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化淤治法在獸醫(yī)臨床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活血化淤的臨床應用
1.1在便血癥治療中的應用中獸醫(yī)認為便血多屬于脾氣虛弱、脾不統(tǒng)血所致,即氣虛則血流不暢,極易導致血淤,使血溢于脈外致便血。筆者于2011年5月曾遇一例,秋智鄉(xiāng)布普村藏族扎西家的1頭11月齡犢牛,主訴:先拉稀約8日,近日便血,不食,臥地。檢查體溫38.6℃,心跳不快,消瘦,衰竭,精神差,鼻涼,舌軟暗紅,口粘少津,便血色暗、里急后重。據此,認為該牛脾胃功能尚不健全,加之拉稀數天。體重衰竭,中氣虛弱,脾不統(tǒng)血,故血隨大便而出。其舌軟如綿是氣血虛弱之癥,舌色暗紅是血滯、血淤之象。擬方補中健脾、破淤生新、斂血止痛。方用“參苓白術散”加紅花10g、蒲黃炭12g、地榆炭12g、荊芥炭10g、生地15g、酒黃連12g、酒黃柏12g、二花15g,水煎,紅糖為引;同時配合靜注補液。次日病牛精神明顯好轉,便血減少,里急后重癥狀消失,吃奶正常,繼服上方一劑痊愈。
1.2在慢性前胃弛緩治療中的應用牛慢性前胃弛緩其病因比較復雜,西獸醫(yī)認為多屬于繼發(fā)性。中獸醫(yī)稱脾胃不和,并分為脾虛慢草、胃寒等型。本病的實質在于脾胃虛弱;所謂的脾虛就是氣虛血少,氣虛就無法推動血流,血少則流動不暢,所以本病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淤血現象。筆者在臨床過程中按中獸醫(yī)辨證分型用藥的同時,加一些活血化淤的藥物,如脾虛慢草型在健脾補氣消食的同時,兼以活血化淤,常用四君四仙丁叩散加當歸、牛膝、大黃等活血化淤之品;胃寒型常用天麻散,其中的當歸、川芎、檳榔、澤蘭等均屬活血化淤之藥。例如,2009年6月15日東風鄉(xiāng)長江村藏族俄金1頭6歲的牦牛,發(fā)病約1個多月,采食減少,糞稀,形體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檢查:體溫38.3℃,心跳103次/分,呼吸39次/分,瘤胃蠕動2分鐘1次,波長4秒,口色黃白,舌質綿軟。按脾虛慢草用四君四仙丁叩散,連投三服(隔日一劑)。7月3日復診,主訴:服藥后食欲略有增加,但仍為慢草,效果不佳。檢查:癥狀基本同前。治療繼用原方,并加當歸、川芎、香附子、郁金、金錢草等活血化淤之品。次日食欲大增、精神好轉,繼服上方一劑痊愈。可見,活血化淤在本例中的作用。
1.3在家畜慢性勞傷癥治療中的應用家畜慢性勞傷癥臨床表現為四肢無力,被毛粗亂,形體消瘦,眼球下陷。病機則是氣血俱虛。氣血在生理上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氣雖由血所生,隨血而行,然而又必須在氣的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其生化活動的作用,故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說法。在病理上氣血兩者也是相互影響,如氣虛則血流不暢,可致淤血,血為氣母,血少則氣弱,所以家畜慢性勞傷癥也帶有氣血運行不暢而淤血內停的病機。在臨床上對本病的治療常在補氣補血的同時,注意活血化淤,就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筆者對本病常用“加減大七傷散”施治。大七傷散是《元亨療馬集》治療“七傷”(寒傷、熱傷、水傷、饑傷、飽傷、肥傷、走傷)所致慢性勞傷癥的代表方劑,有大七傷散“調理羸牛瘦馬添膘”之謂,又說“灌七傷散,百日而瘥矣”。以此為啟,幾年來治療家畜慢性勞傷癥數例,只要辨證無誤,藥后讓患畜休息一月之久,所投必效,確有“添膘”之功。加減大七傷散由知母15g、貝母15g、瓜蔞50g、陳皮15g、大黃10g、茵陳10g、白芷10g、益智仁15g、補骨脂15g、肉桂15g、當歸20g、白芍20g、茯苓10g、檳榔10g、防已10g、甘草10g、紅花10g、血竭10g、炒山藥20g、黃芪20g組成,方中的當歸、紅花、大黃、白芍、白芷、血竭、補骨脂等均有活血化淤,破淤生新之功。
1.4在家畜產后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家畜產后氣血虧損,機體功能衰弱,常出現氣滯血淤。淤阻經脈可致腹痛、發(fā)熱、乳汁不通、陰道分泌物淋漓不盡等。在治療中以補中益氣、活血化淤同時進行,其療效甚佳。家畜產后如腹痛發(fā)熱、胎衣不下、惡露不盡等,治療時扶正勿留淤,不可濫用大劑量的黨參、黃芪、白芍、訶子、白礬等峻補收斂之品,以免造成“閉門留寇”之患,而導致淤上加淤病情惡化。所以,應該以活血化淤為大法,常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蒲黃、五靈脂等藥物,結合隨癥加減,就可達到祛瘀生新的目的。
2體會
2.1遵循中獸醫(yī)的辨證原則,分型施治,隨癥加減,適當加用活血化淤藥物,其療效確實。
2.2中獸醫(yī)學認為,活血化淤就是利用某些藥物的作用,以“疏通血脈、除淤生新”的一種療法。在這一療法中,“疏通血脈”即活血或行血是關鍵;“除淤生新”是疏通血脈的結果。應用活血化淤治療上述諸癥,只要辨證準確,靈活加減,其治療效果一定會令人滿意。
作者:李進鋒單位:青海省曲麻萊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