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高校對臨床醫學專業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有效維護和促進工作迫在眉睫。通過對126名臨床醫學專業留學新生進行科學、系統的心理篩查,并對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28名留學新生進行個體訪談,研究結果顯示,留學新生存在的心理困擾,受到人口學因素(性別、國別)、社會學因素(宗教信仰、學業壓力)、心理學因素(自我認同感、人格、社會支持)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兩點建議:創建文化微環境,建立心理健康輔導隊伍。
關鍵詞:來華留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建議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之間的教育合作伙伴關系不斷得到鞏固。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來華留學生高達44.3萬,比2015年增長了11.35%,是世紀之初的8倍之多。目前,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黨的“”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預測,到2049年,中國教育將穩穩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向往的留學目的國。如今,來華留學生已打破傳統的留學格局(以學習漢語為主),多以求學為目的,要在學術或技術上有所造詣。其中,西醫、工科、經濟等成為就讀人數最多的學科,而我國醫學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強烈吸引著接受學歷教育的各國留學生。來華求學的醫學留學生作為醫科院校的特殊學生,會受到來自中國文化、信仰、語言、社會規范和習俗、學校規章制度、教育體制、價值觀念的沖擊。同時,還要承受醫學課程所帶來的沉重壓力,因而留學生在華的適應問題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我們在訪談中了解到,有的留學生在入校前、后,就存在對陌生環境、新的人際關系的擔憂,并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及軀體癥狀。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排解和干預,不但會影響其5~6年的留學生涯,還可能會導致其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這對留學生管理工作也是一個挑戰。王俊指出,對來華醫學留學生心理監控的重要性,即及時把握留學生的心理動態,須及早采取預防措施,等到突發性心理危機出現后再挽救,為時已晚。所以,對醫學留學新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的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通過量化與質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臨床醫學留學新生進行科學、系統的心理篩查,對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學新生進行個體訪談,試圖找出留學新生存在的具體心理健康問題和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和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從而使留學新生順利完成社會—文化層面的心理適應過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被調查者為錦州市某醫科大學2017年秋季、2018年春季入校的留學生,共126人。其中,男生81名,女生45名;平均年齡20.2±1.81歲;有亞洲留學生98人,歐洲留學生2人,非洲留學生26人。信仰宗教的留學新生分布為,基督教21人、伊斯蘭教52人、印度教45人、佛教4人、天主教2人、無信仰2人。留學新生均為臨床醫學專業。
(二)測量工具
采用英文版90項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每一個項目均采取5級評分制標準,以反映不同程度的癥狀。若符合量表總分超過160分,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的被調查者,可考慮篩選陽性,提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需進行下一步訪談。
(三)結果分析
1.SCL-90量表測評結果SCL-90量表總分為90~306分,平均分為123.13分±35.49分,總均分1.37分±0.39分。在126名被調查的臨床醫學留學新生中,有28名學生至少符合上述標準中的1個標準,考慮可能存在心理衛生問題。陽性檢出率為22.22%,其中男生13人(46.43%)、女生15人(53.57%),無統計學意義(x2=0.14,P=0.71)。2.醫學留學新生SCL-90各因子分與我國青年常模比較醫學留學新生SCL-90量表得分與我國青年常模相比(見表1),總分與常模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而陽性項目數顯著低于常模水平。各因子得分方面,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5個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我國青年常模。
(一)性別因素:
不同性別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x±s)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在總分及各因子分上,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并且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陽性癥狀均分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
(二)國別因素:
不同國別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x±s)(注:*P<0.05)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留學新生的國別,在敵對因子上有顯著性差異(F(2,123)=3.13,P=0.04)。事后比較顯示,非洲留學新生在敵對因子(F(2,123)=0.19,P=0.02)、恐怖因子上(F(2,123)=0.18,P=0.04)的得分,均顯著高于亞洲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F(2,123)=0.21,P=0.05)的得分,非洲留學新生顯著高于亞洲留學新生。
(三)宗教信仰因素表4:
不同宗教信仰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x±s)(注:*P<0.05)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留學新生的宗教信仰,在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恐怖因子、總分、陽性癥狀均分上均有顯著性差異(即P<0.05)。事后檢驗發現,信仰基督教的留學新生在總分(F(2,115)=21.47,P=0.02)、陽性癥狀均分(F(2,115)=0.59,P=0.02)、人際關系敏感因子(F(2,115)=0.31,P=0.03)、恐怖因子(F(2,115)=0.30,P=0.02)上的得分,顯著高于信仰印度教的留學新生。因信仰佛教(4人)、天主教(2人)、無信仰(2人)的人數極少,不計入統計。
四、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126名臨床醫學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呈現較好態勢,并且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這4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我國青年常模,與以往的相關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5][6]這可能與留學新生在入學前的充分準備有關,降低了因不了解新環境而產生的焦慮情緒。留學新生來華后,輔導員為他們進行了跨文化教育,使他們了解中國文化與其所在國之間的差異,加深了對中華文明的理解,逐漸培養他們對中華文明的熱愛,消除了他們的心理陌生感。奧伯格(K.Oberg)提出,留學生面對陌生文化和陌生環境的適應需經過4個階段,即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適應期,而醫學留學新生正處于第一階段的“蜜月期”。他們的學業主要由醫學基礎課、文化課、語言課構成,雖然有文化的強大沖擊,但是他們對新文化還是充滿著好奇,對新事物還未產生抵觸情緒。“蜜月期”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們的心理壓力。經過量化篩查后,接受半結構化訪談的28名留學新生中,出現最多的是強迫癥狀,其次為睡眠飲食、偏執、抑郁癥狀,最少的是敵對、恐怖癥狀。通過訪談整理發現,臨床醫學留學新生存在的心理困擾可能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一)人口學因素
1.性別因素統計結果顯示,女留學新生在總分、各因子分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留學新生,并且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陽性癥狀均分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由此說明,男留學新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好于女留學新生。產生心理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性別差異,女留學新生應得到較多的關注。在進一步的訪談中還發現,女生對身邊的變化更為敏感和情緒多變,會表現出各種適應不良的軀體化癥狀,進而增加了人際關系等的敏感度,加重了心理困擾。
2.國別因素陳玳瑋和于馨為進一步探究跨文化適應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對98名留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留學生生源地區與我國文明之間的文化差距,對留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作用顯著。說明文化沖擊嚴重影響了留學生的適應狀況,并影響其心理健康。陳玳瑋還指出,母文化與異國文化的差異,也為留學生帶來了不同的影響。本研究發現,非洲留學新生在敵對因子、恐怖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亞洲留學新生。這有可能是來華的非洲留學新生受到較嚴重的文化沖突,且持續時間也較長,而亞洲學生受到我國文化沖突的影響相對較小,相應的心理危機也會較少。這也可能是來華留學生中亞洲學生所占比例較高的原因之一。
(二)社會學因素
1.宗教信仰在信奉宗教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相應的情緒、情感等心理過程,并且與其需要相聯系。在與社會中的其他人發生交往時,有共同信念、社會規范和道德觀念的人,會自動組成一個內群體,使群體中的成員得到情感的交流和社會交往的滿足。中國人信仰宗教的觀念較為薄弱,但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宗教信仰自始至終都扮演著極其重要角色,并且指導著西方人形成與我國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長期存在的多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之間的差異,會對醫學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
2.學業壓力訪談中發現,留學新生普遍存在醫學課程壓力大、對教師的授課方式不適應等問題。醫學專業是一門“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科,秉承治病救人的理念,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極為嚴格和嚴謹的,要求也比其他專業較高。隨著繁重的專業任務,那些抗挫折能力較差的留學新生因學業的“大鴨梨”,而出現強迫思維癥狀、消極情緒、睡眠和消化系統等問題。由于國內外教育機制的不同,導致教學方式的差異:我國教育多數是以教師為主導,強調教師的權威性。注入式教育模式,使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勢必影響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然而,我國的教學改革開始將國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國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有效結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激發留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以期通過學生興趣推動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學因素
1.自我認同感初來異國求學的醫學留學生的“朋友圈”,由本國群體轉向了由多個國家組成的社交群體。新的環境使得留學新生出現社交技能匱乏現象,而年齡特征顯示出的強烈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師和同輩群體的認同及產生的自我認同。較低的自我認同感所產生的內心孤獨、煩惱、焦慮等心境,不僅易產生自卑等失衡的心理狀態,而且還可能會出現易怒、自利、漠不關心等心理問題,并逐漸發展成為心理危機。另外,自我不和諧對本科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更為突出。
2.人格因素人格包括氣質和性格,氣質與先天的神經活動相關,沒有好壞之分。然而,不同的氣質類型能夠影響性格的形成。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是能夠決定個體成就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中的留學新生平均年齡為20.2±1.81(歲),正處于青年初中期,人格趨于穩定,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異國文化強烈沖擊著處于關鍵期的他們。因此,環境亞文化及他人的正確引導,對其影響力是至關重要的。對此,老師和朋輩同樣要對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給予高度關注。
3.社會支持因素社會支持理論指出,有機體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夠較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那么,較為完備的社會支持系統,也是來華留學新生較為順利地適應中國環境,順利完成學業任務的必要條件。醫學留學新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受到自身及他人的負面影響就越小,軀體和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從訪談中了解到,內向的留學新生不易主動向他人求助,然而,所在學院有專人(尤其是輔導員)負責主動為他們提供學習、生活等方面問題的幫助。
五、建議
(一)創建文化微環境
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應“以留學生為中心”,從留學生角度出發,尊重留學生的文化、宗教背景和生活習慣,合理安排留學新生的宿舍,營造溫暖和諧的生活、學習氛圍。例如,可在班級中選出2名(男女生各1名)較有威信、品學兼優的學生作為班級的學生管理員,如若遇到較難解決或敏感性問題時,可以協助管理者與同學進行溝通協調。這樣,既可以使解決問題時較有說服力,避免學生與學校之間產生沖突,還可使留學生在面對日常的生活、學習壓力時,能夠及時向任課教師、輔導員、同學尋求幫助,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二)建立心理健康輔導隊伍
建立留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密切關注每一位留學生的心理變化,定期普查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留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針對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提供咨詢和干預,解決留學生的心理障礙。充分調動朋輩咨詢力量,進行專業心理培訓,增強他們對留學生心理問題的觀察力和敏銳性,使他們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留學生的異常情緒。
六、研究不足與展望
由于本研究將收集的數據與我國青年常模進行比較,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反映醫學留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因此未來應針對醫學留學生進行大規模測查,并制定醫學留學生常模,以進一步分析和探究。SCL-90反映的是研究樣本近期的心理活動,不能全面反映不斷變化的心理狀態,以及醫學留學新生可能長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未來將展開系列縱向追蹤研究,并將工作常態化,及時掌握醫學留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及早發現、及早干預,以切實提高來華醫學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萌.中國已成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越來越多人選擇來中國留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1-11.
[2]王俊.試論來華醫學留學生心理干預機制的建構[J/OL].中國培訓,2017(9下):27-28.
[3]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3.
[4]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5):260-263.
[5]魯華.全英文授課臨床本科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科技視界,2016(13):196-197.
[6]王俊,劉慎軍.來華醫學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教育評論,2017(10):102-105.
[7]陳玳瑋,于馨.在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信息系統工程,2010(6):115-116.
[8]陳玳瑋.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述評[J].教育教學論壇,2010(9):122-124.
[9]鄒明菲,尹艷霞,盧然,曾銳銘.醫學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4):110-111.
[10]王俊.來華醫學留學生心理危機的研判[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8):19-20,27
[11]楊洋,朱瑩,高健.天津市高等院校本科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159-161.
作者:周艷艷 裴新南 陳偉杰 單位: 寧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