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家庭醫生團隊在居家養老體系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方法選取東莞市樟木頭鎮1000例60歲以上老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0例。其中觀察組的老人給予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對照組的老人不給予干預,比較分析兩組老人在一年后的自我照顧能力與家庭照顧、關懷情況。結果觀察組老人有396例(79.2%)的評分顯示自我照顧能力完全正常;對照組老人中有302例(60.4%)評分顯示自我照顧能力完全正常;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老人有376例(75.2%)的評分顯示家庭功能良好;對照組老人有307例(61.4%)評分顯示家庭功能良好。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居家養老是區別于社會其他養老院的一種家庭內的養老模式。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可以提高居家養老的水平,適合在社區推廣應用。
關鍵詞:家庭醫生;團隊服務;社區衛生;養老;服務體系
近年來,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醫療、照護需求與現階段醫療照護資源的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能否處理好老人養老的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構成了新的挑戰。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總人口數量超13.6億人,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2.1億,占總人口的15.5%[1-2]。老齡人口的日常照料、護理問題突出,人口老齡化和老齡化所伴隨的健康問題對現行的養老和醫療體系帶來嚴峻挑戰。如何解決好老齡人口的醫療、照護需求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和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現階段我國醫療和養老資源彼此分離,老年人醫療、養老成本不斷攀升,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人口老齡化社會亟待解決的民生難題。因此如何整合醫療和養老資源,從國家層面布局統一規劃,差異化管理是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提升老人幸福指數,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3-4]。因此,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及家庭照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進行探究,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選取我社區1000例60歲以上的老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0例。其中觀察組的老人給予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對照組的老人不給予干預。觀察組男性316例,女性184例;年齡60~83歲,平均(67.3±5.3)歲。對照組男性300例,女性200例;年齡60~81歲,平均(66.8±5.1)歲。所有老人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了解。將兩組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比較顯示,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的老人不給予干預,觀察組的老人給予家庭醫生團隊服務:(1)宣傳部門加大開展多種形式的養生保健和敬老愛老宣傳力度,制作有關養生保健和敬老愛老專題宣傳片、畫冊等宣傳資料,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展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提高全民養生保健意識,在全鎮營造敬老尊老的良好風尚。(2)社區衛生服務部門按照衛生部《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服務規范》要求,規范建立全鎮90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檔案,將各項細則落實到位。建立社區老年人名冊,加強與家人、村(居)委會、社會事務辦、團委等相關部門的聯系,掌握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花名冊;建立65歲以上老年人個人及其家庭健康檔案,了解其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對轄區內老年人進行健康體檢,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隨訪方式,免費為其進行體檢,根據每位老年人具體身體狀況,進行各自健康指導和相應干預[5]。對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老人,提供心理慰藉,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及心理疏導,讓空巢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屬、全方位的照顧,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質量。(3)依據樟木頭鎮鎮政府提出《百歲老人健康保健計劃方案》,社會事務辦需建立一個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要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養老機構為支撐,資金保障與服務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務與選擇性服務相結合,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服務體系[6]。一是要盡快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以試點社區帶動其他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力爭用2年時間使居家養老覆蓋率達到90%,確保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均能享受優惠政策;二是要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領導、協調、監督和評估,形成了上門服務、日托、康復站、星光老年之家等多形式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4)各級團組織要每月組織社工、志愿者入戶探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殘疾老人、模范老人、90歲以上老人,為老人提供服務,包括思想交流、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定期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包括各類節日的慶祝活動,如端午節、中秋節等,組織老人們開展集體活動,為他們表演娛樂節目,給予老年人更多關愛,讓他們遠離晚年的孤獨寂寞。還要大力發展志愿者隊伍,組織開展無償為老年人服務活動,積極主動幫助老人解決各種問題,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幫助老人擺脫寂寞和孤獨,以更好地度過晚年生活。(5)各社區要健全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完善居家養老服務,讓老人輕松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包括文體娛樂、老年互助服務。加強與高齡老人家庭的聯系,對無人照料的老年人暫代照顧,可提供服務熱線,也可組織社區志愿者入戶為老人服務,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7]。(6)高齡老人的家庭應為家中老人提供一個健康、愉快、安全的家庭環境。物質上要保證老年人豐衣足食,讓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要多與老人聊天,排解他們生活中的煩惱,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悉心照顧老年人生活起居,與老人和睦相處,給予老人更多關愛,讓他們遠離晚年的孤獨寂寞;要細致觀察老人每日身體狀況,為他們及時排除疾病煩憂;要排除家中安全隱患,讓他們安度晚年。
1.3評價標準[8-9]
老人的自我照顧能力通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估,評估得分≤16分表示自我照顧能力完全正常,評估得分>16~22分表示自我照顧能力部分不足,評估得分>22分表示自我照顧能力嚴重障礙;老人家庭照顧與關懷情況通過家庭關懷指數評定表進行評估,其中家庭關懷指數評分7~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4~6分表示中度障礙,≤3分表示嚴重障礙。1.4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數據通過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后ADL評分情況
兩組老人在干預一年后的ADL量表評估顯示,觀察組老人有396例(79.2%)的評分顯示自我照顧能力完全正常,對照組老人有302例(60.4%)評分顯示自我照顧能力完全正常,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干預后家庭功能情況的比較
兩組老人在干預一年后的家庭關懷指數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老人有376例(75.2%)的評分顯示家庭功能良好,對照組老人有307例(61.4%)評分顯示家庭功能良好,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及質量不斷提升,人們的壽命明顯延長,社會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相關研究顯示,在我國老年人中,大約有50%為空巢、獨居家庭[10]。而有調查顯示,社會養老機構的床位大約只占我國老年人群總數的2%左右,故有98%左右的老年人需要居家養老。同時還有相關調查顯示,在國家辦制的養老機構中,入住率大約只有28%,且在全部辦制的養老機構中,入住率也僅有63%。因此,增強家中養老老人的家庭照顧功能尤為重要。居家養老是一種針對社會養老機構缺少及傳統家庭養老功能不足設計的新型養老方式,主要是指為一些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社會養老服務的養老模式。在實施家庭醫生服務后,通過家庭醫生的護理與指導,老年人的養老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而且生活方式也更加健康,老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掌握了較多的健康知識。有的老年人,在實施家庭醫生服務后,病情逐漸趨于平穩,而且慢性病的患病率大大降低。在本研究中,對施行社區家庭醫生團隊服務的社區老人(觀察組)與未實施家庭醫生團隊服務的社區老人(對照組)進行比較顯示,觀察組的老人自我照顧能力及家庭照顧功能較對照組均明顯提高。表明施行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具有良好的效果,考慮其主要為其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日常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及家政服務等內容,能夠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質量,同時還能維持其身體健康狀況,從而將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強,改善了各項指標。綜上所述,對于社區老人給予社區家庭醫生團隊服務,能夠明顯提高老人的自我照顧能力,還能夠改善其家庭照顧能力,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友華,吳凱.社區養老服務的規劃與設計———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學刊,2008,16(1):42-48.
[2]韓雪梅,周育瑾,趙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家庭照顧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23(3):776-777.
[3]顧雯燁,茅燕芬,趙琦,等.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醫養結合模式探索[J].上海醫藥,2017,38(14):20-23,28.
[4]謝仁息,曹鳳美,蔡艷玲.試點社區帶動性居家養老服務對其余社區養老模式的指導作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5):1946-1947.
[5]譚華偉,陳菲,王政,等.城市空巢老人家庭醫生式養老服務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2):155-157.
[6]趙凌波,郭春燕,張慧麗.家庭醫生團隊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利益相關集團分析———以寧波市為例[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37(7):763-765.
[7]曹鳳美,王啟,蔡華偉,等,家庭醫生團隊與居家養老相結合服務模式對老年人健康影響探討[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2):401-402.
[8]杜穎,周良榮,何清湖.老齡化與醫養服務模式構建[J].衛生軟科學,2016,30(1):5-8.
[9]黃佳培,張海濤,張琰,等.“醫養融合”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蘇州市H社區為例[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7,28(3):154-156.
[10]俞幗英.醫養結合的干預對社區養老居民的日常活動能力(ADL)和社會支持情況(SSRS)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96-97.
作者:蔡華偉;彭媛嬌;王啟 單位:東莞市樟木頭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