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系統護理腦血管疾病患者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年第四期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觀察組護理人員進行系統護理體格檢查方法相關培訓,并進行實地考核,通過考核后才能進入本次研究階段。對照組護理人員不給予相關培訓,單純按照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體格檢查,護理人員根據常規全身體格檢查的基本要求對對照組患者開展護理體格檢查,包括全身狀態、頭頸部、前和側胸部、腹部、背部、四肢、步態以及腰椎運動等。觀察組系統護理體格檢查方法步驟,護理人員先開展生命體征測量,再根據頭部、頸部、軀干、四肢以及會陰5個角度采取望、觸、叩、聽、嗅等方式開展體格檢查工作。(1)頭部體格檢查,查看患者面部神情,判定患者意識狀態;查看鼻腔、口腔、雙耳等情況。(2)頸部體格檢查,查看患者是否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針對氣管切開患者,聽診肺部有無濕啰音,并查看組織傷口情況。(3)軀干體格檢查,查看胸部外形及起伏情況,聽氣管部位有無濕啰音;查看腹部是否出現腹脹、腹痛情況;查看下腹部有無膨隆。(4)四肢體格檢查,查看四肢活動狀態,是否出現腫脹、畸形情況;查看骨骼隆突處是否破損;查看下肢皮膚情況。(5)會陰體格檢查,查看局部是否出現異位、毀損、真菌感染等情況;針對留置尿管情況,查看尿管是否通暢、引流液情況等。
1.2觀察指標采用回顧性分析法,根據醫院腦血管疾病標志物相關規范準則設計調查表,將各項觀察指標詳細記錄于調查表中,通過計算機進行統計學分析[3]。觀察內容包括:有無意識能力、呼吸形態判定、語言溝通能力、聽力是否正常、各類導管有效性、皮膚受損程度、外陰是否異常等。認定一次性全面收集臨床資料為體格檢查成功,對2組患者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展開觀察對比。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2.0統計學處理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珔±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腦血管疾病意識障礙患者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100.0%,腦血管疾病意識清醒患者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95.3%,總體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96.0%;對照組腦血管疾病意識障礙患者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50.0%,腦血管疾病意識清醒患者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73.8%,總體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70.0%;觀察組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3討論
腦血管疾病后患者中樞神經系統依然有較為強大的代償以及功能重組的能力。藥物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中樞神經功能,但在早期積極建立神經修復以及代償條件,能夠讓部分遭受到破壞的反射弧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重新塑造。開展護理體格檢查對腦卒中患者的大腦有一定的優化改善作用,通過制定相應體格檢查程序,讓患者的大腦組織建立起側支循環系統,使病灶附近的腦組織有重建效果,有效發揮大腦的重塑性能發揮。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初次發病短時間內出現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極高,同時病情再次發作致殘、致死概率要超過初次發病。腦血管疾病一方面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和不便,還會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心理、經濟負擔。這就要求臨床護理人員需具備良好的理論、操作水平,從而更好的提供護理服務,改善患者救治成功率。
本文結果顯示,一次性體格檢查成功率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腦血管疾病意識障礙患者自身無法表達,需要給予科學、實用的系統護理體格檢查方法。常規護理體格檢查方法通常會出現遺漏情況,同時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缺乏有效的針對性,也未能結合護理問題展開護理體格檢查;系統護理體格檢查方法是結合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容易出現的不良情況和護理人員收集的護理問題,制定的適用于該類患者的體格檢查方法。
針對腦血管疾病患者制定針對的系統護理體格檢查方法,一方面規范臨床護理人員發現病情改變采取有效操作,一方面給臨床新生代護理人員傳幫帶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通過對護理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操作有效結合,積極作用于培養、鍛煉護理人員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判定能力,而系統護理體格檢查是培養該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總而言之,系統護理體格檢查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效果顯著,科學實用,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于海平單位:河北隆化縣醫院內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