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法學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及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與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關于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法學教育帶來了發展機遇。但目前封閉的法學教育體系、輕視法律實務技能、忽視法律職業倫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則無法達到社會預期。文章分析認為在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以下簡稱“法考”)的背景下,高校應以此為契機,對法學教育進行改革,重視法律實務技能,注重學生法律職業倫理培養。
[關鍵詞]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法學教育;法律實務;法律職業倫理
一、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下法學教育的機遇
(一)《意見》擴大了法律職業范圍
從《意見》中可以看出,法律職業范圍明顯擴大,“擔任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法律顧問、仲裁員(法律類)及政府部門中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的人員,應當取得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與之前相比,多了“法律顧問、仲裁員(法律類)及政府部門中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的人員”這幾類職業選擇。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亟需大量法律人才,法律職業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定為有法學教育背景的職業群體,而隨著法學畢業生就業面的擴大,法學專業吸引力將擴大,這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大量法學人才,也必將給法學教育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二)《意見》給當前法學教育定位為職業教育
當前我國法學教育應定位為職業教育。《意見》中也透露出這樣一種信息:當前我國法學教育發展的軌道是國家和社會對法律職業人才的需要。《意見》全文都在表述“職”“職業”,司考更名為法考也更加突出“法律職業”。曾經有學者提出,“大學本科法學教育的職能只能是職業教育,指望僅憑借法學院的教育而成為法學大師,是一個從來沒有實現過的夢想。”①真正的法學大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正如有的學者認為,“法學教育的職業化趨勢的基本形成,是法學理論界和法律實務界共同的期待。”②“經濟與法治從來就是國家穩定、人民幸福的兩個基本條件。”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都在積極追求財富,各種經濟糾紛都表現出法律關系的復雜化,這需要法律來解決,其使得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故法學教育的職業化定位是當前法學教育發展的基本定位。但目前高校對法學教育的定位還不夠清晰,結合法考的相關原則和內容,各大高校法學院應當以此為契機,對法學教育模式做出相應調整,從偏重理論教學過渡到“三位一體”模式,凸顯法學教育的職業化特征。④
二、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下法學教育的挑戰
法學傳統封閉的理論教學模式處于一種落后地位,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改革;輕視法律實務技能與社會需求難以接軌,產出不能達到社會預期;忽略法律職業倫理是一顆“定時炸彈”,其勢必成為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絆腳石。
(一)傳統理論教學模式無法勝任新制度的要求
當前法學教育的基本定位是職業教育,故在教學中須凸顯其職業化特征。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是必要的,但其模式已無法完全滿足社會要求。《意見》中明確規定:“法律職業人員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職業倫理和從業資格要求……”顯然,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這種需求,必須以《意見》為依托,承繼現有法學教育模式的優秀成果,改革現有法學教育模式的不足之處。第一,單純的課堂理論教學所占時間過多,其他實踐性教學時間過少。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是法學教育的不足之處。《意見》中規定的業務能力并不能從單純的理論教學中得到鍛煉。第二,法學本科教學與法考銜接度不高。法學本科教學與法考的銜接度不高,形成了一種“他考他的,我教我的”的割裂局面,兩者并沒有形成法學教育體系里各部分之間應有的配合。⑤第三,課程設置有不合理之處。《意見》明確考試內容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在當前法學本科的必修課程中并沒有設置此課程,此乃課程設置的缺失。
(二)傳統法學教育輕視法律實務技能的培養
《意見》中表現的是對法科生職業能力的注重與培養,表達的是國家和社會對高素質法律人才的需求。但法學教育長期以來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輕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的做法無法滿足這一要求。隨著國家法治推進,高校法學教育的職業化特點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前,法學教育表現出重理論輕實務的教學傾向,只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灌輸,對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投入太少。當前部分高校存在教師隊伍良莠不齊。教師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自身也缺乏實踐經驗,可以說很大一部分老師并沒有從事過相關法律實務方面的工作,從“從書本到書本”到“從書本到實務”的轉換需要教師隊伍自身實務素質的不斷提升。“在教師缺乏實務感受的情況下,不僅講課的內容會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且其自身的思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⑥
(三)對學生法律職業倫理培養與新時代法學教育價值取向不夠重視
有著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嫻熟的法律實務技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人才。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思維的德性條件,加強法律人才的職業倫理教育具有從源頭上杜絕權力腐敗的重要作用。⑦當前法學教育忽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培養,具體來說,在法學本科必修課程中很多高校并沒有設置此課程,或只列為專業選修課,有些高校甚至不開設此課程。另外,一些老師授課過于松懈,沒有對待專業必修課那種認真、嚴謹的心態。學生真正完全接觸到法律職業倫理是在復習司法考試期間,因為司法考試需要對法律職業倫理進行考察,學生才在短期內進行突擊,臨時的應試突擊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職業倫理的確切內涵。
三、統一法律資格考試制度下法學教育改革的方向
上文已分析了在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下法學教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那么,就要在此基礎上明確改革方向,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法律人才。“法學教育不僅是國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法律職業的重要組成部分。”⑧“三位一體”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是當今法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以培養出扎實掌握理論知識、擁有嫻熟實務技能、遵守職業倫理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為目標。
(一)教學內容應當與國家統一法律資格考試內容相銜接
各高校應當合理調整課程設置。應將法學本科教育定位為職業教育,這是學界和實務界的共識。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當向法考靠攏,其中包括課程形式和課程實質的靠攏。形式靠攏是以統一法律資格考試制度為依托,在課程的種類、課時設置上向新制度所涉及的考試內容靠攏。實質靠攏是指課程所授內容要與新制度保持高度一致,避免出現“所學無用”的現象。在形式上和實質上與法考保持高度銜接,是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注重學生法律實務技能的培養
法律實務技能是法律人才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學生需要培養一種在“上位規范與生活事實間來回穿梭觀察”的實務技能,⑨思考的過程就是尋求該問題最佳解決辦法的過程。在法科生培養方案中,應當加重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掌握法律實務技能。例如,增加法律診所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教學環節中感受互動式、實踐性和體驗性教學模式的魅力。法律實務部門可以考慮加入實踐教學環節中來,例如,司法局可以在高校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并使其逐漸規范化,要求學生都積極參與,將其設定為考核測評的一部分,保障老師和學生認真投入。模擬法庭的存在不應只停留在形式上,應當更好地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使模擬法庭規范化,讓學生在模擬過程中學有所獲。高校應聯合法律實務部門制定實習計劃、實習培養目標,吸收實務部門的一些合理的、可操作性強的建議,為法科生的專業實習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注重學生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
法學教育的直接目標是社會需要的法官、檢察官等法律實務人才,而這些人才是公民正當、合法權益的最后保障者。加強對法科生法律職業倫理的培養具有從源頭上杜絕權力腐敗的重要作用,法學教育不可不重視這一點。《意見》中明確提出法考要比司法考試更加注重對法律職業倫理的考查,這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各高校在該課程設置與考核上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
四、結語
《意見》對于當前法學教育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必須立足于我國當前階段法學教育的職業化趨勢,從法學授課內容、法律實務技能、法律職業倫理入手,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尹業廣;郭劍平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