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皮部與艾灸治病養生的相關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養生》2017年第11期
【摘要】皮部與經絡、臟腑的關系密切,皮部不僅藏聚臟腑經絡之氣,而且影響灸感。灸療過程中,皮部與艾草燃燒產生的藥力及熱力的交互作用是灸療發揮治病養生作用的關鍵所在,這種交互作用使艾灸療法最終產生“小刺激大反應”的灸療放大效應。
【關鍵詞】皮部;經絡;臟腑;艾灸
十二皮部位于人體的最外層,也是經絡系統的最外層,與十二經脈相對應,既是十二經脈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分區,也是艾灸治病養生的起始部位。艾灸治病養生的作用與艾草燃燒產生的藥力及熱力經皮部激發經脈感傳,促進氣至病所而發揮其效應密切相關。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闡釋皮部與艾灸治病養生的相關性。
1十二皮部的理論淵源
皮部理論源于《黃帝內經》,是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認為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分區,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即十二皮部源于十二經脈,乃諸經外現。《素問•皮部論》言:“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皮有分部”,“視其部中有浮絡者”。說明十二皮部是依據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而劃分的十二個體表分區,在十二皮部的分區中,布滿絡脈。《外科啟玄》:“外有部位,中有經絡,內有臟腑”,即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組織、器官不是孤立的,十二皮部位于人體的最外層,又與經絡及臟腑氣血相通,故經絡、臟腑的病變,多可反應于皮部,如《靈樞•海論》所言:“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可以說,人體皮部與五臟六腑、經絡、營衛氣血均有密切聯系,具有屬臟腑、通經絡、固體表、密腠理的作用[1]。《素問•皮部論》即言:“百病之生先于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絡脈,絡脈而經脈,經脈而臟腑”;“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入經脈,經脈滿則合于臟腑”,即當機體衛外功能失常時,病邪可通過皮部深入絡脈、經脈而至臟腑,由表達里,逐漸深入[1]。
2十二皮部是灸治疾病的理論基礎
《經絡論》認為:百病之生必先于皮毛,而善治者亦以先治皮毛為主。經絡學說是艾灸療法的理論基礎,對皮部、經絡及腧穴的刺激作用最終通過人體經絡系統對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起調節作用,使人體的整體功能活動保持良好運轉。皮部理論的重要意義在于:皮部不僅是十二經脈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同時也是各種穴位刺激方法由外入內,進而影響經絡、臟腑功能的重要環節[2]。艾灸治病養生的原理是艾灸施于皮部及絡脈、腧穴等,艾草燃燒產生的熱力和藥力,通過皮部及經絡腧穴的傳導,激發經氣,進一步作用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多層次、多功能的調節人體氣血,在相互協同、相互激發的作用下,產生治療上的放大效應。
2.1十二皮部是臟腑經絡之氣藏聚的府庫
十二皮部分布有許多“腧穴”,《素問•氣府論》將“腧穴”解釋為“脈氣所發”,而《靈樞九針十二原》則釋為“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并非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經絡及臟腑組織有著密切聯系,是經絡及臟腑組織與皮部相互聯系的特殊部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藏聚的地方。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腧穴是疾病的反應點和外治療法的刺激點。十二皮部依賴十二經脈及其絡脈運行的氣血所濡養,與十二經脈氣血相通,可護衛十二經脈及其絡脈,保護人體各臟腑組織,適時調節并使機體適應外環境的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此陽氣即指衛陽之氣,由肺所宣發的衛氣所濡養。周楣聲教授[3]在其《灸繩》中談到:肺主皮毛而朝百脈,由于肺的呼吸運動,才能將經氣向全身輸送,并能使各個空穴得到經氣的灌注,有如經氣藏聚的城府。《素問•經脈別》即說明,經絡體系是以肺為中樞的根據。可見皮膚既是百脈包羅統束的囊橐,又為百脈灌輸的原野與精(經)氣積聚的集市。正因為如此,由灸針作用所激起的感傳路徑均是沿皮膚行進。
2.2十二皮部是灸性感傳發生的關鍵環節
灸性感傳即灸感。關于“灸感”,周楣聲教授在其《灸繩》一書中指出:“灸感和針感一樣,當開始沿經行進時,能出現多種多樣的感應而為病人自身所感知。如發熱、發麻、蟻行、風吹、水流,或是像內打氣及壓重感等”[3]。十二皮部的分區中布滿絡脈及腧穴,按照中醫理論,人體腧穴有三大功能,即腧穴既是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同時還是針灸、推拿等療法的施術部位。施灸過程中,艾草燃燒而產生的藥力和熱力,必然會激發皮部絡脈及腧穴的功能活動,通過皮部系統的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等灸感及經氣感傳,最終氣至病所而發揮灸療作用。《熱敏灸實用讀本》[4]描述為:“灸在皮部,熱在深處;灸在局部,熱在遠處”。《備急灸法•騎竹馬灸法》[5]記載:“灸罷二穴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復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漸漸周遍一身”。
2.3十二皮部作用的疊加是灸療效應的重要環節
十二皮部聯結皮內,對加強十二經脈與體表的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各種針灸療法均起始于皮部、絡脈、腧穴,有學者從“灸法、衛氣與皮部”三者關系的角度探討灸法的作用途徑與原理[6]。灸法作用于皮部,激發宣行衛氣,通過衛氣循行和皮部—絡—經—腑—臟的途徑來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通過對皮部的刺激,能激發宣散衛氣,加強衛氣在人體肌表與體內的循行,從而發揮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溫陽補虛、回陽救逆、升陽舉陷、祛風散寒、平衡陰陽的作用,從而護衛人體,增強人體抗邪能力,保護人體不受邪氣的侵犯。
2.3.1十二皮部及其腧穴具有透熱、傳熱、擴熱的作用
《本草綱目》認為:“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草燃燒時“艾火”的煙熏火燎作用,使艾草本身的藥力、艾火的熱效力與皮部交互作用,并通過皮部、絡脈、腧穴的滲透、傳導、擴散等作用疊加[4],經皮部—絡脈—經脈—腑臟傳導系統,激發全身經氣,加強人體各層次的生理功能,這種功能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最終形成了灸火、皮部、絡脈、經脈、腑臟生理上的放大效應,終而溫經行氣,溫養臟腑,治病養生,故《黃帝內經》指出:“善治者,治皮毛”。
2.3.2十二皮部及其腧穴具有存儲藥物性能的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精)氣是一種不斷運動的肉眼不可見的極細微物質,這種極細微物質其本質是運動的,因運動而產生溫煦作用,即“氣主煦之”。從廣義的角度講,人體內的氣、血、津液等均屬精氣。氣、血、津液在流行過程中可產生“能量”,此能量不僅布散于全身,發揮其溫煦作用,而且可通過經絡而輸注于皮部、絡脈及腧穴,故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皮部及其腧穴具有存儲藥物性能的作用。艾火產生的熱力及藥力所以能持續一段時間與腧穴儲存藥物性能的功能密不可分。腧穴儲存藥物性能的作用,使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進而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三伏灸、三九灸過程中,灸療時間短,用灸量小,卻依然產生灸療效果即很好說明了腧穴儲存藥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化學物質經皮滲透率取決于皮膚的厚度以及屏障結構的完整性。當皮膚受到一定強度的物理、化學刺激后,其屏障結構會隨之改變。另外,藥物經皮滲透過程是一個需要能量的過程。溫度能影響藥物透皮速率,還會影響皮膚中的血流。灸療過程中,艾草本身的藥力與皮部、絡脈及腧穴的雙重調節作用相互協調,相互激發,相互疊加,是艾灸療法持久效應的關鍵[2]。
綜上所述,艾灸療法為中醫的特色療法之一,可充分發揮艾灸與皮部的雙重調節作用。艾草自身“生溫熟熱,純陽之性,通十二經”,艾灸作用于皮部時,皮部、絡脈、腧穴系統其結構及功能作用的疊加關乎灸療能否發揮作用。灸療過程中,皮部與艾草燃燒產生的藥力及熱力的交互作用,可激發經氣,并經皮部—絡脈—經脈—腑臟系統使氣至病所,使艾灸療法最終產生“小刺激大反應”的灸療放大效應[7]。
參考文獻
[1]張欣.發掘中醫傳統“皮部”理論精髓拓展中醫效應機制研究新思路[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11):2221.
[2]王茵萍.皮部理論與穴位敷貼療法的相關性[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6(27):1554.
[3]周楣聲.灸繩[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58,112.
[4]陳日新.熱敏灸實用讀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4,12.
[5]周仲瑛,于文明.中醫古籍珍本集成•針灸推拿卷•備急灸法[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43.
[6]雷龍鳴.艾灸調治亞健康疲勞理論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0):72.
[7]陳日新.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
作者:王景明 單位:昆明衛生職業學院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