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改革開放后社會財富心態的演變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社會財富心態經歷了包括“怕富”“愿富”“羨富”“仇富”“炫富”等心態在內的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社會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根據新時期社會出現的新特點和新問題,在采取多種方式調整社會財富心態時,必須把握三個發展取向。
所謂社會財富心態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對富人及其致富行為的認知心理和態度。中國社會財富心態的演變過程,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社會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研究上述心態的形成、發展及演變過程,對于我們全面認識和掌握社會發展規律,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貧富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財富心態的演變過程
社會財富心態的形成,與特定時期的社會狀況、政策取向以及文化觀念等要素密切相關。綜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過程,本文以每十年作為一個分界,將社會財富心態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從“怕富”到“愿富”改革開放伊始,社會處于“均衡貧窮”狀態,人們還沉浸在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之中,無法抹去對“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擔憂,普遍存在著“怕富”心理,似乎只有被社會邊緣化的人,才有致富的“勇氣”。針對這一狀況,“打破大鍋飯”、激發社會活力成了改革開放的重要目標,黨中央及時推出了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從農村聯產承包到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從允許個私經濟發展到經濟特區的設立。用鐵的事實打消了人們怕冒尖、怕露富、怕成為“革命對象”的顧慮。隨著思想的解放,喚醒了人們的功利意識,它既是人性的回歸,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覺醒了的人們紛紛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改革開放的新事業,力爭對社會多作貢獻,同時實現自己率先致富的愿望。社會潛在的動力得以迅速釋放,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980年到1988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使國民經濟踏上了發展的康莊大道。
(二)第二階段:從“愿富”到“羨富” 這一階段以經濟整體增長和貧富的逐漸分化為特征。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被打破,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創業和致富熱情,一時間“停薪留職、下海經商”成了許多能人志士的最優選擇,他們敢于丟棄“鐵飯碗”、富于冒險精神的嘗試順應了時展的要求,社會給予了他們豐厚的回報。盡管其中不乏鉆“雙軌制”政策空子的投機者,但總體上憑自身聰明才智、勞動業績和社會貢獻而率先致富的人們,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成為社會羨慕和追逐的榜樣。商海的大浪淘沙,不僅造就了一批適應市場需要、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商業精英,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強化了整個社會的競爭意識。人們開始懂得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尋找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參與社會競爭;如何彌補自身不足,適應社會需要。學知識、學技能、甚至學外語蔚然成風,成人教育方興未艾,從而推動全社會人的素質的普遍提高,為改革開放的深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第三階段:從“羨富”到“仇富”這一階段以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貧富矛盾的顯現為特征。經濟全球化與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使中國企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搞活企業成了改革的重中之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特別是一系列國有企業改革措施的出臺,盤活了國有資產存量,甩掉了包袱,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企業經濟效益普遍提高,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涌現出來,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期以來,GDP年均增長10%以上,2007年突破21萬億元,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2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1000美元,到2006年又超過2000美元,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與此同時,企業的轉型改制、“減員增效”等措施,加之其他配套措施滯后,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是下崗失業人數增加,貧困人口增多,加大了業已存在的社會貧富差距。據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基尼系數已突破0.4的國際警戒線,達到0.496;占人口總數20%的最貧困人口,收入所占份額為4.7%,而占人口總數20%的最富裕人口,收入所占份額為50%。貧富的過分懸殊,引發了社會對富人的致富過程和致富后的行為的深層思考,少數富人或以非法手段致富、或致富后生活奢淫、或倚仗財勢蔑視法律和他人人格的行為,往往被人為放大,顯示出社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仇富”心態。社會財富心態的這一變化,是我國步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矛盾凸現期的正常反映,它表明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普遍關注,也顯現出人們對共建和諧社會的祈盼和熱情。事實上,與其說“仇富”心態是貧富矛盾的激化,不如說是社會對“為富不仁”行為的譴責,真正憑自身才能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而致富的人、真正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富人,人們始終是尊敬和愛戴的。
(四)第四階段:從“仇富”到“炫富”這一階段以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為特征,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轉化。2010年至今我國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速換擋、動能轉換、結構優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效益增加,實體經濟狀況改善,面臨著把我國從實體經濟大國做成強國的艱巨任務。全面深化改革有力促進社會更加公平正義,給人民群眾帶來利好和福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貧困發生率顯著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但最近十年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均超過0.4,城鄉、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尚未解決。雖然整個社會已經富裕了起來,但是貧富不均依然存在,客觀上為“炫富”提供了土壤,因為“炫富”心理只有在明顯的落差下,才能得到滿足。因此,社會貧富差距越大,“炫富”現象會越多。從主觀上,“炫富”是價值觀的扭曲和心理的不成熟。物質的發達使很多人過于追求名利,而疏于情感、人際等精神財富。導致“窮得只剩下錢”,精神世界越來越空虛,不得不把僅剩的“財富”展示出來,從而獲得安全感、增強信心、贏得尊重。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曾注意到一種“炫耀性消費”現象,即購買商品的目的在于通過夸富式炫耀博得社會艷羨而提升其社會地位、聲望和榮譽,獲得社會性的自尊和滿足。其主旨是通過炫富完成其社會性競爭與比較,其結果是引發奢侈之風,造成財富的浪費?!办鸥弧毙膽B表明,有時候富有比貧窮更能考驗人。新時期,財富的迅速增長、生活的極大改善,已經為我們提出了新的人生課題:口袋鼓了之后,更須富腦袋;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亟須裝上心靈的風向標。心不為物所役,行不為名所累,我們才能品味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斷涵養新時代的新風尚。
二、社會財富心態的發展取向
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財富心態的演變,是變化著的客觀實在在人們意識上的集中反映,不同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把握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通過政策引導和社會倫理的重建,及時調整社會財富心態,以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成為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在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社會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給社會財富心態的調整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客觀條件。在通過宣傳教育、政策引導等方式影響社會財富心態的過程中,必須把握以下發展取向:第一,淡化財富意識的取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無可厚非,然而過分追求物質財富往往會落入拜金主義的陷阱。特別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對貧困人口減少直至消除的當今社會,個人財富的追求已不能作為社會唯一的價值目標,必須淡化財富意識,實現由注重財富的追求向多元價值的追求轉變;由注重個人利益的追求向社會整體利益的追求轉變。第二,模糊貧富界限的取向。填平貧富鴻溝,減少貧富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一方面,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創造平等的競爭機會,鼓勵個人創業,打開由貧窮通向富裕的道路。從而模糊貧富之間的界限,在社會上形成“不以富為貴,不以貧為賤”的風氣。第三,協調貧富關系的取向。新型的貧富關系應以社會整體利益為結合點,在平等人格的基礎上實現和睦相處。富人應該具備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心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對貧困階層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窮人應該尊重富人的勞動成果和消費習慣,樹立奮發圖強的信心,提高自立自強的能力。從而形成和諧共贏的貧富關系。
結語
調整社會財富心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要我們看準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當社會不再因貧困而煩惱,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得到解決,當共同富裕成為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展現給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
作者:喻湘 單位:中共武漢市江岸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