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析川藏地區節慶旅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節慶旅游已成為川藏地區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國內相關文獻的研究梳理,從川藏地區節慶活動的內涵、節慶旅游與外部環境的互動、節慶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三個方面介紹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明了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川藏地區;節慶旅游;研究綜述;
1引言
川藏地區通常包括整個西藏自治區和四川藏區,擁有豐富的傳統節慶旅游資源,加上自然景觀的獨特性,對眾多國內外游客的吸引力與日俱增。重視對當地傳統節慶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對提升川藏地區旅游競爭力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對川藏地區節慶旅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三個數據庫共檢索到研究川藏地區節慶旅游的文獻240篇。目前對川藏地區節慶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川藏地區節慶活動的內涵、節慶旅游與外部環境的互動、節慶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等幾個方面。
2研究概況
2.1川藏地區節慶活動的內涵研究寧世群(1990)按照節日的內容,將藏族傳統節日劃分為宗教性節日、生產性節日、藏歷年節和文娛性節日四類。[1]林繼富(1991)認為包括苯教和佛教在內,宗教文化對藏族民間群體意識和精神的影響深遠,藏族的節日源頭可能表現為宗教。[2]旺宗(2008)以拉薩地區的節日民俗作為研究對象,從節日的分類和特點、節日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民俗文化內涵、對民俗生活的作用、節日文化未來發展的探索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概述和分析。[3]王德和(2010)研究了四川涼山州甘洛縣爾蘇藏族傳統的“渣卓”節日文化,發現其所形成的節日文化具有濃厚的祖先崇拜、祭拜天神等本地民間信仰文化特質,對這些傳統節日文化進行研究與保護,有利于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4]李玉琴(2012)通過對四川甘孜州新龍縣“十三節”和丹巴縣“香古年”這兩個傳統年節的對比研究,發現兩個地方性年節因兩個節慶的地域,歷史和民族文化發展背景的不同而自成體系,同時又具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現象,反映了兩地藏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5]黃林(2013)以四川甘孜康定“轉山會”等節慶為例,對藏族地區節慶中的休閑習俗進行了介紹。[6]扎西尼瑪(2013)對藏歷新年的演變及傳統習俗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包括從藏歷十二月初直到新年初五的整個活動流程和活動內容。[7]杜莉梅,馬漢欽(2001)指出在所有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有賽馬活動,賽馬常以母題的形式在節日中顯現。[8]丁玲輝(2007)認為藏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與內涵,是以傳統節日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傳統節日是藏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傳承載體。[9]冶青措(2009)認為藏族的傳統節慶活動是展示藏族藝術的舞臺,是傳承和弘揚藏族藝術的盛會。[10]曹婭麗,邸莎若拉(2013)通過考察拉薩雪頓節中的藏戲表演,發現藏戲表演得以延續與傳承的根基便是節日傳統的傳承,雪頓節等節慶活動已經成為藏戲遺產保護的載體。[11]旺宗(2013)以西藏堆龍望果節為研究對象,比較了藏族的傳統望果節和現代望果節,認為現代望果節呈現組織形式一體化、宗教儀式簡化、活動形式多樣化、參與娛樂現代化以及導向綜合性等特點。[12]崗措(2015)從藏族分布的不同地域出發,梳理分析了藏族民俗節日在地域上的主要特點,包括相同的節日內容在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時間安排;藏區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自然形成了牧區、農區和半農半牧地區的差別,因此形成了各自地區不同的民俗節日。[13]王新平(2015)以藏區節慶中的常見儀式活動“煨桑”為對象,研究了該儀式的起源、歷史發展和文化內涵,認為該儀式的形式和內涵是認識藏族宗教信仰、思想觀念和風土人情的重要窗口。[14]
2.2川藏地區節慶旅游與外部環境的互動研究袁聯波(2013)通過考察康巴藏族節日與民間表演藝術之間的關系,認為節日活動對康巴藏族鍋莊、弦子等歌舞藝術以及藏戲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節日特定的文化情境對康巴藏族民間表演藝術形態及風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5]劉坤梅(2014)以2013年拉薩雪頓節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其在旅游公共服務內涵及影響因素方面,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運用描述統計分析等方法從進藏感知出發評價游客對西藏節慶旅游期間公共服務的滿意度,提出應從“安全救助”“便民惠民”“信息咨詢”“公共交通”這四個方面構建并完善大型節慶旅游公共服務的評價體系。[16]楊于卓(2016)根據對西藏兩個村寨的望果節和拉薩雪頓節的田野調查,考察了藏族傳統節日對藏戲傳承的影響,認為節日對藏戲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主要體現在節日提供了藏戲演出的文化環境,通過營造情境對演員和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節日本身的傳承和傳播擴大了藏戲的影響力等三個方面。[17]蘇小琴(2016)對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與旅游的融合開發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人為的行政區劃限制了旅游路線、節慶體育文化內涵開發不足等,是制約四川地區民族節慶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18]林曉華,邱艷萍2016)以2015年拉薩藏歷新年為對象,研究了新媒體的使用與藏族傳統節日之間的互動影響,發現新媒體已經全面覆蓋了拉薩的藏歷新年;由于新媒體的影響,人們對游玩的重視已經超過了宗教;流行音樂比藏族傳統歌舞和藏戲更受歡迎;其他民族的新年習俗已慢慢融入了藏族新年中;藏族的傳統特色正在大量減少等特點。[19]曾偉等(2016)對康巴藏區節慶體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性進行了分析,認為康巴藏區節慶體育具有生活性與藝術性、娛樂性與競技性、單一性與多樣性、包容性與開放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繼承性與創新性六大主要特征。康巴藏區節慶體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影響。[20]
2.3川藏地區節慶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林麗花等(2008)將西藏節慶活動納入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中,論證了開發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意義和可以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開發方面要做好宣傳策劃工作,穩步擴大客源市場,保持民俗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營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環境氛圍。[21]旺宗(2010)以西藏節慶文化為例,探討了藏族節慶文化產業化的意義及其途徑研究,指出藏族節慶產業化有助于增強藏民族的自信心、藏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西藏地區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發展。并提出加強節慶文化的搶救、挖掘與整理工作、加強對藏族節慶文化的創意與宣傳、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對策。[22]武樹含(2013)通過分析拉薩市節慶旅游的發展現狀,發現拉薩市節慶旅游存在文化內涵挖掘不充分、地方特色不鮮明、節慶活動開展規模較小,品牌意識薄弱、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并提出要深入挖掘拉薩節慶旅游的文化內涵,擴大節慶活動的規模,加強節慶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等對策。[23]蔡小葉,唐兵飛(2014)通過對西藏山南地區藏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出要將生產、服裝、節慶、人生禮儀、飲食、居住與建筑等文化內涵統一在“體驗式生態旅游”的旅游模式下進行開發。[24]孔佳(2015)針對四川石棉縣爾蘇藏族“還山雞節”的保護開發進行了研究,她發現在民族傳統節慶進行旅游開發后,給村莊的聚落景觀、節日內容、村民心態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原因在于法律缺失、制度無序,節慶開發后導致原有倫理失范、文化內涵喪失;政府行政干預過度,民俗文化趨于同質化和庸俗化以及利益分配不均,影響村民心態。由此在保護和開發中要注意健全法律和制度保護、完善政府有效職能管理、鼓勵公眾參與、創新民族旅游模式、培養民族旅游意識、培養民俗傳承人等。[25]吳東生(2016)通過針對游客的問卷調查,對參與2015年拉薩雪頓節的游客地方認同感的構成要素進行定量測量,發現西藏節慶旅游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包括信息咨詢服務欠缺;價格不穩定;外部環境性低;配套設施有待提高;節慶本體設計不夠完善;購物環境一般等,需要在今后的節慶旅游工作中注意解決。[26]曹盼盼、祝越(2017)通過研究四川康定“四月八”跑馬山轉山會,就其現存的問題:對外知名度不高,活動趨于利益導向、娛樂性、形式化,以及活動期間景區存在安全隱患和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并建議從清理記錄、組織學習、加大宣傳力度,高度重視轉山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落實具體保護措施,統籌轉山會非遺保護、傳承與地方經濟和諧發展,加強安全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治安管理力度,文明出行、愛護環境六個方面加強轉山會的保護和開發。[27]
3結論與展望
川藏地區擁有眾多極具特色的民族節慶資源,相比內地更具有原生態的民族特色,是非常有價值的旅游資源,但目前針對川藏地區節慶旅游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起到促進川藏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力提升的作用,很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我國對川藏節慶旅游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主要是:一是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數研究都是論述性的,沒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證分析等研究方法,需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方法,同時探索出適合中國節慶旅游研究的新方法。二是過于側重對于川藏地區傳統節慶活動的內涵研究,對節慶資源的開發研究不夠。前述240篇論文中,超過70%的文章是在研究節慶的文化內涵,但絕大多數并未對節慶資源如何開發繼續進行研究。三是對川藏地區節慶資源的旅游開發研究不夠系統,需要更多的從節慶旅游的各個角度以及不同環節對節慶旅游進行研究,例如川藏地區傳統節慶文化資源的整理、節慶旅游參與者行為研究、節慶旅游者的感知、節慶旅游的配套條件、節慶旅游的營銷與推廣、節慶旅游的策劃與運營、川藏地區節慶旅游的主要客源地等方面。四是對節慶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研究中,基本上以研究積極影響為主,節慶旅游活動的對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負面影響研究不足。實際上,節慶旅游對當地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不僅對節慶活動本身有負面影響,嚴重的還會給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造成破壞性影響。
參考文獻:
[1]寧世群.藏族傳統節日[J].青海社會科學,1990(2):96-101.
[2]林繼富.藏族宗教節日文化試論[J].民俗研究,1991(4):50-55.
[3]旺宗.拉薩地區節日的發展演變及其民俗文化內涵分析[D].拉薩:西藏大學文學院,2008.
[4]王德和.爾蘇藏族“渣卓”節日文化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5):97-100.
[5]李玉琴.四川藏區兩個特殊年節的比較研究———對新龍“十三”節和丹巴“香古”年的調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10-14.
[6]黃林.藏地休閑節俗的特點與淵源[J].尋根,2013(4):73-78.
[7]扎西尼瑪.藏歷新年的演變及傳統習俗[J].文學界,2013(1):305-306.
[8]杜莉梅,馬漢欽.藏族的賽馬節與賽馬文化[J].西藏民俗,2001(3):25-27.
[9]丁玲輝.藏族傳統節日與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探討[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8-52.
[10]冶青措.藏族節日是傳承藏族藝術的載體[J].西藏藝術研究,2009(2):83-85.
[11]曹婭麗,邸莎若拉.藏戲表演與節日傳統———基于2013年拉薩雪頓節藏戲匯演的考察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13(5):59-65.
[12]旺宗.藏族望果節的民俗變遷研究———以堆龍德慶縣古榮鄉加如村望果節為例[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21-127.
[13]崗措.藏族傳統節日的地域性特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32-137.
[14]王新平.藏族煨桑儀式的宗教文化內涵[J].中國宗教,2015(6):70-71.
[15]袁聯波.節日制度與康巴藏族民間表演藝術[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6):79-82.
[16]劉坤梅.基于游客感知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型節慶旅游公共服務評價研究———2013年西藏拉薩雪頓節的調查[J].西藏研究,2014(3):112-120.
[17]楊于卓.傳統節日對藏戲傳承的影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55-59.
[18]蘇小琴.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研究[J].商,2016(23):298.
[19]林曉華,邱艷萍.媒介化社會與藏族傳統節日文化變遷———以2015年拉薩藏歷新年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8):153-157.
[20]曾偉,林偉偉,肖波.康巴藏區節慶體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性分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75-78.
[21]林麗花,張敏,呂永磊.關于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J].四川林勘設計,2008(1):44-47.
[22]旺宗.藏族節慶文化產業化的意義及其途徑研究———以西藏節慶文化為例[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45-50.
[23]武樹含.拉薩市節慶旅游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10):134.
[24]蔡小葉,唐兵飛.分析西藏山南地區藏族民俗文化體驗式生態旅游[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9):109-110.
[25]孔佳.從爾蘇藏族“還山雞節”看小族群傳統節日保護[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2015.
[26]吳東生.基于游客地方認同感的西藏節事旅游研究———以2015年拉薩雪頓節為例[J].商,2016(6):277.
[27]曹盼盼,祝越.康定“四月八”跑馬山轉山會調查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7(1):
作者:張哲樂 單位:四川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