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腦梗死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年第四期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2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卒中護理單元進行護理,入院后客觀評估患者,了解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如職業、家庭、文化程度等),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具體方法如下。
1.1.1基礎護理:急性期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監測。保持相呼吸道通暢,做好皮膚護理、飲食護理、口腔護理、二便護理,定時翻身時協助拍背,嚴防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1.2分期康復護理:(1)臥床期:根據病情采用合適的體位,如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上肢墊一枕頭等,進行關節被動運動訓練。(2)意識清醒后,幫助患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講解、示范康復訓練的方法技能,視患者病情的穩定情況和全身情況,指導患者按照計劃內容進行被動或主動訓練(肢體擺放和定時體位轉換、各關節的被動運動、健患側翻身練習、雙手交叉上舉訓練和橋式運動、腕關節背伸及踝關節背伸的牽張練習)。(3)坐位期:進行坐位平衡練習,維持有效坐位,并加大床上移動幅度,有能力時刻結合日常生活活動進行訓練,爭取早日自主排泄和進食。(4)病情穩定下床后,開始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樓梯等。之后進行語言訓練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包括穿衣、進餐、洗浴、如廁、刷牙等)等。訓練應循序漸進、動作由簡單到復雜、時間由短到長的原則[4]。
1.1.3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腦卒中健康教育手冊,病房墻上張貼腦卒中相關知識宣傳畫,組織患者和家屬觀看腦卒中視頻資料,開展腦梗死健康教育,內容包括腦梗死的病因、發展、轉歸、預后及導致腦卒中的各項危險因素、治療方法、安全用藥、飲食原則等,加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糾正錯誤的認知,消除患者的不確定感。介紹規范的健康行為,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教會患者血壓監測以及緊急情況下的救治措施。
1.1.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以良好的形象、真誠的態度主動關心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并給予同情、安慰和鼓勵,為其創造宣泄的機會。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病情的影響,了解、分析、矯正其心理障礙,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克服悲觀情緒,幫助患者培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控制自己的行為,保持愉快的心情。鼓勵家庭成員多關心、培訓患者,主動參與患者的康復訓練,康復過程中不斷肯定患者為自身康復作出的努力,多鼓勵患者。讓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介紹經驗,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
1.2觀察指標(1)護理質量:采用我科室自制的護理質量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工作能力(示教水平、有序安排、技術熟練)、關愛與溝通(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及時服務、保護隱私)、健康教育(傳授康復知識、生活方式指導、告知程序、康復指導)3個方面,每個方面10個條目,按照5級評分法,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系數0.43~0.84。(2)康復積極性:包括對康復治療、護理有無積極的需求、康復護理的主動配合程度、康復期間有無放棄治療的舉動、出現并發癥后有無抵觸情緒、護士及家屬的鼓勵是否對患者產生效果。滿分100分。(3)住院時間。(4)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Barthelindex,MBI)評價,內容包括:進食、穿衣、修飾、洗澡、上樓梯、如廁、活動(步行)、轉移(床、椅)、排便控制,滿分100分。(5)神經功能:采用腦梗死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DF)評價,評分0~45分,其中神經系統及體征大部分消失,可獨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為0~15分;神經系統及體征明顯好轉,可借助別人的攙扶站立,生活不能自理為16~30分;神經系統及體征無改變或有所加重,不能站立,不能自理為31~45分。
1.3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5.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珚±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護理質量比較觀察組在工作能力、關愛與溝通、健康教育方面的護理質量高于對照組,康復積極性評分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康復效果比較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能力BMI評分高于對照組,神經缺損NDF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22組康復效果比較(x珚±s)組別nBMI評分NDF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5033.72±8.8778.87±20.6527.97±3.9615.64±2.75對照組3032.09±8.5850.90±15.6228.48±4.3720.15±4.38t值1.028.370.455.76P值>0.05<0.05>0.05<0.05。
3討論
腦梗死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并發癥多、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我國腦卒中的病死率明顯高于歐美國家和日本,每年新增腦卒中患者超過200萬,致殘率高達75%。腦梗死已經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促進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讓患者重新回歸社會和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復自我照顧的能力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研究的熱點課題[5]。研究證實,腦血管病變的真正原因是腦血液循環系統障礙,因此改善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前提條件是重新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環系統并提供神經系統所需要的營養物質[6]。
大量循證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卒中單元的管理和治療模式是腦卒中后患者最佳的治療措施,卒中單元將藥物治療、心理護理、康復訓練和健康宣教等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多模式密切合作,使治療更具有整體性和連續性,可以使卒中的病死率降低15%、致殘率降低30%[7]。早期康復是卒中護理單元的重要理論,早期康復護理以腦梗死早期神經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尚未完全壞死,短期內腦梗能可得以恢復為依據,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有賴于神經系統的代償功能,而肢體功能的代償一般不會自動發展,而有賴于學習和訓練。
本研究分期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在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定、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再發展進行被動或主動訓練,能夠有效提高腦卒中患者腦組織殘余細胞的興奮度,使病變區域周圍的組織或腦細胞進行重組或激發其代償功能,改善神經功能[8]。卒中單元中的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識,改善不利健康的行為,提高患其對疾病的自我控制感。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消除各種不良情緒的刺激,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情緒,提高對疾病的積極應對水平和康復積極性。本文結果顯示,卒中護理單元有效提高了患者護理質量、康復積極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縮短了住院時間,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綜上所述,卒中護理單元使護理更能體現專科護理特點,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
作者:吳琳趙菁周東升劉紅趙淑琴單位:湖北宜昌市三峽大學校醫院湖北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