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乳腺癌術后患者焦慮抑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臨床新醫學雜志》2014年第十一期
1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況的綜合干預。療程為2周。
1.1常規護理方法(1)住院環境:為患者設置安靜、整潔的病室,護理人員態度和藹、舉止大方、服務周到。(2)飲食指導:營養均衡、進食規律,宜進清淡、易消化、產氣少、優質蛋白質、高纖維、低飽和脂肪和低膽固醇飲食,多食含適量維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合理進補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忌煙酒、忌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和飲料。(3)科普宣傳:向患者及家屬進行乳腺癌及術后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避免勞累。(4)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及時必要的康復訓練并逐漸加大肩部運動范圍,鼓勵患者進行上肢屈臂內收的功能鍛煉,以促進上肢的淋巴回流,消除患側肢體的腫脹;鼓勵患者獨立完成刷牙、洗臉等日常活動;鼓勵患者進行爬墻訓練和上肢外展活動,使上肢的活動功能盡早恢復。
1.2綜合干預護理方法在常規護理方法基礎之上,在關注患者軀體疾病的同時,關注其心理狀況,對其采取綜合干預護理模式。(1)構建平等、尊重、無條件接納的環境,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情,使患者精神上保持舒暢愉快,從而愿意表達需求和想法,也愿意接受和配合護理人員的引導。(2)激發患者接受治療的主動性,提高患者對自我的正面評價能力和客觀評價能力,以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乳房切除使患者喪失了部分女性特征,降低了患者的自信心,同時乳腺癌作為一種應激源也對患者的心理有必然的影響,導致部分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悲觀、沮喪、恐懼、無助、自卑、拒絕接受現實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術后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干預,引導患者接受現實、接受自己,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充分利用患者的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同事等社會支持系統,鼓勵家人、朋友尤其是配偶多理解、支持、陪伴患者,讓患者體驗到他人的尊重、關心、愛護、寬容,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減少自卑、焦慮等負性情緒,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
1.3療效觀察指標全部患者入院時和治療2周時進行量表測試。(1)WHOQOL-BREF為自評量表,了解患者對自己的生存質量、健康情況以及日常活動的感覺如何,共26個題目,采用1~5五級評分,分值越高,患者對自己的生存質量越滿意。(2)SAS由教授Zung1971年編制,為自評量表,共20個題目,采用四級評分,<50分為正常,51~60分為輕度焦慮,61~70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患者主觀感覺越焦慮。(3)SDS為自評量表,含有20個項目,分為四級評分,<50分為正常,51~60分為輕度焦慮,61~70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患者主觀感覺越抑郁。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量表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SAS得分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SDS得分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量表得分升高,SAS得分和SDS得分降低,觀察組三項得分治療前后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生存質量量表得分治療前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乳腺癌發病率已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是影響女性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有120萬婦女罹患乳腺癌,病死率在40%左右。大部分患者選擇根治術進行治療,但術后療效欠佳。隨著醫學進步,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期越來越長,但并發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本組資料顯示,乳腺癌患者護理綜合干預前SAS得分為(56.08±11.37)分,SDS得分為(53.02±112.08)分,WHOQOL-BREF得分為(80.04±17.13)分,提示乳腺癌患者中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狀態,心理狀況較差,生存質量較低。影響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心理狀況的因素較多,包括:(1)腫瘤本身作為嚴重的負性刺激,給患者帶來強烈應激,癌癥帶來死亡的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2)乳房切除導致女性形體改變,女性第二性征受損,使患者產生不如別人、丟人的不正常想法,降低了患者的自尊和自信,產生了自卑感;(3)體能下降導致日常活動受限,進而導致患者的自我價值感降低,更加自卑、自責、抑郁、焦慮,對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更加無助、無望;(4)夫妻交流不暢使患者對配偶、家庭生活等產生不安全感,擔心遭到配偶的嫌棄,性關系差或者性不和諧,讓患者變得更加敏感和自卑,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5)社會支持少使患者覺得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和關心,覺得自己活著沒有價值和歸屬感,從而更加的抑郁、孤獨、無助、無力;(5)軀體疾病給患者帶來生理方面的不適感受,也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引起患者焦慮、煩躁不安,甚至生不如死而抑郁;(6)醫療費用的支出給患者的家庭增加了較大的經濟負擔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讓患者覺得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拖累了家庭,進一步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3.2隨著目前的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越來越多的學者在關注患者軀體疾病的同時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多項研究結果揭示,癌癥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都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保持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的人可導致下丘腦-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而誘發和加重疾病,而乳腺癌作為惡性腫瘤的一種對患者的心理會產生急性應激反應,導致患者出現較多的委屈、憤怒、抑郁、焦慮、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問題與生理上的不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所以,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積極的關注和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
3.3為了滿足患者更多需求,需不斷改進護理觀念、技術和內容,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和服務態度。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從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生理方面關注患者的飲食、康復運動、治療環境、以及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了解疾病,并形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以及規范、科學的康復鍛煉,促進機體功能的康復。心理方面,激發患者的自信心、自尊感,提高患者對自我、對疾病、對環境的接納和適應能力,轉化患者的消極情緒為積極的情緒體驗,使患者能夠面對問題并積極地解決問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社會功能方面,充分鼓勵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對患者進行理解、支持、陪伴,讓患者形成歸屬感,體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使患者更好、更快地適應家庭和社會角色并有信心重返社會。
3.4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后,SAS得分、SD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量表得分高于對照組,提示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降低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使患者保持樂觀和平和的心態,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兩組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量表得分均升高,SAS得分與SDS得分均下降。其中觀察組的得分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心理狀況改善和生存質量的提高有積極的意義;對照組的生存質量提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低于治療后的觀察組,提示基礎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但是治療效果與綜合護理相比還具有一定的差距。綜上所述,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狀態,有效地化解心理問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對于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應重視綜合護理干預的開展,重視術后患者的心理保健,對患者焦慮情緒及時進行疏導,幫助患者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回歸社會。
作者:李玲玲單位:平南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