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資源中的利與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不斷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對公共管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經濟的發展,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引入是必然趨勢,本文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的新公共管理的視角為基本內容,充分討論新公共管理的相關概念、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在新公共管理視野下面臨的問題,提出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的推進建議,以期為相關管理提供參考數據。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利與弊
新公共管理運動是西方國家的行政改革運動的典型代表。新公共管理理論,是不同于傳統公共行政的理論,它是基于一個經濟理論為基礎的新理論,主張依靠自由化和市場競爭機制,改變公共管理范式。這一新的管理范式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的理論基礎、研究課題、研究范圍、方法和實踐模式,成為政府管理的主流,特別是在當代西方公共行政領域。新公共管理理論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管理方法,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目標管理,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方法,全系統響應的管理方法。這些管理方法的使用,在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新公共管理方法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和創新之處
新公共管理理論和傳統行政理論方法論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其理論基礎是政治科學、傳統的行政管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而傳統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的核心是官僚制理論和科學管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建立在經濟理論和企業管理基礎上的公共選擇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在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更注重管理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最生動的解釋。以“理性經濟人”的人性假設為邏輯起點,是進行專業管理、績效評價、戰略管理、客戶導向的新公共管理,也是績效工資制度的具體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尋求公共管理績效的最優化。盡管有不同的理論基礎,但從方法論的角度,研究水平并沒有較大提升,對公共管理理性層面的關注成為研究的焦點。從公共管理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在發展到了關鍵階段,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公共行政就開始了實踐。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發生的這段時間,新公共管理理論開始了其市場自由化的實踐,面向企業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方法論方面,經濟理論與應用從傳統公共行政管理向一系列精準化管理發展,這些新的管理方法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范圍、主題和學科結構。這種方法的優勢體現在各國行政改革的實踐中,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成為西方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新公共管理方法論實現了創新性發展,也為公共管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新公共管理視角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的弊端
(一)新公共管理有過于保守的傾向。在系統發展的新公共管理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體制的發展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保守的問題,一些行政部門還是把對民營企業管理的方式應用復制到公共管理領域,這和傳統的概念沒有什么不同。這樣的公共管理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落實到基層,往往導致原有的管理理念不能更新,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進程。
(二)經濟理論和方法的濫用。經濟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就一樣。經濟學理論在一些地方的開展屬于濫用公共管理的過程,并不是創新的結果。這種管理模式的應用對民營企業有一個顯著的影響,但它不使用特殊的公共管理系統優勢就無法體現,缺點就是還處于準備實施推廣的階段。根據銷售和采購的形式進行公共管理服務,管理需要考慮的是人民滿意的情況,僅有經濟理論作為系統開發的依據,顯然是不夠科學。經濟系統本身是社會學的衍生物也受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以公共管理和社會發展穩定為目的的應用經濟學知識,只有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引入,才能提高運用階段的公平性,濫用理論只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三)忽略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管理經驗的差異。公共管理體制是由政府部門開發的,是面向社會群體進行的。個人和政府單位不同,新公共管理系統并不區分兩者之間的差異,完全把私人部門管理經驗生搬硬套,雖然能夠獲得短期的結果,但它并不能解決長期發展目標中遇到的問題。在新公共管理系統中優點和缺點并存,任何制度的誕生都不是完美的,新公共管理系統已經能夠得到一定的應用實施,能夠滿足大部分的應用要求,可以解決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之間管理的局限性。
三、新公共管理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的作用發揮
(一)協調創新發展戰略。新公共管理系統應成為就業的前提條件,這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整合管理經濟和公共服務的方式。人力資源能夠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政府應堅持在社會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相關部門發揮作用進行新公共管理的途徑,調查了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作為加強對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的一個參考依據。
(二)充分了解市場機制,引入競爭機制。以社會學、經濟學的理論為基礎的公共管理,雖然也有一些缺點,但基本是正確的,以社會發展機制中占有的比例可以解決現有的問題。開展公共服務需要以社會安全為出發點,擴大調查范圍到全社會,結合城鄉不同地區的需求,建設科學的服務體系。在公共建設過程中市場機制的引入可以提高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下,服務質量自然會明顯提高。
(三)樹立宗旨意識。公務員增強管理服務意識,重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進行新公共管理,在服務過程中要明確主體,樹立人民利益至上的觀念。政府作為公共行政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應注重社區的反饋,發現不合理的現象要及時調整,提高公務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雖然屬于管理性質的工作,也擺在首位應當是服務性質。傳統的管理體制,會有執政當局和社會群體之間的一些沖突,不僅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失,還可能威脅國家法律的威嚴。在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后,這樣的問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發展服務中政府監管所扮演的雙重角色,可以解決新公共管理體制的弊端。
參考文獻:
[1]張輝.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政府執行力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20-21.
[2]芮俊良,徐永平.新公共管理理念對中國公共管理社會化發展的啟示[J].研究理論,2010,(4):35-36.
[3][美]詹姆士.實用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
作者:李婧瑄 單位:河北省委黨校唐山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