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理干預對小兒發熱臨床療效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小兒發熱臨床療效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發熱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發熱護理干預,觀察2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和退熱時間。結果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和退熱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干預不僅能縮短患兒發熱退熱時間,還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發熱;護理干預;臨床療效;影響
兒科臨床中小兒發熱是常見的癥狀[1],多種疾病都可引發,當患兒出現發熱癥狀時,會引起全家人的焦慮;若不能及時對其進行控制,可致患兒出現抽搐和驚厥等癥狀,會引起一系列并發癥,不利患兒的身體健康。本研究對小兒發熱患兒采用護理干預并取得一定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發熱患兒,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3例。試驗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6個月~7歲,平均年齡(3.7±1.8)歲,體溫38.3~40.3℃;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6個月~8歲,平均年齡(3.8±1.7)歲;體溫38.2~40.2℃。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發熱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1一般護理
對患兒病房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一般溫度在18~22℃,濕度在50%~60%即可;每天早晚各進行1次通風處理[2]。隨時觀察患兒的體溫變化、脈搏、呼吸、血壓、病情變化和皮膚顏色等。
1.2.2飲食護理
患兒應以富含維生素且易消化的清淡飲食為主;為保證體內水分充足,應多飲水;當患兒出現不愿意進食等現象時,可給予靜脈營養治療。
1.2.3降溫護理
當體溫超過38.5℃時,要對其進行物理降溫,使用溫酒精和溫水進行擦拭,控制溫度在37℃,嚴禁擦拭患兒胸前和腹部等敏感區域。對頭部、腋窩以及腹股溝等使用冰袋進行降溫,應注意冰袋降溫不適用于6個月以內嬰幼兒[3]。
1.2.4心理疏導
護理人員應多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詳細耐心地為家長宣教發熱的發病機制、治療原則和護理措施,消除患兒家長的焦慮心理。
1.2.5健康教育
當患兒痊愈后,要對其進行合理飲食和起居等健康教育指導工作。嬰幼兒要提倡母乳喂養,并添用輔食;大齡兒童要以高熱量、高維生素和高礦物質的飲食為主。增加體育運動和戶外運動,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根據季節變化適當為孩子增減衣物,對居住環境多進行通風處理。向家長講述發熱的體征、癥狀以及常規護理方法。
1.3觀察指標
對2組患兒退熱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分析。1.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兒退熱時間比較
試驗組的退熱時間為(8.2±2.3)h,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6.1±2.6)h,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4.923,P<0.05)。
3討論
護理干預主要根據發熱患兒的實際情況,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保障病房內干凈整潔;同時,采用飲食、降溫、心理疏導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種護理措施,降低了患兒驚厥、腦水腫以及脫水等并發癥的發生。在早期對患兒進行發熱控制,能夠有效減少患兒大腦的損傷。在護理干預中,患兒容易出現驚厥和抽搐,若存在異常應及時向醫生報告處理。為了避免患兒窒息,要幫助家長取患兒右側臥位,使用吸痰器將嘔吐物和分泌物吸出。還應對患兒口腔內和咽部的分泌物進行清除,從而保證患兒呼吸通暢;采用鹽水和復方硼砂液漱口,進而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護理干預的試驗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和退熱時間均明顯優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不僅能縮短發熱患兒退熱時間,還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史先美.護理干預在小兒發熱治療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1,9(9):141-142.
[2]楊曉菊.護理干預在小兒發熱治療中的作用[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6,14(5):189.
[3]曹晶.對發熱患兒實施護理干預的作用探究[J].醫藥,2017,12(2):61.
作者:陳素琴 單位:興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