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陜西中醫雜志》2015年第五期
診斷標準皮膚突然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風團,其顏色為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迅速消退,同時有劇烈瘙癢,且消退后無痕跡,皮疹反復發作的時間超過2個月。
排除、剔除標準治療前1個月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2周內服用過抗組胺藥物;有嚴重心、肝、腎等系統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司機及高空作業者;食物、藥物導致過敏;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等過敏性疾病史;未按療程服藥者及未按時復診者剔除。治療方法中藥組:風寒型表現為皮膚突然出現瘙癢,并很快出現疹塊,全身出現粉白色風團樣的扁平丘疹,遇風遇冷可加劇,遇熱可減輕。患者舌淡苔薄白或微膩,脈遲緩[5]。處方:桂枝12g,麻黃、杏仁、甘草、荊芥、防風、蟬蛻各10g,白鮮皮、地膚子、徐長卿各30g。風熱型表現為發病急驟,暴露部位或全身出現風團樣扁平丘疹,疹塊顏色紅,劇烈瘙癢,遇熱會加劇,遇冷可減輕。可伴有發熱、惡寒、咽喉腫痛等癥狀[6]。治宜辛涼透表,疏風散熱。處方:龍葵、黃芩、生地、地膚子、浮萍草各30g,防風、荊芥、秦艽、銀柴胡、白鮮皮、陳皮、甘草各20g,苦參、牛蒡子各15g;若口渴甚者,可加玄參、天花粉各30g;大便秘結者:可加生大黃15g(后下)、枳實20g;風團色鮮紅灼熱者加牡丹皮30g、地骨皮、紫草各20g。血熱型表現為皮膚瘙癢,并無疹疥,搔之逐手而起,風團色紅,觸之灼熱,伴煩躁,目眩胸悶,脅下不適,乳房脹痛,口苦舌紅。處方:生地30g,當歸、荊芥、苦參、白蒺藜、白鮮皮、地膚子、知母各9g,生石膏30g,蟬蛻、生甘草各6g。
血瘀型表現為風團色暗,病程日久為特征,好發于腰圍、表帶等擠壓部位,舌暗或瘀斑,脈弦澀。治宜活血祛風。處方:當歸尾、白蒺藜、赤芍、桃仁、紅花、荊芥各9g,白鮮皮、地膚子各15g,蟬蛻、甘草各6g。脾胃濕熱型表現為皮疹色紅,此起彼伏,兼見腹痛不適,大便或秘或溏,小便色黃,舌紅、苔黃或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通腑瀉熱。處方:連翹、茵陳、茯苓、白鮮皮、地膚子各15g,荊芥、防風、大黃、梔子、蒼術、石膏、甘草、黃芩各10g。大便溏泄者,去大黃,加薏米、山藥各15g;惡心嘔吐者,加半夏、竹茹各10g。氣血兩虛型表現:風團反復發作,勞累或夜間可加重,患者虛胖四肢乏力或形瘦體弱,唇甲無華[6-7]。治宜補氣養血。處方:生黃芪30g,茯苓皮、白鮮皮、地膚子、生地各15g,黨參、白術、赤白芍、當歸、川芎、生甘草各10g。影響睡眠者,加夜交藤20g,五味子15g,遠志、酸棗仁各10g。1d1劑,每次200mL,1d2次,水煎服。西藥組給予氯雷他定片(批號131031510),每次10mg,1d1次,口服。兩組治療期間均禁止使用激素類藥物,忌食牛羊肉、辛辣等腥葷食物。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療效標準。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不再發作為治愈。風團消退達30%或消退后復發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為好轉。風團消退低于30%,或瘙癢無明顯改善為未愈。治療后無變化為無效。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χ2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比較,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結果臨床療效比較用藥4周后觀察療效,中藥組總體有效率72.41%,西藥組總體有效率67.24%,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總有效率經χ2檢驗比較結果: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中藥組療效優于西藥組,見表1。兩組3月后復發率比較停藥3月后隨訪,中藥組有12例復發,復發率為20.69%;西藥組有14例復發,復發率為24.14%。中藥組慢性蕁麻疹的復發情況明顯好于西藥組的復發情況。安全性評價均無明顯的不良反應發生。
蕁麻疹的產生原因較為復雜,臨床上治療較為復雜,且易反復發作。而其中慢性蕁麻疹的致病原因更不易查找,增加了治療的難度,且其具有停藥后易復發的特點,因此對其進行根治困難較大[8-9]。目前臨床常用療法為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但藥物副作用限制了其臨床應用。中醫學認為慢性蕁麻疹與患者稟賦不足、風、濕、熱、毒等多種因素有關,其病機與素體稟賦不耐,加之諸邪侵犯皮膚有關。
有研究[10]研究認為,風邪是本病主要外因,慢性蕁麻疹發病突然,時起時消,因此治療當以祛風為主,用防風、荊芥、蟬蛻等祛風解表,佐鮮皮、地膚子止癢,甘草調和諸藥。并辨證分為風寒、風熱、血熱、血瘀、脾胃濕熱與氣血虧虛型。風寒型,好發于寒冷季節,若患者不慎乘涼飲冷,營衛失調則會導致,故加入麻黃、桂枝等藥以辛溫透表、發散風寒;風熱型多因感受風熱之邪入里化熱所致,故加入牛蒡子、黃芩、苦參、生地等以疏風清熱;血熱型,因稟賦不耐,血熱內蘊,熱盛生風所致,故加入知母、石膏、生地等以清熱涼血,加入生地以活血調經;血瘀型,多因氣血運行遲滯,日久郁結成瘀,瘀阻經隧,營衛之氣失宣所致,故加入紅花、桃仁、赤芍等以活血散瘀;脾胃濕熱型,因食魚蝦葷腥發物,導致中焦胃腸濕熱蘊結,熏蒸肌膚所致,故加入大黃、連翹、茵陳、梔子等以清熱燥濕通泄;氣血兩虛型,多因氣血不足,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所致,故加入黃芪、黨參、當歸等補氣養血,扶正固本。祖國傳統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進行診治,確立治則治法,并因人確立方劑,標本兼治,具有不良反應少、依賴性低、治愈率高、復發率低的優勢。
作者:孫曉暉單位:陜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