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佐劑性膝關節炎的實驗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界中醫藥雜志》2015年第一期
1材料和方法
1.1足腫脹度的測定3組動物均于實驗當天測量右足趾關節以下部位的容積,連續3次,取平均值為右足容積,計算各組動物足腫脹度。前后容積之差值為腫脹程度,計算足腫百公率:足腫脹度(%)=(造模后容積-造模前容積)/造模前容積×100%,記錄各組動物消腫時間。
1.2IL1β及HA檢測方法參照文獻采用酶標雙抗體夾心ELISA法標記所收集關節液中的IL1β計算IL1β含量[5]。用透明質酸放免試劑盒進行序列加樣,按試劑盒說明嚴格操作,加樣完畢,離心后取沉渣,放射免疫γ射線計數分析關節液標本HA含量。
1.3動物存活情況觀察觀察動物是否存活,有無動物死亡,動物的一般情況(包括自潔情況、攝食、飲水量等)。
1.4數據統計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以表示,指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組間差異采用Dunnet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
2結果
2.1大鼠一般情況的變化術后14d,對照組大鼠體毛有光澤,反應敏捷,飲食正常,無死亡。模型組大鼠體毛無光澤、豎毛、反應遲鈍、蜷縮少動、大鼠體重減輕明顯,死亡1例。治療組在第2周后顯著改善以上癥狀,但與對照組大鼠比較稍差,35%鼠體毛無光澤,反應一般,飲食正常,無死亡。
2.2治療前后骨關節炎白細胞介素1β亞型(IL1β)、透明質酸(HA)含量治療組IL1B含量在治療2周后開始降低,與治療前及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透明質酸(HA)含量在治療2周后開始明顯升高,與治療前及模型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痹外敷散能有效降低白細胞介素1β亞型(IL1β),升高透明質酸(HA)的作用。
2.3治療前后各組動物足腫脹度(%)對比情況治療組在通痹外敷散治療后1周開始消腫,3周后已接近正常,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痹外敷散治療效果顯著。
3討論
膝關節炎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軟骨的破壞與變性,以及繼發的滑膜與滑液炎癥性改變,是軟骨分解與合成代謝失衡的結果。中醫學認為,膝關節受損后,局部氣滯血瘀,濕濁痹阻于膝關節,治則當利濕除痹、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8-10]。方中生草烏、生川烏散寒祛濕,祛風止痹;沒藥、乳香為骨傷科要藥,乳香調氣活血,沒藥活血祛瘀,但乳香偏于行氣、伸筋,而沒藥善于散血化瘀,兩者合用能增強行氣活血止痛之功。土鱉蟲破血逐瘀,續筋接骨;樟腦、山柰、胡椒、松香辛香走竄、行氣止痛;三棱、三七散瘀止血;馬錢子、洋金花通絡散結、消腫定痛;大黃攻積導滯、通經行瘀;諸藥合用共起通痹止痛、散瘀消腫、化濕行氣之功效。通過藥物外敷,在局部保持一定的濃度,能促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而達“通則不痛”的功效,并且藥物置于體表患部,藥力直達病所,起效迅速,痛苦較少,不良反應降低,安全可靠。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痹外敷散治療膝關節炎能有效降低白細胞介素1β亞型(IL1β),升高透明質酸(HA)的作用。機制可能為:通過抑制ILlβ產生,減輕關節軟骨和滑膜的炎性反應,減輕軟骨細胞正常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基質的降解,減輕骨的吸收以及關節軟骨周圍骨贅的形成,從而減輕關節疼痛的臨床癥狀以及關節軟骨的破壞,改善關節功能。正常的關節滑液中僅含有微量的IL1β,但在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關節液中IL1β的含量則異常增高。IL1β作為重要的炎性遞質具有細胞破壞能力,其在退行性骨關節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HA是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胺二糖單位有規律重復構成的大分子鏈狀多糖,化學本質為糖胺多糖,廣泛分布于人及動物的結締組織、眼玻璃體、軟骨和滑液中,是關節滑液和軟骨基質的重要組成部分。HA可減少OA關節內炎性遞質的擴散,減少滑膜的通透性及關節內滲液。
我們認為滑液中HA含量升高是由于中藥進入機體吸收以后,促使滑膜內襯B型滑膜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產生分泌HA,從而起到潤滑關節、保護關節軟骨、延緩軟骨退變的作用。這是一種“內源性”HA,相對于外源性的HA關節腔內注射,其作用時間更為長久。中醫學認為該病屬“骨痹”范疇,人至中老年或大病后,精氣虧耗,腠理疏松,骨節失密,風寒濕邪入侵而致氣滯血瘀寒凝,經絡不通,精血不能榮筋主骨,痹阻骨節筋脈而發為骨痹,中藥外敷可祛風除濕散寒[14],活血化瘀通絡,消腫止痛,清除關節內炎性因子,改善關節腔內環境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作者:鄒佩霞李莉劉興林陳德森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