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精神疾病患者就醫意向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探討大連市精神疾病患者就醫意向及對精神衛生服務資源的利用情況。方法采取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大連市年齡≥18歲的居民5062人,采用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表CIDI3.0進行入戶調查,對患有各類精神疾病的410位居民的就醫意向及衛生服務資源利用狀況進行研究分析。結果在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中,僅4.6%患者病后會采取不同的方式求助,其中女性求助比例(8.7%)高于男性(2.6%);求助對象中精神科醫師所占比例(68%)最高;推遲求助的原因涉及到個人對癥狀認識、病恥感、經濟負擔、醫療保險、醫療資源的獲得以及對衛生服務機構的滿意度等。結論大連市民患精神疾病后求助意向低,對精神衛生服務資源的利用明顯不足。
【關鍵詞】
精神疾病;就醫意向;衛生服務利用
衛生服務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衛生部門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衛生資源,在充分掌握基本健康狀況和需求的基礎上,針對常見病、多發病或已明確診斷的疾病,靈活運用多種醫療手段,以提供便捷、有效、價格適宜的醫療服務項目。精神疾病是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一種慢性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約有4.5億人罹患各類精神疾病;衛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高達7%,總數超過1億人。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1]。然而既往的研究表明,罹患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意向普遍偏低,就醫途徑局限。本研究通過對大連市精神疾病患者的求醫行為及衛生服務資源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為出臺有針對性的衛生服務計劃及合理分配衛生資源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根據大連市人口520萬,按千分之一比例抽樣,目標人群為5200人。采取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在大連全市11個行政區市縣中,按地理位置抽取22個街道或鄉鎮,從各街道和鄉鎮中按人口比例抽取2個社區,再在每個社區中隨機抽取120人,通過整理和刪除錯誤資料,最終獲得5062人的資料。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就業情況及患慢性病等項目。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專用工具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量表進行精神疾病信息調查[2-3],采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作為精神障礙診斷標準[4]。
1.2.2調查人員調查人員由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及大連醫科大學心理學與統計學研究生共24人組成,在調查前接受十天的統一培訓,一致性檢驗kappa值=0.78[5]。
1.2.3調查方法調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聯絡員與社區或派出所聯系獲取戶籍資料,抽取具體的調查對象,與調查對象共同確定調查地點和時間;第二階段由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現場調查,填寫社會人口學資料調查表,同時進行CIDI評分。對符合DSM-Ⅳ診斷標準者均進行衛生服務資源利用情況的調查分析。
1.2.4質量控制由8名具有精神科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業人員組成技術督導小組,負責調查員的培訓和質量控制工作,督導小組成員均接受1周的CIDI培訓。質量控制內容包括:①在CIDI調查員完成某個調查對象的10天內,技術督導人員對其CIDI文本進行質量檢查,指出問題和缺陷,并要求調查員與調查對象以電話或面談的方式對遺漏信息進行補充,對錯誤予以糾正。②技術督導人員須進行現場質量控制,參與調查員現場調查,以確保調查質量、避免調查中出現問題。
1.3統計方法利用Blaise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用率、構成比表示,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結果
2.1基本特征符合DSM-Ⅳ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者共410例,其中女性138例(33.7%),男性272例(66.3%);農村153例(37.3%),城市257例(62.7%);未婚56例(13.7%),已婚297例(72.4%),不完整婚姻(包含離婚、喪偶、分居者)57例(13.9%)。
2.2求助比例分析在篩查出的410例患者中,有19例(4.6%)能夠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求助,其中女性12例(8.7%),男性7例(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7,P=0.01);在410例患者中,有391例(95.4%)沒有尋求任何幫助。
2.3求助途徑分析在本次調查中,患病求助的總人次數為29,其中求助專業人士為23人次(79.3%),是患者求助的主要途徑。求助互聯網、宗教及其他等方式的人次數為6人次(20.7%)。從求助專業人士的類別來看,求助精神科醫生是20人次(69.0%),為最主要的求助對象。
2.4推遲求助分析推遲求助是指患者覺得需要專業人員幫助的想法出現,到開始接受治療為止的時間≥4周。在總的29人次求助患者中,推遲求助為6人次(20.1%),其中男性3人次,女性3人次;已婚4人次,未婚2人次。根據患者提供的資料,推遲求助原因主要有:個人對癥狀認識、病恥感、經濟負擔、醫療保險、醫療資源的獲得以及對衛生服務機構的滿意度等。
3討論
為了解大連市精神類疾病患者在患病后是否能夠及時求助,以及對現有衛生服務資源的利用情況,本研究在大連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基礎資料中選取符合DSM-Ⅳ診斷標準的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大連市精神疾病患者求助率僅為4.6%,未尋求幫助的患者比例高達95.4%,提示大連市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就醫意愿低,對精神衛生服務利用水平不高。當前研究發現,女性患者的求助率高于男性患者,這與Oliver等[6]報道一致,但與楊德森等[7-8]報道結果不同。其原因可能與女性性格特點有關,容易被他人影響,經過勸說后若有機會便會采取就醫行為;另外,國外報道[9]女性一般比男性掌握更多與健康相關的知識,更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因此求助比例也會增加。上海協作組[10]對精神衛生知識知曉率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女性優于男性,這可能也是女性求助多于男性的原因之一。
于文娟等[11]綜合國內文獻資料,發現國內精神病患者主要的求醫方式依次為:①綜合性醫院內科、神經科診治;②精神專科醫院診治;③求助于迷信、巫術;④中醫、中藥診治。但本研究發現,大連市精神病患者求助的順序依次為:精神科醫生、普通醫生或家庭醫生以及其他心理學工作者。首選精神科醫生就診,表明患者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在早期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據WHO估計,中國約有95%的抑郁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12],這是因為大多數抑郁癥患者首次發病時多選擇就診于綜合醫院的內科而非精神科;研究顯示非精神科醫生對首診抑郁癥的識別率僅為20%。另外,有研究報道約20%的抑郁癥患者在綜合性醫院被視為軀體疾病診治,近40%的抑郁癥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或其他精神病,抑郁癥患者首診于非精神科,會導致病情的延誤,錯過早期治療時機,致使病情遷延不愈[13]。雖然如此,大連市精神疾病患者對現有的衛生服務資源依然沒能充分利用,部分服務方式如心理熱線、互聯網等使用者非常少,總體求助情況較差,故仍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精神衛生知識。
在患者推遲求助的原因中,病恥感、社會歧視等是一個重要原因。國外研究顯示,歧視等社會態度會影響精神疾病患者選擇不同類型衛生機構的行為,Tyssen等[14]研究顯示,盡管需要治療的量增加了,但求醫的量并未相應增加,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把精神疾病和恥辱、歧視等聯系在一起。本研究也發現,病恥感是阻止患者求助的一個重要原因。潘池梅等[15]研究發現,居民就醫行為與醫療價格、就醫距離遠近,即醫療資源的獲得情況以及醫療服務水平有關。本研究亦發現,患者對經濟費用的擔心、個體對疾病的認識、醫療資源獲得的便捷程度以及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等因素均是影響患者推遲就醫的重要原因。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大連地區患有精神類疾病的個體患病后求助率僅為4.6%,其中患者推遲求助的原因主要為病恥感和社會歧視等因素。
作者:張葉 李奕 陳巧靈 劉啟貴 謝守付 許俊亭 王柏淳 單位: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 大連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