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蒙古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二十期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對照組:該組患者給予5mg莫沙比利,3次/d,三餐前半小時服用,20mg奧美拉唑,2次/d,早晚各一次。
1.1.2觀察組:該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藥物的基本組成為甘草6g,白芍20g,白及20g,蒲公英30g,黃連9g,竹茹12g,瓦楞子20g,柴胡12g,法半夏12g,代赭石30g。加減治療方法:對身軟乏力、脾胃虛弱的患者,在上述配伍中加入山藥15g,茯苓15g,黨參15g;對喜溫拒按者、脾胃虛寒見胃脘冷痛的患者,去除上述配伍中的黃連,加入桂枝15g、白術15g;對舌紅少苔、胃陰不足見口干的患者,加入烏梅10g、沙參15g、玉竹15g;對于兩脅脹痛以及肝胃不和的患者,加佛手10g、青皮10g。對病情較重,淤血明顯的患者,加入丹參15g、三七10g。每副藥水煎后分兩次服用,1劑/d。
1.2療效評價:治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胃鏡復查過程中未發現存在膽汁反流的情況,其食道黏膜的水腫以及充血情況消失。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過程中發現食道內存在少量的膽汁反流,患者的病理癥狀有所減輕,不過仍存在輕度充血或水腫。無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上未出現任何改變,胃鏡檢查過程中其膽汁反流情況與治療前一致,部分患者還出現了病情加重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其對比用X2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差異具有可比性,但并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8%,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2%,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3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對此類患者,及時對其進行治療可以對患者的反流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幫助患者的胃黏膜快速恢復[3]。目前,在對膽汁反流性胃炎進行臨床治療時,通常是采用抗酸藥物、胃腸動力調節劑以及胃酸抑制劑等西藥,此類治療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容易反復發作,長期使用還會出現一系列的副作用[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8%,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2%,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治療,不僅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還可降低患者的復發率。綜上所述,在對膽汁反流性胃炎進行臨床治療時,中西醫聯合治療效果較好,因此,在對膽汁反流性胃炎進行臨床治療時,可以對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方式進行推廣。
作者:胡芳單位:天津市靜海縣醫院中西醫結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