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是他們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是民辦高校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促進新時期民辦高校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整體職業素質,推進和增加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利國利民,意義重大。
關鍵詞:
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養成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走強,各用人單位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漸長,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良莠不齊,甚至成為制約其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因此,了解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的現狀,探討其職業素質培養模式的構建渠道,創新其職業素質養成的有效途徑,成為有效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增加和促進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之現狀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體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身體狀況等)。三十多年來,全國超過四百余所民辦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1.職業意識淡薄
職業意識是作為職業人所具有的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具體表現是具有基本的職業道德,如工作積極認真,有責任感等。職業意識既影響大學生個體的就業和擇業方向,又影響整個社會的就業狀況,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等方面。調查表明,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了解不足,對目標公司的選才要求和用人標準認識不清,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的職業發展等問題。有的大學生入職之后無法快速適應新的用人機制和環境,頻繁出現“跳槽”“裸辭”等現象。
2.就業能力不足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獲得工作的能力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有些大學生不注重提升交際能力,不善于推銷自己;有些大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欠佳,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適合的單位或崗位。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大學生雖經過專業訓練,但動手能力不足,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欠缺;還有些大學生只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忽視實習實踐,不注意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對崗位的熱愛,以致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經常瀕臨被讓出崗位的危機。
3.心理素質欠佳
部分大學生表現出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在現實面前形成強烈反差,導致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最終產生心理失衡。在激烈競爭的就業環境中,部分優秀的畢業生暫時無法找到專業對口工作,而某些平時表現差或能力一般的大學生由于其他人為因素反而獲得了熱門崗位,必然挫傷其他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承受能力差的大學生可能產生恐懼心理、厭世心態等。還有的大學生由于其就業不穩定,對待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質,將初次就業當成跳板,先求穩定,再另謀高就,這勢必造成有用人才的流失。
二、深化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建構模式
近年來,由于高校持續擴招和辦學體制等客觀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難題。與普通公辦高校一樣,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個人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政府、用人單位共同努力,深化“學生—高校—社會”立體式職業素質培養模式非常必要。
1.學生自我培養模式
民辦高校大學生身處激烈就業形勢,想要脫穎而出,就勢必首先從自身做起,如做好職業定位,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這也是整個模式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人與職業的合理匹配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做好正確職業定位的客觀基礎。只有進行科學的職業定位,才能確定最適合自己的職位或方向,進而順利找到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才能。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積極參與實習實踐,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逐步鍛煉和培養職業意識。
2.學校責任培養模式
民辦高校是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平臺。民辦高校有責任有義務運用職業發展理論,構建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體系,幫助他們完成由“大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使他們成為職業素質高、受用人單位歡迎的人才。首先,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要實現全程化,應以職業生涯與發展理論為基礎,按照具體情況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其次,學校要堅持開展大學生職業素質課程教育,通過有效訓練和實踐使其掌握基本的就業理論和技巧。還可合理運用校園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職業素質教育,使學生在校得到鍛煉。最后,學校還應培養有專業就業指導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指導工作。
3.社會共同培養模式
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個社會問題,除了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政府和用人單位也應提供相關保障。政府可繼續通過設立專門機構、制定專項計劃和政策來支持大學生就業前的實習,扶持職業素質教育的咨詢輔導機構,以滿足目前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用人單位可逐步完善實習制度,深化校企合作,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人力資源共享,達到“雙贏”。
三、創新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途徑
職業素質的培養包括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教育與培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彼此反饋,最終增強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其將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活動
古人云,志不強者智不達。民辦高校要創造條件,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課程,科學系統地為大學生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自覺認同并積極實施職業生涯規劃,確定職業發展方向,明確人生奮斗目標,形成向既定目標努力的強大合力,最終促進良好職業素質的養成。
2.組織技能訓練和資質考試
民辦高校各學科專業技能訓練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方面效果明顯,作用不容忽視。近年來大學生熱衷的有關職業資格證書等資質已經成為相關職業準入的基本標準,它是作為社會普通勞動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的量化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大學生參加相關內容全面、訓練科學且具有權威性的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必將提升他們的職業素質。另外,民辦高校聘請用人單位優秀人才或優秀校友為大學生傳經送寶,給他們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樣有利于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
3.重視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
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提升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注重發揮社會實習實踐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在生產勞作過程中培養和提升職業素質,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好堅實基礎。要大力抓好第二課堂,充分利用課堂之外的寶貴資源和有效載體,如組織開展向歷屆優秀就業創業校友典型學習交流活動,舉辦職業素質學習評比、演講比賽、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識競賽、報告講座等,讓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無處不在,落到實處。
4.扶持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民辦高校要積極完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要抓緊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與措施,對具備創業實力的大學生團隊給予重點幫助、扶持。加強大學生見習訓練工作,確保見習訓練體制機制正常運行。加強大學生創業培訓,加大定點培訓機構網絡體系建設。建立創業導師制,舉辦創業大賽,完善“進展會、進社區、進縣市、進校園”一體化的大學生創業指導工作機制,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理念,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以創業帶動更多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產生更多“創客”。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總要求,對于促進和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素質、深化改革、促進就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具備良好職業素質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實現個人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要前提。只有把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強化意識,形成合力,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才有望真正養成。
參考文獻:
[1]張偉平.以素質拓展為主線加強大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D].2011.
[2]徐冬蓉,嚴曉蘭.論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8(5):148-151.
[3]劉洋,付小美.從就業市場需求看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J].廣西教育,2010,(3):118-119,121.
[4]杜德省.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實考量與培養策略[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6(2):52-54.
[5]陳建華.大學生職業素質發展途徑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0,(8):35-38.
作者:張汛 李興美 單位:漢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