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外骨肉瘤影像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診斷影像表現
原發于軟組織部位4例(右腹壁肌群1例,右側腹直肌1例,左前胸壁1例,左大腿1例),其余部位分別是右側腹膜后1例,左側胸膜1例,子宮1例。另外1例左乳可觸及腫塊,經活檢為轉移性骨外骨肉瘤,原發部位不明。除胸膜腫瘤呈沿胸膜生長以外,其余腫瘤均呈實質塊性,可測量體積,腫瘤大小在5.0cm以上的有2例。原發腫瘤中,在CT上存有鈣化的有5例。鈣化沒有特征性,斑點狀、線狀、團塊或簇狀都可能出現。鈣化大部分位于瘤灶內,部分位于病灶邊緣或衛星子灶內。CT平掃,僅腹膜后腔1例可見其明確邊緣,其他腫瘤灶均難以分清界限。左大腿腫瘤在脂肪抑制MR像上可以判定腫瘤邊界,顯示包膜信號以及瘤內大量液化壞死區,說明對軟組織腫瘤的診斷MR要明顯優于CT平掃,尤其是在組織成分和邊界的判定上。4例行增強CT初診案例中,右腹壁肌群和子宮內腫瘤顯示明顯的不均勻強化,子宮腫瘤增強后壞死區不強化,腫瘤的性質得到較好的體現。冠位增強CT像顯示右肝后葉下段結節融合性轉移灶,強化弱于肝臟。1例放療后誘發的左前胸壁腫瘤沒有顯示明確的強化,軟組織強化高于病灶本身,對腫瘤的存在起到了提示作用。另外1例右腹直肌伴有鈣化的腫瘤,強化不明朗,可能是由于鈣化偽影的干擾。
右腹壁肌群腫瘤在融合18F-FDGPET/CT像上顯示明顯的高攝取,最大SUV值是5.9,病灶似乎比CT像上略大,符合正電子發射有1.5mm左右的湮滅距離(如圖1所示)。而左大腿腫瘤在PET像上呈邊緣環形高攝取,與MRI上的瘤中心壞死、液化一致。右側腹膜后腫瘤和左乳腫瘤患者初診時已經呈現多部位多發轉移。前者MRI提示有胸椎和椎管內轉移;后者在平掃CT像上顯示兩肺、顱內腦實質內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多發鈣化性轉移灶,腦轉移灶周圍有水腫形成。示了左側腎上腺以及后縱隔的高攝取瘤灶。診斷性活檢患者,當初懷疑為間皮瘤,第6個月胸部平掃冠位CT像顯示周圍的胸膜增厚和鈣化的范圍明顯增加,后來做了胸部增強CT掃描,顯示大范圍的胸膜環狀增厚,心包受侵,對側胸膜轉移(如圖2所示),6周后患者死亡。
2隨訪影像表現
8個病例中,5例做了腫瘤切除,其中4例為原始腫瘤切除,1例切除灶為轉移性腫瘤,另1例做了診斷性活檢。這6個病例中,除轉移性腫瘤患者外,其余都做了適當時間的影像學隨訪,所有案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復發、腫瘤進展、周圍浸潤或遠處轉移的現象。4例切除的原始腫瘤中,右腹壁肌群骨外骨肉瘤患者于瘤灶下方出現復發灶,術后7個月屏氣冠位MR提示,9個月增強冠位CT獲得證實。放療后誘發左前胸壁腫瘤切除的患者,術后4個月發現腫瘤局部復發,胸肌內浸潤,經肋間侵入胸腔內,沿胸膜生長,形成大小不一的結節和腫塊,并出現顯著的鈣化,左側腋窩和胸肌下的淋巴結轉移。而左大腿腫瘤切除患者,原發腫瘤手術切除后9個月,盆腔增強冠位CT像顯示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轉移,伴有鈣化,胸部平掃CT像顯示左側少量胸腔積液,左肺下葉胸膜下鈣化性轉移灶。這2例有共同特點,即原發腫瘤沒有檢測到鈣化,而轉移灶有顯著的鈣化性征。恰恰相反的是,右側腹直肌鈣化性原始腫瘤切除患者,6周后做了腹盆腔增強冠位CT,顯示多發不均勻強化的軟組織腫塊,沒有鈣化,說明原發腫瘤有鈣化,轉移瘤未必出現鈣化。該患者還做了18FDGPET/CT,顯示了左側腎上腺以及后縱隔的高攝取瘤灶。診斷性活檢患者,當初懷疑為間皮瘤,第6個月胸部平掃冠位CT像顯示周圍的胸膜增厚和鈣化的范圍明顯增加,后來做了胸部增強CT掃描,顯示大范圍的胸膜環狀增厚,心包受侵,對側胸膜轉移(如圖2所示),6周后患者死亡。
3討論
3.1骨外骨肉瘤的病理表現骨外骨肉瘤是罕見的軟組織間充質惡性腫瘤,組織學上類似于骨原發骨肉瘤。通常為軟組織占位,四肢最常見,尤其是大腿。其影像特征非特異性,反映了腫瘤的形態學。骨外骨肉瘤多發生于老年人,30歲以下不常發生,平均年齡47.5~61.0歲,男性略多。患者常有一個擴大的軟組織塊,或有疼痛。腫瘤多半發生于下肢,大腿單一部位最常見,約占病變的48%。其次,最常累及的部位有上肢(8%~23%)、腹膜后(8%~17%)和軀干,也有報導位于大網膜。發生骨外骨肉瘤有記錄的風險因子是輻射史,占所有已報道骨外骨肉瘤的4%~13%。外傷在骨外骨肉瘤發生中的作用不清楚,外傷史在案例中也有記錄。骨外骨肉瘤是典型的高度惡性的梭形細胞,文獻中也記錄了一些罕見低度惡性的骨外骨肉瘤。顯微鏡下,腫瘤常有浸潤性的邊緣,偶有衛星結節;在肉眼檢查上,有良好的邊界,壞死和出血常見。其5個子類公認與傳統骨的骨肉瘤相似,分別為成骨細胞、軟骨母細胞、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擴張和小細胞,其中小細胞到目前為止最少見。Lee等總結的骨外骨肉瘤的診斷標準為:(1)發生于軟組織而附于骨或骨膜。(2)具有一致的骨肉瘤圖像(排除混合性惡性間質腫瘤)。(3)產生骨樣和(或)軟骨樣基質特點的腫瘤。
3.2影像學表現在X線片上,骨外骨肉瘤常表現為邊界尚清楚的軟組織腫塊影,內有各種大小的鈣化。鈣化或類骨基質形成約占原發病變的50%。在CT上,腫瘤與鄰近骨的結構分離,有假包膜。基質鈣化在CT上最常見,而不是X線或MRI。軟組織內密集鈣化可能提示骨化性肌炎,周圍更成熟骨形成的缺損有別于骨化性肌炎。在增強CT或MRI上,腫瘤的不均勻強化依賴于壞死存在的程度。在MRI上,腫瘤通常為相對邊界清楚的不均勻腫塊,在T1加權序列上與骨骼肌呈等強信號,在T2加權序列上相對于骨骼肌呈等強或略高強信號。在PET上,骨外骨肉瘤有影像發現的文獻較少。
3.3轉移性骨外骨肉瘤骨外骨肉瘤的轉移性播散和局部復發很常見,有一些患者存有轉移性病變。骨外骨肉瘤的患者90%以上發生轉移或局部再發,原發腫瘤治療與再發之間可達到10a的間隔。轉移性播散最常見的部位是肺(80%~88%),類似于成骨肉瘤,其他轉移部位包括軟組織、骨(8%~19%)、淋巴結(4%~29%)、肝(8%~17%)、腹膜和腎上腺(<5%),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常見。轉移病灶常與原發病灶有類似的表現。轉移病灶可能有或沒有顯示鈣化或類骨質基形成。不管原發腫瘤內鈣化的存在或缺損,轉移灶內的鈣化可能隨時增加。在FDGPET上,轉移的FDG的親和力比得上原發灶。鄰近結構的直接侵犯也可能發生。
3.4與軟骨肉瘤的鑒別X線片上不連續的鈣化斑塊是軟骨性病變的影像學標志。軟骨性病灶一般表現為透亮區,其間比較均勻地分布著小斑點或環狀的不透亮區。不同病變的鈣化程度不同。如果病灶以溶骨性病變為主,平片很難對病變做出診斷。MRI和CT有助于明確軟骨肉瘤在骨與軟組織中的侵襲范圍。軟骨肉瘤在MRIT1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T2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雖然對于診斷軟骨肉瘤缺乏特異性,但是對于平片上表現為點狀鈣化的病變,MRI表現有助于確定軟骨性病灶的本質。CT有助于發現平片和MRI發現不了的點狀鈣化灶。
3.5臨床治療和預后初始治療多為原發腫瘤的充分局部切除,包括四肢骨外骨肉瘤的救助手術。對于腫瘤巨大、侵犯重要神經血管或由于解剖部位關系而無法切除的腫瘤,可應用組織間質插入后裝放療技術(具體方法是盡量切除原發腫瘤,并在術中按1~2cm間隔放置塑料管,排列在可疑的腫瘤殘留處,術后根據計算機程序化及優化等劑量分布192Ir進行分次后裝近距離放療)。Alektiar總結了202例軟組織肉瘤切除術后的資料,其應用后裝放療取得滿意效果。化療對骨外骨肉瘤的作用有爭議。化療致力于有轉移性疾病的患者。Cook等認為輔助化療并未表現出可提高骨外骨肉瘤患者生存率的作用。Kusuzaki等的研究結果對阿霉素應用于骨外骨肉瘤化療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骨外骨肉瘤的預后一般較差,有文獻記錄大于50%的骨外骨肉瘤患者兩三年內死亡。最近對德國和日本中心骨外骨肉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后發現,5a的總生存率分別為77%和66%。這些患者中大多數為局限性骨外骨肉瘤,除廣泛切除外,支持多模化學療法。文獻中沒有報道明確的預后因素,而目前轉移性病變一般不支持和很少采用切除手術。
作者:徐紅衛王金淳徐晶鴻單位:空軍南京招飛體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