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家庭照顧狀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我國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逐年上升[1]。我國絕大多數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長期在家中生活,家庭照顧的質量是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生存質量的保證。本文對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家庭照顧現狀綜述如下。
1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家庭照顧現狀
1.1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
在家中居住的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存在生活質量低、有安全隱患、缺乏適當刺激、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家庭護理等問題[2-4]。造成其家庭負擔的主要因素為疾病嚴重程度、有無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年齡、退休金情況等[5]。
1.2照顧者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是以家庭成員為核心的照料模式,以看護性為主,缺少專業的康復性照料[6]。影響照顧者生活質量的獨立影響因素有照顧者自覺健康狀況差、每日照顧時間長、醫療費用壓力大等,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病情的嚴重程度越重,自理能力狀況越差,其家庭照顧者的生活質量越差[7]。長期的壓力削弱了照顧者提供最佳護理的能力,讓照顧者身心疲乏。但大多數照顧者在照顧的過程中,會采取一些應對方法,包括心理應對、行為應對、失調型應對等[8]。
1.2.1配偶和子女:家庭照護中配偶和子女為最主要的照顧者,負責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日常起居[9]。
1.2.2護理員:除家庭照顧者外,50%左右的家庭會聘請護理員來家中照顧,但因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差、職業保障少等,護理員服務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等均不能滿足需求[10]。現有的從業人員大多來自農村,未經專門的崗前和技能培訓,不具備執業資格[11]。
1.2.3志愿者:志愿者人力資源浪費、專業素質參差不齊、活動重量不重質、服務內容缺乏個性化等問題也亟待解決[12]。
1.3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影響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3],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度越高,生活質量和水平就越高[14]。我國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社會支持度仍處于相對較低的狀態[15],主要家庭照顧者照顧負擔較重,而來自家庭成員、個人社交網絡的非正式支持或者政府、醫療、社區機構的正式支持均非常有限[16]。
1.3.1政府支持:社會組織、初級衛生醫療服務機構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家庭之間的保障機制需要在政府部門的引導和幫助下逐步建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家庭照顧者支持體系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17]。政府有限的資源不能滿足全體家庭長期照顧者的全部需求,現行的對家庭長期照顧者的支持政策尚不完善,且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使得許多試點服務被叫停或無法達到預期效果[18]。
1.3.2機構照顧:隨著認知功能日益衰退,部分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無法繼續在家里生活,需由專業照顧者提供照顧,此時,各類長期護理機構就成為一種選擇[19]。將老人送去服務更專業更全面的養老機構,不僅可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又可使子女安心工作[20]。根據提供的服務程度,可分為老年公寓(retirementhousing)、輔助照料機構(assistedliving)、護理院(nursinghome),以及設置在護理院的癡呆照顧單元(specialcareunitsfordementia,SCUs)等[19]。
1.3.3社區照顧
1.3.3.1日間照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直接服務于居家的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白天在照料中心活動,晚上回歸家庭的模式,深得老人和家庭照護者的喜歡[21-22]。但是這種模式在我國仍處在初期階段,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觀念落后、資金投入不足、設施不完善、志愿者隊伍專業化水平低等[23]。
1.3.3.2喘息照顧(respitecare):又稱阿爾茨海默病緩解計劃(Alzheimer'srespitecareprogram,ARCP),這種獨特的模式出現,給家庭照護者帶來了益處;當家庭照顧者生病或者有事不能照顧認知功能障礙老人時,可以請社區照顧者幫忙照顧[24-25]。
1.3.3.3照顧者支持服務:是指對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照顧者進行的教育、培訓、指導以及心理支持等[19]。其主要所需的照顧是替代性照護和專業性支持[26]。
2干預措施
2.1對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干預
2.1.1單要素干預:多位學者對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單要素干預持有不同意見。王瑤等[27]提出以人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模式(PCC),可緩解神經精神癥狀、促進健康和產生幸福感。王靚等[28]研究表明,冥想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老年人提高注意力、調節其情緒,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腦部結構和功能,延緩認知功能衰退速度,對預防和治療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有著重要的作用。于金美等[29]通過對輕度認知障礙病人的抑郁狀態進行干預,減緩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向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
2.1.2多要素干預:除了單要素干預以外,綜合多種要素干預也是必要的。馮俏[30]的研究表明,由護士主導對認知功能障礙病人的觀察力、執行力、記憶力等多方面進行強化干預,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病人的認知功能。邵璟[31]的研究指出,通過隨訪、心理護理、社區活動、家居安全護理進行干預,可增強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認知能力。李靜[32]利用家庭康復訓練治療將老人愉快的信息反復輸送,在干預的同時保持老人愉悅的心情,從而延緩認知功能障礙。
2.2對照顧者的干預
許麗華等[33]指出,為緩解照顧者生活負擔及壓力水平從而提升家庭照顧水平,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和措施進行干預。通過對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及其家庭照顧者的健康指導和尊重支持,照顧者家庭照顧水平明顯提高[34]。
2.3社會支持
在宏觀層面,政府應結合國際先進的照顧管理模式理念,制訂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長期照顧的相關國家級規劃和護理規范,達到政府、社會、家庭多方分擔[18]。在社會層面,養老機構注重服務對象的個性化、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形成完善機構的養老服務體系[23]。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堅持家庭基礎、社區陣地、政府主導協調社會多方力量,發展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社會福利服務[9]。在社區層面,大力加強社區支持,以彌補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19]。
2.4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可影響認知功能,指導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及其照顧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控危險因素,如吸煙、嗜酒、鍛煉少、抑郁、睡眠障礙等具有重要意義。早期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積極培養保護因素,如常做家務、常進行腦力勞動等,可降低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
3小結
由于醫療衛生資源緊張,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長期住院治療不現實,以配偶和子女為主的家庭照顧現狀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低,家庭護理效果差;照顧者負擔重大、身心疲憊;社會支持度低、體系缺乏等。目前,尚未發現比較適合的干預模式,改變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家庭照顧現狀任重道遠。我們建議可以從政府、社會和社區等三個層面展開建設,并早期展開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徐祥雷,劉冰.老年癡呆患者社會支持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7,34(6):564-566.
[2]程娟,徐娜娜,馬英霞,等.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11):2147-2151.
[3]王志穩,肖順貞.癡呆患者居家生活環境現狀及照顧者態度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0):915-917.
[4]王婷婷.重慶市三區縣社區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現狀與社區管理策略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7.
[5]丁燕.長沙市老年期癡呆的疾病負擔調查及社會支持對策建議[D].中南大學,2012.
[6]蔣莉君,況偉宏.中國老年癡呆患者照料及照料者負擔的研究現狀[J].四川醫學,2016,37(12):1417-1418.
[7]牛犖.老年癡呆患者家庭照顧者的生活質量調查研究[D].新鄉醫學院,2016.
[8]趙文紅.伴有行為精神癥狀的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的負擔及應對與成長體驗[D].河北醫科大學,2016.
[9]姜科屹.失智老人社會福利服務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10]方黎明.養老護理人員供需矛盾的形成機制和開發策略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3,1(1):56-64.
[11]劉宇,郭桂芳.我國老年護理需求狀況及對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4):5-9.
[12]林小希.上海社區養老志愿者服務體系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3.
[13]連國民,周東升,朱文波,等.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12):1275-1277.
[14]賀潤蓮.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與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D].山西醫科大學,2009.
[15]楊春水,劉人愷,楊志剛,等.老年癡呆患者社會支持度對其生存質量的影響觀察[J].河北醫學,2013,19(2):207-209.
[16]王婧.癡呆癥家庭照顧者面臨的挑戰及對癡呆癥照顧服務的期望[D].中南大學,2014.
[17]朱蓓,林征,邵志梅.老年癡呆癥家庭照顧者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7,31(24):2967-2970.
[18]陳瑛.上海市家庭長期照顧者的照顧支持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19]胡慧秀,王志穩.癡呆老人照顧模式及照料資源的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2):1136-1138.
[20]房圓圓.當前我國機構養老的發展態勢及對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7.
[21]王高霞.T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發展模式研究[D].安徽大學,2017.
[22]石英,李志民.中、美、日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對比分析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8(2):249-253.
[23]李潔.淺析我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2(04):115,117.
[26]郝薇,武杰,張暉,等.居家癡呆老人親屬照顧者支持性照護需求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11):1294-1297.
[27]王瑤,羅艷,王婧,等.以人為中心的老年癡呆癥照護模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2):6621-6624.
[28]王靚,戴付敏,張娜,等.冥想對防治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10):1254-1257.
[29]于金美,陳愛妹,盧萬俊,等.輕度認知障礙病人的抑郁情緒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34):4350-4352.
[30]馮俏.護士主導的強化認知干預對卒中后非癡呆認知障礙患者的應用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13.
[31]邵璟.早期家庭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1):3654-3656.
[32]李靜.愉快家庭康復治療對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療效觀察[D].河北大學,2017.
[33]許麗華,張敏,聞子葉.老年癡呆患者家庭照顧者負擔與壓力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2):3025-3027.
[34]李琳.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及其陪護者的健康教育[J].實用醫藥雜志,2009,26(8):38-39.
作者:張萌;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