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脾虛食積型小兒厭食癥的臨床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處方藥雜志》2015年第五期
1資料與方法
1.1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開胃進食湯口服,方劑組成:佛手、山楂、麥芽、蒼術、石菖蒲、龍膽草、枳殼,由江陰制藥提供的中藥免煎顆粒;每2日1付,分6次,溫開水沖服。對照組:選用健胃消食口服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連用2周為個1療程,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1.2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小兒厭食癥的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治療后食欲與食量恢復或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癥狀、體征積分和減少≥95%。顯效:治療后食欲與食量明顯增加,癥狀、體征積分和減少≥70%。有效:治療后食欲與食量均有好轉,癥狀、體征積分和減少≥30%。無效:治療后食欲與食量均無改善,癥狀、體征積分和減少<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每組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組間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2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57%,經比較分析,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兩組療效比較(例)組別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n=56)36127198.21a對照組(n=56)249111278.57注:a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小兒厭食癥為“不思食”、“不嗜食”、“傷食”、“惡食”、“厭食”、“食滯”等范疇。王烈教授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認識到,小兒厭食癥病機關鍵為脾虛食積;病因主要為素體脾虛,加之喂養不當,偏食嗜食,飲食失節以及病后失調等諸多原因所致;病位在脾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厭食病初在胃,久則及脾,脾失運化,胃失和降,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氣機不暢,乳食積滯,食積日久,復又損傷脾胃,脾胃虛弱,運納失常,進一步加重乳食停滯。而《幼幼集成•食積證治》云:“夫飲食之積……脾虛不運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所以中醫藥治療重在調理脾胃。
開胃進食湯方劑組成為佛手、山楂、麥芽、蒼術、石菖蒲、龍膽草、枳殼,具有健脾益氣、開胃進食等功效,方中佛手健脾開胃理氣為君,山楂、麥芽健脾消食化積為臣藥,其中山楂尤為消化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麥芽能促進淀粉性食物的消化,蒼術燥濕醒脾、和中調胃,石菖蒲開胃寬中、進食消脹,龍膽草健脾、清熱除煩共為佐藥,枳殼行氣寬中開胃為使藥,全方運脾開胃,脾運復健,胃納得開,飲食自入。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佛手、山楂、枳殼對胃腸平滑肌呈雙相調節作用,有利于排除消化道的氣滯和食積。佛手能明顯增強回腸平滑肌的收縮,抑制十二指腸平滑肌的收縮;山楂可加強乙酰膽堿引起的腸平滑肌的強烈收縮,拮抗阿托品引起的腸平滑肌的舒張;枳殼抑制十二指腸收縮。佛手、山楂、枳殼又能促進胃排空、小腸推進。
石菖蒲對胃竇、幽門環行肌有興奮作用。山楂、麥芽、龍膽草能增加胃酸、胃中消化酶的分泌,并能增強蛋白酶活性、胰脂肪酶的活性,達到消食開胃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麥芽提取物對約氏乳酸桿菌JJB3、SNZ10和羅伊氏乳酸桿菌MNZ8、KNZ4在胃酸環境中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可用作乳酸桿菌制劑的過胃保護劑,使乳酸菌以活菌的狀態到達小腸,調節機體胃腸道正常菌群,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價。本研究中,開胃進食湯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在改善食欲、增加食量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充分表明了開胃進食湯在治療脾虛食積型小兒厭食癥療效確切。治療中應結合飲食結構調整,培養良好的就餐習慣,多吃蔬菜,忌食肥甘厚味,療效更佳。
作者:丁利忠 孫麗平 馮曉純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