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醫學》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醫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是兩個不同的思維體系。中醫學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和想象?,F代醫學注重的是探明人體的內部結構和功能,探明病灶的化學變化及其物理表象等,習慣于運用邏輯思維思考問題。傳統的《中醫學》教學方法偏重于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傳授,缺少臨床實用性內容;教學手段偏重于課堂理論講解與多媒體演示,學生被動聽課,缺少動手實踐體驗與臨床觀察。因此,模糊、抽象的中醫知識及思維方式常常使學生難以適應,加上中醫理論深奧,學生感到難懂、難學、難記。若以常規的“填鴨式”、“粗線條”式教學方法,學生就無法理解中醫理論和診療特點。雖然目前一些新教學手段的應用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中醫基礎知識,但教學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滿意。目前西醫院校中普遍存在中醫學的教學時間短的問題,多數院?,F行使用的《中醫學》教材,幾乎囊括了中醫學領域從基礎到臨床的全部內容,堪稱中醫學專業各科教材的縮寫,而總教學學時一般只有四十學時左右,更談不上臨床見習。因此,授課教師只是單純地為應付教學而完成任務;而學生由于對中醫學的不理解,增加了學生的厭學情緒或者失去興趣,這勢必與開設中醫課的初衷相悖。筆者對我校臨床醫學八年制中醫學的教學進行了調查問卷,總結發現存在問題主要有:①內容繁多,教學課時短,臨床見習少;②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多采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③目前仍套用七年制的培養計劃,啟發性不夠;④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不大。另外,我國目前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導致課程設置有別。再加上我國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起步時間較短,中醫學教學尚無統一的教材和教學模式,因此,必須對目前的教學現狀進行改革與探索,以提高教學質量。
2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
與傳統中醫院校中醫教學相比,由于培養目標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思考,是長期在西醫院校從事中醫學教學的教師們需要探索的問題。目前我國尚無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統編教材,尚無規范的教學模式,因此教研室對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了改革與探索。
2.1增加中醫臨床新知識、新技術、新思維
目前,我校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課時數為42學時,教師要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將龐大的中醫學理論基礎知識一一介紹給學生,顯然是不現實的,講授內容與學時分配完全失調,教師總感到講不完,學生感到內容繁多且聽不懂,根本談不上學以致用,因此必須調整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教研室在了解五年制教學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確定八年制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實現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熟悉中醫診療思路和辨證過程,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調整教學大綱,在《中醫學》規劃教材的基礎上,同時增加中醫治未病、養生保健、合理使用中成藥、現代中醫中藥研究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思維等內容,以增強學生對中醫知識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中醫興趣。
2.2培養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西醫各學科的教學工作,可以通過模型、教具、實驗等直觀的方法進行,從而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但中醫學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因此教師在深刻領會教學大綱精髓的同時,進行嚴格細致的剖析,改革教學方式,用自己歸納的教學語言傳授最簡單、最實用、最有效的知識,適當增加病例討論,注重課堂啟發式設問、討論等教學技巧,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橫向聯系。
2.2.1靈活教學方式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采取多媒體教學,通過對文本、圖形、圖畫、音頻、視頻等方面的處理,或者借助現代的各種儀器、脈象儀、舌診模具等,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把中醫理論中模糊不清、難以理解的內容直觀化、生動化、形象化,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樣既節省教學時間,學生也易理解及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保證。
2.2.2增加臨床帶教學習安排一定的課時數,組織學生參加中醫臨床,見習舌診、脈診、針灸、推拿等中醫傳統診治方式,了解并體會中醫診斷與治療過程。帶領學生參觀中藥房、煎藥室或制劑室、中藥博物館,通過講解與見習,了解中藥的種植、生產、炮制、功效、性能等內容,增強直觀印象。
2.2.3啟發式教學把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運用校園的現代化設施,如圖書館、文獻檢索系統以及網絡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中醫學自助教學、自學思考和相互討論。在學習小組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對一些有爭議的疑難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激發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獲取知識,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動性,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習興趣。
2.2.4增加病案討論對于中醫常見病癥,采用病案討論形式,體驗中醫診療疾病的過程,運用理論知識,加深理解,了解中醫辨證論治特點。同時結合學生的西醫背景,讓學生在中西醫知識體系中,體會認識疾病的角度和治療方法是多樣的,認識到中西醫各有優勢和不足,深化對復雜人體生命活動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中醫學理論和治療法則的理解。
2.2.5加強中醫信息化教育課堂教學鑒于時間和形式相對少,傳授的中醫學知識相應較少,學生僅通過較少的課堂教學時間,尚不能滿足其對中醫學知識的全面了解,這使醫學院校非中醫專業學生中醫信息化教育,成為傳授中醫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信息化教育途徑可通過建設網絡,設立公共的中醫學習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合理搭配進行學習,了解最新的中醫藥科研動態,傳播更多的中醫知識,同時開設教師網上答疑輔導專欄、師生討論區、專題討論、中醫中藥知識介紹等內容,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更豐富的中醫學知識。
2.3編寫專用教材西醫院校醫療專業現行《中醫學》教材仍沿用高等醫學通用教材(五年制),要求掌握許多中醫基本理論、中藥、方劑、常見疾病的辨證論治、針灸等,很顯然讓西醫學生根據四診,開一貼理法方藥具 備的湯劑是不現實的。根據八年制培養計劃,有必要對現行《中醫學》教材進行優化與修改,把現代的醫學理論、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去,增加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中醫食療、合理使用中成藥等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對幫助學生了解和運用中醫基本知識有重要作用,為醫學生將來的臨床工作奠定一定的中醫理論基礎。
2.4探索合適的課程考核方式及標準目前學校對學生常用的考核評價標一般皆為百分制的考試。但對于八年制的醫學生,應該以靈活、學到知識為主,以考卷形式的考試不必為唯一的模式,可適當改變考核評價方式與標準。對于八年制臨床醫學生中醫學知識的考核,不是以掌握多少中醫知識為主,而是要通過考核,考察其對中醫學思維方式、理論特點、文化內涵等的理解程度。因此需改變一貫的出考題以試卷為主的考試形式,運用病例分析、撰寫學習心得、總結性論文等形式,調整評價考核標準,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中醫知識。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八年制臨床醫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加強學生對中醫學知識的了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以使其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更為科學合理,更好地為培養適應社會和醫學學科發展的高級人才服務。
作者:吳國琳余國友李劍平范小芬陸定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