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教材特點
1.1優點①該教材的編寫遵循專業培養目標,體現素質教育的方針。內容以各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線,高度概括、深入淺出,教師易教,學生易懂,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水平。②在文字的基礎上合理配用插圖、照片,所選病例典型,圖像清晰,便于學生學習、理解記憶。③教材各系統先后順序安排恰當,框架結構合理。
1.2缺點①疾病的影像學表現以X線、CT表現為主,MRI表現內容偏少,尤其是一些MRI檢查有優勢的部位,比如:女性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②疾病鑒別診斷部分過于籠統,條理欠清晰,不便于學生對疾病影像鑒別診斷的學習。③教材中有些內容過于陳舊,與臨床嚴重脫節。
1.3適用人群本教材適合于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專科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進行了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病理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與《影像影像診斷學》相關的醫學基礎課課程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及自學能力。
2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課程設置
大一階段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和疾病概要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是學好《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前提。只有具備了非常扎實的大體解剖和斷層解剖的知識,影像專業人員才能正確認識和分析影像學解剖,才有可能正確地鑒別和區分正常、異常或變異;正確地理解影像學解剖的特征,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得到正確的影像診斷結果。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感到學生對前階段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特別是斷層解剖學部分,因為,CT和MRI圖像是以斷層解剖學為基礎的。由于學時有限,影像診斷老師不可能在課上詳細講解斷層解剖知識,導致學生對CT和MRI的學習只能處于了解的層次,難以深入,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教學方法改革的建議
3.1打牢基礎對影像技術專業的新生進行專業素質教育時,教師就引導他們注重大體解剖學、病理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為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教學方法改革采用啟發式、案例式、問題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造學生樂意接受的課堂氛圍。課堂授課以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表現和鑒別診斷為主。教師每次課前向學生明確本次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學習;課后及時小結,布置復習、預習作業,便于學生鞏固舊知識,獲得新知識。對一些少見病,疑難病及臨床已不具備優勢的檢查方法,比如女性生殖系統的X線檢查,可作刪減或指導學生自學。
3.3原理和臨床表現相互聯系引導學生以病理改變聯系影像表現,各種醫學影像成像的內容無外乎是器官組織的密度、回聲、信號強度的改變,當然還包括血流的改變。比如肺部滲出性病變的病理改變是由于肺泡腔內的氣體被血管滲出的液體或細胞成分替代。正常肺泡內含空氣,在X線和CT片上正常肺野表現為低密度影;液體或細胞成分的密度高于氣體,所以肺部滲出性病變在X線和CT片上表現為邊緣模糊的較高密度影。教師將病理基礎與所見影像表現有機地聯系,采用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4注重影像的學習《醫學影像診斷學》是以圖像的方式顯示人體內部結構的形態和功能信息,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本課程的最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閱片,所以課堂教學應盡量使用多媒體,通過圖文并茂、試聽同步的教學課件,生動、直觀、形象的典型病例圖片,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和疾病影像表現的觀察記憶。同時,應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節約大量的板書和繪圖時間,使講解更透徹。
3.5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理論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實驗課由實驗指導老師對常見病、多發病的典型病例集體讀片,然后分組輔導,練習書寫診斷報告。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到實習基地見習,與病人交流,理論聯系實際;也可通過網絡視頻、校園圖書館等途徑讓學生了解本專業臨床新動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
作者:杜玲玲曾永鴻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