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理管理在重癥醫學科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重癥醫學科是一種隨著醫療護理專業發展、醫院管理體制改進和新型醫療設備誕生,而出現的現代化醫療組織管理形式,其服務對象多為急危重癥和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變化快,需監測項目多、治療數據記錄多,故重癥護理任務重、壓力大,對護理管理措施的要求也更高[1-2]。研究表明,信息化護理管理措施作為一種新型的智能化護理措施,已在兒科護理、產科護理等眾多學科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3]。本研究將信息化護理管理措施應用于重癥醫學科中,探究其應用效果,為醫院管理措施改進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7月醫院收治的125例重癥患者的診療情況,以2015年10月~2016年7月采取傳統護理措施進行管理的患者為對照組,2016年8月~2017年7月采取信息化管理措施進行護理的患者為研究組。納入標準:符合三級甲等醫院ICU收治標準;患者或其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組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齡31~76(57.45±7.42)歲;ICU住院時間4~15(6.73±1.35)d。對照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9~75(56.86±7.31)歲;ICU住院時間3~16(6.34±1.28)d。兩組性別、年齡、ICU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措施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措施進行管理:定時監測患者體溫、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注意患者呼吸、代謝、循環等指標變化,并及時記錄;加強清潔、抗感染等常規護理工作。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研究組采用信息化護理管理措施進行管理:(1)建立重癥監護信息管理系統,患者基本情況及相關醫療文書均按照制定的格式錄入系統,減少護士手寫病情記錄的時間,且系統可自動統計錄入時間,醫生、患者及家屬還可通過移動終端直接進行信息查閱。(2)建立實時自動檢測系統,通過采集中心服務器,將呼吸機、監護儀、心電圖機、血氣分析儀、連續性血流動力學檢測儀、除顫儀等設備直接與系統相連,實現采集數據自動導入。護士還可通過系統設定采集頻率,實現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定時定量自動采集。(3)建立醫囑執行檢查系統,護士將醫囑屬性按分類錄入系統,如患者每小時液體注入量、用藥量等,完成情況即刻錄入系統,以實現自動保存分析,對未遵從醫囑的患者加強督導。(4)建立重急癥高危患者識別及警示系統,通過信息管理平臺,護士可隨時查看患者墜床、跌倒、壓瘡等評分結果,對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進行預警,及時對高危患者進行有效干預和護理,在技術、人力、物力上給予患者最佳保障。
1.3觀察指標
分別統計兩組護士給藥錯誤發生率、被投訴率、書寫護理記錄時間,患者壓瘡、管路滑脫、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等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4]。在ICU住院3個月后,由患者對滿意度進行不記名評分,總分100分,分數≥90分為非常滿意;90>分數≥75為滿意;75>分數≥60為一般;分數<60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差錯和書寫護理記錄時間比較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護士給藥錯誤發生率和被投訴率更低,書寫護理記錄時間更短(P<0.05,表1)。
2.2兩組不良事件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7.69%和23.33%,前者顯著低于后者(P<0.05)。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對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6.15%和63.33%,前者顯著高于后者(P<0.05)。
3討論
重癥醫學科患者病情危重、儀器及檢測設備復雜、搶救藥物繁多,對護理質量的要求高。在重癥監護的過程中數字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可顯著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有效緩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存質量[5-6]。本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采用傳統護理措施進行管理,醫院在2016年8月采用信息化護理管理措施后,護士給藥錯誤發生率、被投訴率更低,書寫護理記錄時間更短,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對護理滿意度更高。信息化護理管理措施取得良好應用效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3.1規范醫療流程
建立重癥監護信息管理系統,采用標準化、規范化的醫療管理方式進行臨床全程監護,使護理質量更可控,且護理電子病歷更易檢索、提取,方便醫生、患者及家屬實時了解病情。系統平臺建立,減少了護士手寫護理記錄的時間,使護士有更多時間服務于患者,且減少了由于轉抄和書寫導致的遺漏和錯誤,降低了護士給藥錯誤發生率和被投訴率,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3.2自動采集記錄檢測數據
自動采集記錄是信息化護理管理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與呼吸機、監護儀、心電圖機、血氣分析儀、連續性血流動力學檢測儀等醫療儀器進行連接,實現檢測數據自動采集,且可按照患者的危重程度設定采集間隔時間和次數,便于觀察和分析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趨勢[7-9]。當采集數值出現異常時,系統可實時進行預警提醒,以便醫生及時進行干預處理,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
3.3確保醫囑正確執行
將醫囑和患者執行情況錄入系統,實現自動保存分析,對操作錯誤和遺漏的項目進行提醒,提高了醫囑執行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降低了差錯發生率[10]。醫生可通過系統實時查閱醫囑執行情況及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及時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調整治療護理方案[11-12]。
3.4加強重急癥高危患者護理力度
利用信息化護理管理平臺,建立重急癥高危患者識別及警示系統,根據患者生命體征指標變化情況、醫囑執行情況等臨床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將病情恢復不理想的重急癥患者進行提示,醫生對提示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確定需要重點護理的對象,加強護理力度,實現重癥醫學護理的精準化,有效提高護理質量[13]。綜上所述,信息化護理管理措施在重癥醫學科中應用效果良好,通過規范醫療流程、自動采集記錄檢測數據,確保醫囑正確執行和加強重急癥高危患者護理力度,可顯著提高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值得廣泛應用。
作者:李寶,曹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