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道德水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令人堪憂。本文通過在大學生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采取精選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過程的措施,培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懂得并踐行百善孝為先,學會感恩,使人有良知,使人明白是非對錯、善惡美丑、不二過,使人變得有智慧,提升了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水平。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大學生;道德水平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對部分大學生的觀察和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社會責任意識淡化。通過調查發現有89.3%的學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標是“為自己”,而把為社會做貢獻作為人生目標的只有4.8%,在人生奮斗目標上表現出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社會責任感淡漠已漸成必然。[1]
2.人生價值錯位。大學生的價值主體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轉化,從注重理想、無私奉獻到更多地注重現實功利與索取并重、注重金錢和感官享受,淡化了社會責任和集體觀念。具體表現在:重個人利益、重物質享受、重索取,輕集體利益、輕精神追求、輕奉獻。3.道德缺失。道德缺失表現是信奉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人生信條,為謀求金錢和私利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抗挫折能力較低,不能正視人生矛盾,無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殺和傷人事件并不罕見,缺乏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4.行為失范。大學生的行為失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日常行為失范,二是學術行為失范,三是就業行為失范,四是網絡行為失范。大學生雖然接受過思想品德的教育,但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在道德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是違法犯罪的問題,如投毒殺人犯罪現象時有發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實踐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因此嘗試在大學生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道德水平,讓大學生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解決大學生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大學生道德教育尋找一條新途徑[2]。
二、教學改革實踐的基本情況
1.教學改革的對象與方法。按照此次改革方案的計劃,選擇公選課《中華傳統文化賞析》課堂作為課題改革的實施對象。此次教學改革中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2.教學改革與實踐的主要內容。2016年3月,筆者就對所任教的4個教學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中發現,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中完全不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超過一半的比例,占67%,對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有積極學習意愿的還不足20%。針對此情況,確定此次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重點就是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入手,有選擇性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學習—踐行—領悟—升華”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人格教育,從而達到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培養民族精神、培養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道德水平的探索與實踐
1.精選教學內容。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內涵博大精深。以公選課的形式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精,選教學內容是關鍵。教學對象來自全校各專業各班級,因此教學內容要求具有通俗易懂、易記、易理解、印象深刻等特點。通過認真思考和篩選,精選出如下教學內容:一是《弟子規》精華;二是名言警句,例如百善孝為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優化教學過程。為了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印象和了解,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習—討論—踐行—領悟—升華”的教學模式。首先由教師呈現教學內容,配合圖像、視頻與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提出問題并開展討論,通過網絡資源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個深刻和全面的了解,達到掌握的程度,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必須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要求所有學生按照學習內容踐行傳統文化,并把踐行過程和由此產生快樂愉悅的感受記錄下來與大家交流分享,養成一種習慣,達到升華的目的。
四、研究結果
大學生通過《中華傳統文化賞析》課程的學習,體會最深和變化最大的主要在如下幾方面:
1.培養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學中,以如何“追求幸福人生”為主題,讓學生討論應從何做起,答案五花八門,當教師呈現答案“追求幸福人生從珍惜生命,愛惜身體”做起時,從現場氣氛感覺到大學生如獲珍寶。教師繼續提出如何“珍惜生命,愛惜身體”讓學生討論,學生討論的結果也是多種多樣但都沒有切中要害,老師告訴學生“珍惜生命,愛惜身體”應從“飲食和男女”做起。通過大量的事實讓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認識和遵循男女之道和飲食之道,使自己的身體不會受到人為傷害,為實現幸福人生打下堅實基礎。
2.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之前,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知半解的。例如,問學生對“孝”的理解時,學生回答都是不頂撞父母、聽父母的話、跟父母聊聊天等,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孝”的四個層次,更不知道其中的具體含義,最后通過討論交流和教師的引導,對“孝”的四個層次有了深刻的理解。學生對富和貴的理解也是很片面甚至錯誤,所有學生都認為錢多就是富,能高消費得起就是貴,并不知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更不知道貴代表有極高的教養、嚴于律己、有社會擔當、有健全的人格和講奉獻的精神。
3.懂得并踐行百善孝為先。有較多學生在交流中表示通過這次傳統文化的學習知道了孝有四種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對比自己平時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之慧以前想都沒想到過,就更不用說怎么去做了。通過學習了傳統文化,終于懂得了真正孝的含義,那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讓父母引以為榮。孝不是嘴上說的,是需要有實際行動做的。
4.學會感恩。學生在學習體會中寫道,我原來覺得只有自己的親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沒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但是當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時候,那確實是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感恩了。例如國家、父母、老師、同仁、農夫、大眾,都是感恩的對象。懂得了感恩會讓我學會了謙卑。明白了做事做人,就會避免與他人之間的爭執,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際關系愈加親密。
5.使人變得非常善良———有良知。善意、仁愛、厚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用大量的事實讓學生真正認識和了解“真善美”的名言警句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養成“心善、語善、行善”的習慣。從調查中發現,有部分學生之前存在妒忌心理,導致經常惡言惡語,偶爾做出損人不利己的惡事。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后,知道了這樣下去后果的嚴重性,開始改變自己的言行,培育自己的善行。6.使人變得明白是非對錯、善惡美丑、不二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經常犯錯,原因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學生通過學習和領會“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重要性,真正明白是非對錯、善惡美丑、知錯能改,決不二過。例如,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知道了生活中互稱美女帥哥無形中是對長相困難人士的歧視,也會使容貌出眾的人忘乎所以;在寺廟中燒香拜佛祈求上帝保佑升官發財是錯誤的,祈求上帝給我為社會做貢獻的機會才是對的。7.使人變得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能夠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愚蠢的人當災難發生了還不知道怎么回事;預測未來靠的就是把握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而規律是永恒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天道和人道的教育,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把握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會使人變得有智慧,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
五、研究展望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知識面相當廣而深,誤讀誤解傳統文化原意的情況很普遍,給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帶來一定負面影響,能否多方位多層次正確解讀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針對特殊人群提升道德水平的研究,是接下來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靜.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及對策探索[J].新西部(理論版),2016,(05):147-148.
[2]王秋實.大學生道德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學理論,2013,(21):117-118.
作者:鄧汝仁 鄧力源 單位:韶關學院教育學院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