鍵詞:醫學心理學;教學改革;新教學模式;課程教學
一直以來,國家對高校發展高度重視,大學規模逐步擴大,部分高等醫學專科學校被合并入綜合性大學。隨著醫學模式的變遷和改革,臨床醫學對心理學的要求已經跨越理論的需求、觀念的更新階段,更多的要求解決實際問題[2]。我校已經將醫學心理學作為選修課程納入授課計劃,主要針對臨床、口腔等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但作為選修課納入醫學生的教學大綱實際上是不能滿足當前高校和社會的需要。那么,醫學院將如何正確的開展心理學課程?怎樣的改革才能緊跟社會“潮流”?
1明確心理學教學的作用,適度增加教學時數
在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是深化開展立德樹人,高校改革、學科發展的重點分支。長期,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更多的側重于對學生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術的培養,比較而言,對生命、患者、患者家屬的人道主義的培養空間較小,社會道德、醫患關系等因素重視程度低。以致少數醫生漸離對生命的重視,醫患關系緊張,各種矛盾頻發。進一步深化學科建設,加大課程的覆蓋面積,是引導醫生關愛生命和患者的必修課程,也是向倫理、社會、法制的新醫學模式變更的必要。醫學在校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的基礎醫學、心理醫學、人際溝通等價值觀都融匯于教學當中。醫學心理學可以輔助在校學生改變思維邏輯、情緒控制和溝通方式,讓醫學生在畢業后的職業生涯中重視醫患關系、緩解各方糾紛、和諧醫療環境。之所以,長期以來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已被執業醫師考試定位必考科目,是因為在綜合新大學醫學院的教育和社會對醫生能力的需求醫學心理學地位非凡。
2改革教學方式,構建形式多樣的心理學實驗課程體系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3]。但與醫學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在各高等醫學院校開設比例較少。因此,醫學院校的臨床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實踐相融合,才能讓醫學生更深層次的體會理論學習、增強其動手操控熱情和能力。心理治療與咨詢所接觸病人屬于非一般人群,治療手段異于臨床的基礎醫療方式,多數案例只能一對一治療,案例可用于課堂但不可實驗觀察教學,心理學實驗能把各種案例直觀形象的呈現給學生,提升醫學生對心理學實際應用感觸和理解,提高學生科研和創新的意識。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多數人把它當成一門文科來學習,這和心理學教學只注重傳授理論知識而不進行實驗研究有一定的關系[4]。心理測量、咨詢、診斷各個方向的理論和實踐,在當下的各種文獻中也少有提及。這些實用性、靈活性很強的技能如果學生都可以掌握,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研究的熱情和對醫學和心理學的進一步認知,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關注你、我、他,從而更好的為自己和他人服務。教學方式的改革,采用展示、講授、交流、實景劇、轉換角色等多種學習方法,應用當前先進“個性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經典案例進行組合。另一方面以合理的科學研究進一步改進教學。醫學的實踐技能與科學研究是相互依靠、同仇敵愾的。科研課題的輔佐,老師能夠及時掌握專業的研究動態,把科研中各種成果和專利應用于教學研究,為理論與實踐增添不同的“色彩”。大力提倡在校師生積極申請學校“各種課題基金”,老師申報的項目可帶領部分學生進行研究,學生申請主持的課題要求選定教師在各方面進行學術指導。在一起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當中以學促教,學教相輔。既為科研學術的開展做好前期準備,又可以多方面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添學生咨詢技能培訓課程,提高心理咨詢技能
醫學心理學的應用也就是利用心理評估與各種治療手段的過程中,既學習書中理論也需熟悉對應的操作技能,即心理咨詢、各種檢測的使用。臨床醫學通用的心理測驗包括應激及相關問題、人格、智力、心理與行為問題四類,其中自陳式量表可以指導來訪者自行填寫,而他評式量表需經過嚴格培訓方可實施操作。在心理咨詢中,學生要收集來訪者的資料,學會初診接待,然后掌握相關具體的咨詢方法。學習如何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制定個體或團體咨詢方案,并結合具體問題采用相應的心理治療方法,最終評估咨詢效果。各種咨詢技巧,各種有效的方法主要要求訓練者熟悉掌握訓練放松和放松想象法;認知方面的療法要求訓練者適度把控相應的情緒療法,幫助來訪者明確突發事件、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適的情緒和行為,領悟該理論,及時修通和再教育。
在今后的醫學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提高醫學心理學在大學課程的覆蓋面,并側重引導其獨立進行實踐、咨詢的能力,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使得醫學生擁有獨特的創新思維和針對性學習的熱情得到很大的上升,這種新型教學方式正符培養創新性醫學人才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通過培養的醫學畢業生將更具有“個性化”的思維和職業潛能,更能適應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暢欒樹鑫李敬陽.“醫學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2):8-8.
[2]李朝暉.當代心理學危機———從理論心理學視角[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6):221-222.
[3]王宇中.醫學心理學的課程特點與教學方法的探討[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1(2):98-99.
作者:張露;艾陳 單位:邵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