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越南市場經濟邏輯生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邏輯基點:內外交困的經濟社會形勢
內外交困的經濟社會形勢之所以構成越南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的邏輯基點,是因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之手”。那么,一種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究竟是如何生成的?眾所周知,生產關系歸根結底由生產力所決定,但是,這種“決定”并不是機械的決定。因為,生產力并不是生產關系的唯一決定因素。從理論上說,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資源生產社會利益的力量,生產關系是人們在分割這一社會利益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生產力只能生產出作為分配對象的社會利益,而不會自動生產出人們的利益關系。只有當人們把爭取自身利益的主體目的滲透到生產力中,占有和分配生產力要素及其產生的利益結果,才能形成生產關系。可見,在生產關系的生成中,除生產力外,社會的主體力量也在其中起決定作用———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和社會的主體力量結構共同生成的。①正因為生產關系并不單純由生產力所決定,所以常常與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相沖突。在人類歷史的每一時代,從矛盾的發展趨勢和最終結果看,生產力不會始終受制于生產關系的束縛,生產關系最終是一定要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此即歷史唯物主義所闡明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的內涵。當一個社會面臨危機難以為繼時,為避免社會經濟崩潰,要求生產關系發生變革的社會主體力量必然會取得優勢地位,從而推動生產關系變革,實現歷史進步。越南當時所面臨的正是這樣一種經濟社會危機。為了“快、猛、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越南在社會主義改造及建設中照搬蘇聯模式,無視生產力發展水平,片面追求生產關系變革,實行所謂“官僚集中包給制”,結果不僅未能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反而嚴重破壞了原有的生產力,整個社會、經濟陷于崩潰的邊緣。表現在農業上,整個農業生產嚴重衰退,以至于作為農業大國的越南,竟然需要大量進口糧食以彌補缺口,問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工業生產也是如此。越南在南方對私營工商業名義上實行改造,實際上是取消,在全面沒收工商業者的生產生活資料后,將其強行驅往條件惡劣的所謂“新經濟區”。激進的政策嚴重挫傷了工商業者的積極性,直接導致越南第二個五年計劃(1976—1980)“悲慘地失敗”,不僅沒有達到計劃指標,部分項目甚至呈現下降趨勢。“官僚集中包給制”的生產關系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并以經濟社會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日益嚴峻的經濟社會形勢,迫使1979年越共四屆六中全會調整生產關系,采取一系列“新經濟政策”。調整后的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爭取自身利益的主體目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相應釋放,但是,臨時性、權宜式的政策措施顯然不足以使社會經濟走出困境,幾經反復之后,至1985、1986年時,通貨膨脹和市場紊亂日趨嚴重,經濟社會形勢更加嚴峻。1986年12月越共六大不得不直面現實,提出越南黨和國家正面臨“四大危機”:即經濟落后危機,國際競爭危機,黨內腐敗危機以及和平演變危機。為了克服經濟社會危機,促進生產力發展,越南開始了一場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全面的制度革新。
二、邏輯進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理論更新
(一)制度革新:體制模式的歷史性轉換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任何社會要獲得發展,必須在保證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基礎上,通過某種力量將一部分剩余勞動投入社會再生產,以實現擴大再生產。迄今為止,人類只發明了兩種組織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即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在越南被稱為“官僚集中包給制”,其理論思路是:從根本上消除資本,嘗試不通過市場,而是通過政府意志來將剩余勞動投入到生產系統,進行擴大再生產,以避免資本擴張悖論。實踐證明,這種經濟模式適合于落后國家實行模仿型工業化。然而,計劃經濟本身有著致命缺陷:一是動力嚴重不足。由于政府壟斷了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權力,社會成員只能聽命于政府安排,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因而常常動力不足。二是不利于技術創新,尤其不利于與當前技術體系相沖突的原創性、體系性的技術創新。這是因為,技術創新過程無法預先計劃,而且成熟的技術體系對于新生的創新產業具有“排異性反應”,計劃經濟則用政府權力加強了這種排異性反應。三是政府以公權力支配社會剩余勞動過程中,不僅面臨著政府官員的理性能力風險,而且面臨著政府官員的自身道德風險,極易產生等級制社會結構。而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按勞分配實際上不可操作,最后必然蛻化為平均主義分配模式———簡單地按勞動時間分配。②這些缺陷表明,計劃經濟具有深刻的歷史局限性,在其潛力耗盡后,必然會出現生產效率下降,進而引發經濟社會危機。越共六大全面檢討了越南的社會經濟問題,明確了革新是越南的唯一出路。然而,制度革新從來都是一項無比艱巨的社會工程。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制度革新的社會實踐要求理論上首先取得突破。橫亙在越南制度革新面前有兩大理論障礙:一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二是如何看待“市場經濟”的問題,對此如果不能取得認識上的突破,制度革新必然舉步維艱。
(二)社會主義闡釋:從“本質主義”到“生成主義”社會主義是帶著克服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歷史使命出場的,但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卻經歷了從“本質主義”到“生成主義”兩種不同的闡釋路徑。闡釋路徑的創新,實質上是社會主義觀念的更新。依照“本質主義”闡釋路徑,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一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二是計劃經濟,三是按勞分配。進而,社會主義建設被視為一個實施某種理性設計方案的建構過程。這種闡釋表面上非常“馬列”,實際上帶有空想色彩。經典作家曾明確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③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當然也是如此。而依照“生成主義”闡釋路徑,社會主義并不是某種具有固定性質的實體,而是一個“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歷史過程。其中的關鍵,一是發展生產力,二是實現共同富裕。根據這一闡釋,社會主義建設實質上是一個探索適應本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生成過程。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越南是在制度革新過程中逐步明確的。早先,胡志明繼承了馬克思把社會主義看成是一種比資本主義更加發達和美好的社會的觀點,并據此對社會主義提出了很多簡明的解釋。比如他認為,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社會,物質越來越豐富,精神越來越好”;“社會主義就是如何使民富、國強”等。④在這些思想中,已經隱含了將社會主義理解為一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的理論因子。將社會主義建設理解為一個探索適應越南社會發展需要的生成過程始于越共七大(1991年)。此前的越共綱領均把社會主義作為理想目標,而越共七大通過的《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國家建設綱領》則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既是直接目標,又是全黨全民為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實踐活動。相應地,在關乎全局的所有制問題上,從把所有制看成主要是目標,轉變為看成既是目標又是手段,并創造性地提出,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存在和發展符合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從而為長期未能解決的所有制革新問題清除了理論障礙。
(三)市場經濟:通過資本“祛魅”實現理論更新資本“祛魅”,意指將人們原先對資本的曲解、誤解等等先入為主的偏見去除,還原資本的本來面目。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資本“祛魅”意味著結束了對資本力量長期以來的恐懼與敵對的態度,因此意義重大。資本究竟是什么?經過“祛魅”之后可以看出,資本不過是“投入到生產中追求增值的作為社會關系力量的剩余價值”。⑤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力量,“資本”不等于“資本主義”,正如“社會”不等于“社會主義”一樣。從“剩余價值”,到“資本”與“市場經濟”,再到“資本主義”,是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第一層次:剩余價值。馬克思以其深刻的洞見,將社會勞動分解為兩個部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剩余價值即由剩余勞動所創造。一個社會,只要存在剩余勞動,就必然存在剩余價值。在歷史上,從原始社會后期開始,一直到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都必然存在剩余價值。第二層次: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當剩余價值獲得了某種“社會關系力量”,從而以之來配置社會資源進行擴大再生產時,它就轉化為“資本”;而這種“社會關系力量”,就是“資本力量”。一個社會,如果使用資本力量來組織擴大再生產,它實行的就是“市場經濟”。所以,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不一定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如果資本掌握在人民手中,由代表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社會主義力量所引導和控制,資本力量最后為人民服務,這樣的社會依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三層次:從資本到“資本主義”。一個社會,如果資本力量成為實現資本家集團利益的工具,實行的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進一步,如果資本家集團將資本力量擴張到經濟系統以外,用于支配國家權力和意識形態,從而使整個社會上層建筑都成為資本增值的工具,這樣的社會形態就是資本主義。⑥資本“祛魅”在越南經歷了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越南建國后,長期奉行計劃經濟模式,排斥資本和商品經濟。至20世紀70年代末,經濟社會危機使越南領導人不得不反思,并實行“新經濟政策”,在極為有限的程度上利用了資本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但在越共六大前,越南領導層雖然感受到了“官僚集中包給制”的危害,但對利用資本邏輯發展生產力的認識是初步的,沒有超出計劃管理機制的舊框框。制度革新的前提乃是思維的更新。越共六大指出,革新首先要從思維更新做起,自我揚棄錯誤認識。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更新對資本的認識。越共六大提出,要從根本上廢除“官僚集中包給制”,承認商品生產和市場機制的客觀存在,實行“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提出,標志著越共對資本的認識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隨著制度革新實踐的不斷發展,理論探討的不斷深入,越南社會對資本的認識水平也日益提高。1991年越共七大充分肯定了六大的革新路線,指出六大以來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初步形成了在國家管理下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沿著社會主義定向發展的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定向”的“商品經濟”這一提法的出現,具有引領革新思維的作用,促使制度革新的目標模式逐步明確。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建立按市場機制運行的多種成分并存的商品經濟,進一步強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我們黨和國家“一貫主張長期實行社會主義定向的、受國家管理的、按市場機制運行的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這正是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這標志著,越共已經將“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確立為越南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的經濟模式,市場被看作是一種發展經濟的手段。通過艱難的資本“祛魅”,終于實現了對市場經濟的理論更新。
三、邏輯結論: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越共認為,它是越南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戰略路線和總體經濟模式,是社會主義定向的、有國家管理的、按市場運行的、宏觀計劃調節的并通過國家法律監督的經濟。2006年越共十大將其具體化為四項基本內容:(1)明確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2)強化政府職能并提高管理水平;(3)發展各種基本市場業務,且引導其按照健康競爭的機制運行;(4)促進各經濟成分和經營組織模式的發展。可見,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既不是自由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完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是一種具有越南特色的經濟模式。根據越南理論家杜梅成的概括,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屬于政治經濟范疇,它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目的和本質,即在國家管理下按照客觀規律(尤指市場經濟規律)來確立嶄新的和進步的生產關系,按社會主義方向來發展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⑦筆者認為,越南實行的“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實質上是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一方面利用資本力量解放并不斷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提供物質技術基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將資本力量納入社會主義“以人為根”(即“以人為本”)的軌道,最終實現把越南建設成為一個“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國家的戰略目標。這一目標模式的提出,根本上取決于越共對國情的定位。經過多次挫折與危機之后,越共逐漸認識到,越南的經濟社會基礎薄弱,仍處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而“初級階段是整個大過渡中的小過渡”。為了完成建設社會主義、跨越資本主義這一艱巨而復雜的歷史使命,越南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此必須利用資本力量來配置資源。但是,資本具有自我擴張的本性,如果完全聽任資本力量自由發揮作用,就像“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那樣,必然會導致“資本擴張悖論”———經濟悖論、生態悖論和人的發展悖論。為了防止悖論發生,就必須在政府的管理下,由代表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社會主義力量予以導控,使資本力量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
結合使用“計劃”與“市場”兩種機制來建設工業化,這在越南歷史上稱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正是這一制度創新及其成功實踐,使越南步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從2002年開始,經濟增長率連續6年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東盟國家。⑧與此同時,民生也得到極大改善。到2008年,人均GDP歷史性突破1000美元,提前實現了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⑨四、有益啟示:一切從“歷史環境”出發從越南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的邏輯生成中,我們獲得一個有益啟示:社會主義建設不是一個實施某種理性設計方案的“建構”過程,而是一個探索適應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生成”過程,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種統一的建設模式;各國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于自身實際,獨立探索適合于本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境”。⑩認清這一點,對于思考諸如中國社會主義向何處去,21世紀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向何處去這些重大問題特別有意義。“歷史環境”這一哲學范疇,是馬克思在思考東方社會的歷史命運時提出來的。歷史環境是人類社會具體歷史條件的總稱。在功能上,它包括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是歷史主體生存和發展的內因。在歷史的每一階段,歷史主體都會“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瑏瑡除物質結果外,內部環境還包括精神結果。外部環境即馬克思所說的“國際關系”,它是歷史主體生存和發展的外因。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一國的歷史環境構成了該國人民實踐的客觀前提,對該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歷史環境不同,它的歷史命運也不同。正如恩格斯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所說:“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條件,甚至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
越南革新開放之初,內部環境在物質結果方面表現為嚴重的經濟社會危機,尚處于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外部環境表現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資本主義依靠科技革命繼續在全球擴張,但和平、合作和發展是時代大趨勢,反映了各國人民的迫切要求。越南選擇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并不是隨意而為的,而是在立足本國歷史環境與順應歷史潮流的前提下,歷經風雨,進行艱苦卓絕探索的結果。對于社會主義實踐者來說,必須在立足本國歷史環境與順應歷史潮流的前提下,探索一條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正是越南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的邏輯生成給予我們的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