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年急性白血病臨床個體化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醫學工程雜志》2014年第八期
1資料與方法
1.1觀察指標對兩組臨床療效、生存時間和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其中療效的判斷嚴格按照1987年全國白血病化療研討會研究的標準,以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和未緩解(NR)表示。其中,未完成誘導緩解治療的患者為早期死亡,生存時間是指從確診到死亡的時間。
1.2統計學分析以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通過治療,A、B兩組患者完全緩解(CR)率分別為22.5%和45.0%,總有效率分別為57.5%和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生存時間的比較兩組平均生存時間分別為(175.6±20.3)d和(203.9±29.4)d,平均骨髓抑制持續時間分別為(22.4±6.3)d和(12.5±4.6)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A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23例(92.0%),B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22例(88.0%),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3.1老年急性白血病的臨床特點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發病率連年增加。對于老年白血病的年齡界限尚未獲得一致的結論,但多數認為60歲或60歲以上的白血病患者即為老年白血病。老年急性白血病起病較緩慢且臨床多具有隱匿性的特點,臨床癥狀并不典型。其發病屬亞急性過程,臨床表現為無力、頭暈及低熱等癥狀,此外患者多出現無原因性貧血,且疾病發展數月后才能被確診,因此臨床早期診斷易出現誤診和漏診。老年人群在出現上述臨床癥狀后,一定要進行血象和骨髓象的定期檢查,以便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
3.2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療由于機體的老化,老年白血病患者無法進行干細胞移植,其治療仍是醫學界的難點[3]。當前,規范化化療對老年急性白血病效果比較顯著,對于60歲以下患者,治療的完全緩解率在50%~75%之間,而5年的生存率為40%;對于60~69歲患者,完全緩解率為52%;對于70~79歲患者完全緩解率為39%,而且化療早期的死亡率達到了30%,3年生存率僅為10%。很多學者致力于新療法的開發,包括亞標準劑量方案、加用細胞因子以提高外周血細胞參數的預激方案、加用白細胞介素等,旨在延遲患者的生存時間同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但是結果仍不盡如人意,治療死亡率高達30%[4]。最近臨床研究表明,個性化治療方案對于該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例如,亞標準劑量方案、加用白細胞介素、加用細胞因子以及預激方案等。當前,多數研究認為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療以提升該病的治療效果有兩種途徑:①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個體化的化療方法;②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并降低對藥物的耐受性。但是第二種方法的具體方案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當前有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小劑量以及低血液濃度的藥物能促進細胞的凋亡,從而發揮作用;持續的小劑量供給可使藥物緩慢進入細胞,進而起到治療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小。因此,臨床采用小劑量的藥物對患者進行化療治療,能夠很好地降低由藥物毒副作用造成的死亡,進而相對地提升患者化療的有效率;而且小劑量的藥物在延長使用時,可能更加適合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原始細胞低增長率的特點。本次研究,我們對兩組患者分別使用了常規劑量和小劑量治療,并對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顯示A、B兩組患者完全緩解(CR)率分別為22.5%和45.0%,總有效率分別為57.5%和80.0%,平均生存時間分別為(175.6±20.3)d和(203.9±29.4)d,平均骨髓抑制持續時間分別為(22.4±6.3)d和(12.5±4.6)d,以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92.0%和88.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小劑量的化療效果優于常規劑量。因此,我們認為,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提出具有針對性、個體化的小劑量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提高緩解率、減少患者早期死亡率并且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同時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黃玉平單位: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