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牛常見寄生蟲病的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牛泰勒蟲病
牛泰勒蟲是寄生在牛紅細胞內的蟲體,以環形蟲體居多。環形泰勒蟲在北方流行。本病由殘緣璃眼蜱傳播,主要在舍詞條件下發生。多發于1~3歲的牛,患過本病的牛可獲得2.5年的免疫力。患病牛多呈急性經過。潛伏期14~20d。初期高熱稽留,精神沉郁。淋巴結腫大,有痛感。食欲廢絕,可視黏膜、肛門周圍、尾根等皮薄處有出血斑。貧血。奶牛和哺乳母牛產奶量下降。剖檢全身皮下、肌間、黏膜和漿膜上均有大量的出血點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皺胃黏膜腫脹,有許多潰瘍病灶;脾腫大,脾髓質軟呈黑色泥糊狀。腎臟腫大、質軟。肝臟腫大,質脆。治療時,可選用鹽酸嘧啶黃注射液(黃色素),按5~7mg/kg體重緩慢靜注。同時配合使用5%葡萄糖1000~2000ml補充體液,防止脫水。或使用貝尼爾(血蟲凈),按每1g/100kg體重,添加到0.9%生理鹽水10~20ml中肌內注射,2次d,連續使用2~3d。結合蜱的生活習性,適時加強滅蜱。可在每年的12月份到來年的1月份,對牛體噴灑殺蟲劑,消滅在體表越冬的若蜱;4~5月份,封堵牛圈墻縫悶死若蜱;8~9月份,繼續封堵墻縫,消滅產卵的雌蜱以及新孵出的幼蜱。
二、牛球蟲病
寄生于牛體的球蟲有多種,其中致病力最強、最常見的是邱氏艾美耳球蟲。2歲以內的犢牛發病率高,易死亡。成年帶蟲牛及臨床治愈的牛,不斷排出卵囊。卵囊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特別強,在土壤中可一直存活半年以上。放牧在潮濕、多沼澤的牧場時最易發病,潮濕有利于球蟲的發育。突然換料,容易誘發本病。患病犢牛一般呈急性經過。病初精神沉郁,被毛松亂,糞便稀。母牛產奶量減少。約1周后,精神更加沉郁,喜躺臥。前胃遲緩,排帶血的稀便,其中混有纖維性薄膜,有惡臭。后期,糞便呈黑色,幾乎全為血液,衰弱、死亡。慢性型的病牛一般在發病后3~5d逐漸好轉,持續腹瀉和貧血,病程數月,也可能因高度貧血和消瘦而死亡。剖檢可見尸體消瘦,貧血;肛門敞開,外翻,后肢和肛門周圍為血糞污染。直腸黏膜肥厚,出血;淋巴濾胞腫大突出,有白色和灰色的小病灶,直徑約4~15mm的潰瘍。直腸內容物呈褐色,帶惡臭,有纖維性薄膜和黏膜碎片。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和發炎。藥物治療可使用氨丙啉25mg/kg體重口服,1次/d,連用5d。或莫能菌素或鹽霉素按20~30mg/kg飼料添加混飼。預防時,用藥減半使用。
三、胃腸線蟲病
胃腸線蟲有多種,在牛皺胃及腸道內經常見到的有血矛線蟲、仰口屬線蟲、食道口線蟲、毛首屬線蟲四種線蟲寄生。牛的尾線蟲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炎、消化機能障礙,患牛消瘦、貧血,嚴重者可造成大批死亡。牛的各種消化道線蟲均系土源性發育,生長過程不需要中間宿主,牛感染是由于吞食了被蟲卵所污染的飼草、飼料及飲水所致。線蟲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的條件下,絕大部分種類線蟲的蟲卵孵化出第一期幼蟲,經過兩次蛻化后發育成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第三期幼蟲,被牛吞食后在消化道里經半個月發育成為幼蟲。被幼蟲污染的土壤和牧草是傳染源,多在春秋季節感染。牛感染各種消化道線蟲后,主要癥狀表現為消化紊亂、胃腸道發炎、腹瀉、消瘦、眼結膜蒼白、貧血。嚴重病例下頜間隙水腫,犢牛發育受阻。少數病例體溫升高,呼吸、脈搏頻數,心音減弱,最終可因極度衰竭發生死亡。剖檢可見皺胃黏膜水腫,小腸和盲腸有卡他性炎癥,大腸可見到黃色小點狀的結節或化膿性結節以及腸壁上遺留下來的一些瘢痕性斑點,大網膜、腸系膜膠樣浸溶,胸、腹腔有淡黃色滲出液,尸體消瘦、貧血。治療牛的線蟲病,可使用噻苯咪唑,50~100mg/(kg體重•次),口服,1次/d,連用3d。也可使用左旋咪唑,8mg/(kg體重•次),首次用藥后再用藥1次,本藥也可注射,肌內或皮下注射,用量:7.5mg/(kg體重•次)。預防本病,應在線蟲易感地區,每年春季放牧前和秋季收牧后分別進行1次定期驅除蟲卵。可用左旋咪唑肌內或皮下注射,較方便。平時注意糞便堆積發酵,以殺死蟲卵及幼蟲。保持牧場、圈舍等處環境與飲水清潔。
四、皮蠅蛆病
本病是慢性牛皮寄生蟲病,在我國被列為牛的三類疫病。本病的病原體為牛皮蠅及蚊皮蠅兩種蠅的幼蟲(蛆)。正常年份,蚊皮蠅出現于4~6月份,牛皮蠅出現于6~8月份,在晴朗無風的白天侵襲牛體,并在牛毛上產卵。雌蠅飛翔產卵時,引起牛只驚恐、噴鼻、踢蹴,甚至狂奔(俗稱跑蜂),常引起流產和外傷,影響采食。幼蟲鉆入皮膚時引起癢痛;在深部組織移行時,造成組織損傷;當移行到背部皮下時,引起結締組織增生,皮膚穿孔、疼痛、腫脹、流出血液或膿汁、病牛消瘦、貧血。當幼蟲移行至中樞神經系統時,引起神經紊亂。由于幼蟲能分泌毒素,可致血管壁損傷,出現呼吸急促,產奶量下降。剖檢時,病初在病牛的背部皮膚上,可以摸到圓形的硬節,繼后可出現腫瘤樣隆起,在隆起的皮膚上有小孔,小孔周圍堆積著干涸的膿痂,孔內通結締組織囊,其中有一條幼蟲。發現牛背上剛剛出現尚未穿孔的硬結時,涂擦2%敵百蟲溶液,20天涂1次。對皮膚已經穿孔的幼蟲,可用針刺死,或用手擠出后踩死,傷口涂碘酊。治療可用皮蠅磷,一次內服量100mg/kg體重或每日內服15~25mg/kg體重,連用6~7d,能有效殺死各期牛皮蠅蚴。奶牛禁止使用,肉牛屠宰上市前10d應停藥。伊維菌素(害獲滅),0.2mg/kg體重•次,皮下注射,7天1次,連用2次。每年5~7月份,在皮蠅活躍的地方,每隔半個月向牛體噴灑1次0.5%敵百蟲溶液,防止皮蠅產卵,對牛舍、運動場定期用除蟲菊酯噴霧滅蠅;11~12月份,臀部肌內注射50%倍硫磷乳油,劑量為0.4~0.6ml/頭•次,相當于5~7ml/kg體重,間隔3個月后,再用藥1次,可有效殺死一、二期幼蟲。
五、螨病
螨病又稱疥癬病、賴皮病,是牛的皮膚寄生蟲病。病原是螨蟲,又叫疥蟲,主要有穿孔疥蟲(疥螨)、吸吮疥蟲(癢螨)兩種,寄生于皮膚表面繁殖,吸取滲出液為食。螨病除主要由病牛直接接觸健康牛傳染外,還可通過狗、貓、鼠等污染的圈舍間接傳播,在秋冬和早春,擁擠、潮濕可使螨病多發。牛體不刷拭,牛舍衛生條件差都是本病流行的誘因,潛伏期2~4周。螨蟲引起牛體劇癢,病牛不停地啃咬患部或在其他物體上蹭磨,使局部皮膚脫毛,破傷出血,甚至感染產生炎癥,同時還向周圍散布病原。皮膚肥厚、結痂、失去彈性,甚至形成許多皺紋、龜裂,嚴重時流出惡臭分泌物。病牛長期不安,影響休息,消瘦,產奶量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繁殖。治療本病可選用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蟲克星),此類藥物不僅對螨病,而且對其他的節肢動物疾病和大部分線蟲病均有良好的療效,劑量按0.2mg/kg體重,口服或皮下注射;同時用溴氫菊酯(倍特)500mg/kg體重,噴淋,或用雙甲脒500mg/kg體重涂擦。對于數量多的病牛,應進行藥浴。流行地區每年定期藥浴,加強檢疫,對引進的牛要隔離檢查。保持牛舍衛生、干燥和通風,定期清掃和消毒。
作者:蘇曉東 單位:山東省沂南縣張莊鎮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