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本科生主觀幸福感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工具
1.1應對方式量表本問卷由肖計劃等依據國外多個有關應付方式的問卷改編而成,該問卷包括62個條目,共分為6個分量表,分別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題的因素負荷值均在0.35以上,6個應付因子重測相關系數分別是。
1.2一般自我效能感問卷選取Schwarz等人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該量表由10個題目組成,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值為0.87,重測信度為0.83。
1.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本研究采用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修訂自臺灣學者施建彬(1996)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因原量表的構念良好,用于河南地區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仍相當適用,故本研究未改變量表的原有架構及題目編排順序。因其中部分題目的用語不太符合大學生當前的生活狀態,故對這些題目加以修改。修訂過的幸福感量表的效標效度為0.85,重測信度為0.93,內部一致性Cronbachα值為0.95。
1.4施測程序采用集體施測,在任課老師的協助下由研究者擔任主試,統一指導語,強調保密原則,現場匿名獨立填寫,當場收回。在量表施測的同時獲得被試的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如年級、性別等。測試完畢現場回收問卷并剔除作答不完全或明顯隨意勾畫的問卷。
1.5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13.0進行統計處理,選用的統計方法有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皮爾遜(Pearson)相關分析、逐步回歸分析。顯著性水平取α=0.05(雙側檢驗)。
2研究結果
2.1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主觀幸福感得分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中男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和女生的平均得分為都高于表示“偏向正面態度”的48分,低于表示“較強正面態度”的96分,表示臨床醫學業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良好,且不同性別及不同年級的臨床本科生主觀幸福感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表1所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67.81±13.58)高于表示“偏向正面態度”的48分,低于表示“較強正面態度”的96分,表示臨床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良好,但程度不強;且不同性別及不同年級臨床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自我效能水平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將被試在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進行高低排序,將總人數前27%歸為高分組,后27%歸為低分組,研究不同自我效能水平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中高自我效能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73人,87.45±14.87分)高于低自我效能組學生的得分(102人,56.72±12.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05,P=0.000)
2.3應對方式、自我效能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應對方式維度中,解決問題、求助兩個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均呈顯著正相關;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四個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均呈顯著負相關。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
2.4歸因方式、自我效能預測主觀幸福感的逐步回歸分析為進一步驗證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能力,以自我效能感及歸因方式的六個維度為自變量,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做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自我效能和歸因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和自責兩個維度進入了回歸方程,自我效能和解決問題維度對主觀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自責維度對主觀幸福感具有一定的負向預測作用,他們可以共同解釋主觀幸福感變異程度的28.4%(校正的R2=0.284)。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能夠體驗到較高程度的主觀幸福感,這與國內學者對醫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結果相一致。分析原因,首先與大學生生活的年代與環境有關,現代大學生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擁有的物質條件也比較優越,受到來自父輩的關愛和關注比較多,因此大學生從物質方面及家庭生活中獲得的幸福感還是比較強烈的;此外,隨著近年來臨床醫學專業的升溫,作為熱門專業的學生與同齡人相比可能會產生較強烈的優越感,因此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感。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西方國家的價值觀、生活方式開始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過度關注自身的物質利益及生存狀況,造成他們感受幸福能力的缺失及人際關系的緊張。另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學習壓力較大,也是造成他們幸福感程度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影響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自我效能感,高低自我效能組臨床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存在統計學差異,回歸分析也表明自我效能感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回歸效應,這些都表明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大學生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團體,如果在生活和學習中形成了低自我效能感,就會感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生活中遇到的的困難和挫折,進而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幸福感下降。因此,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對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重要作用,吳心靈等(2010)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醫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主觀幸福感也越高。
研究表明,應對方式與臨床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解決問題、求助等成熟理智型的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自責、退避、合理化、幻想等消極的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逐步回歸分析表明,解決問題是影響臨床本科生主觀幸福感的積極因素,而自責是影響其主觀幸福感的消極因素。說明當臨床本科生能夠以樂觀積極的認知或行為方式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往往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價值感和幸福感;當他們習慣于以消極的認知和情感態度應對生活或學習壓力時,則更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體驗。由于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學習任務重、實習見習時間長,因此承受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加之當前復雜的醫療環境尤其是激烈的醫患矛盾的影響,使得醫學生遇到的學習生活事件更為復雜,如果不能采用科學有效的應對方式加以處理,將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對生活的滿意感。因此,醫學院校要努力做好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調整其應對方式,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有效增強其主觀幸福感。
作者:劉洋單位:新鄉醫學院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