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社會法治觀念的形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眾往往有其樸素的正義感,如認為殺人就該償命,而這種樸素的正義感卻經常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沖突。對于一些社會影響力大的案子,當法院判決與民眾通過正義感對其作出的評價不相吻合時,便會激起其極大的憤慨,再經由媒體力量的渲染和擴大,社會輿論便會形成及其駭人的力量,這時,法院往往會順應民意,作出改判的決定,殊不知,這正是對法律權威、法治觀念的踐踏,并使法律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在立法時,應當注重對本土法律資源的發掘,將民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法中的合理因素上升為法律,使民眾對法律產生信任,從而自覺遵守。我們在司法和執法過程中,應該做到在法理與情理的統一,使審判具有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法治的基本原則在于權利保護,把保護民眾權利作為政府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保護權利要求對權力進行限制,權力不受限制,是對公民權利最大的威脅。在我國,公權力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權力之強大,往往可以左右司法結果。因此,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成為依法治國的重中之重。首先,應明確權力界限。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币虼?,我們應當通過立法來確定權力行使的主體、內容和程序,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另外,“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因此必須分割權力,實行權力的分割制衡原則。權力具有自我膨脹的天性,如果不對權力加以分割,那么這種政治制度就必然會成為專斷獨行。其次,對權力行使進行監督。事前監督在于明確權力行使的合法性,事后監督在于糾正權力失衡。我們應通過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以及社會監督來保障權力行使的合法有效。最后,對權力濫用進行制裁。人總有趨利避害之心,當行為沒有后果,人們往往變的肆無忌憚。只有對濫用權力進行嚴格懲處,才能使掌權者有所畏懼,從而將權力運行限制在嚴格的范圍之內。
法治建設還要求平衡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律與道德作為兩種獨立的社會規范對于社會關系的調整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法律與道德最大的區別在于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而道德的實現需要個人內心的信仰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我們強調依法治國,但也絕不能忽視道德的作用。法律以其剛性,為人們的行為規定了最低的要求,以其國家強制性,成為社會秩序形成的基礎。但法律也有其缺陷,它把人變為機械規則的附屬,用冷冰冰的權利義務關系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與和諧,它忽略社會的豐富多彩和個體的不同,把所有的一切都整齊劃一。而道德就像社會生活的潤滑劑,以其彈性和個體性為冷冰冰的社會注入了一絲含情脈脈的色彩。道德作為一種人們的價值觀念,作為一種積淀在民眾心理和情感中的核心要素,能夠通過自身對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的影響來促使其和法律運動的方向相一致。因此社會道德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對于解決目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道德不具有法律強制性,一些違背道德的行為往往只會受到譴責,而無法令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我們在立法時應該吸取道德的有益因素,使主流道德觀念法律化,從而醇化社會觀念,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國家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作為法律人,應該思考的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發揮自己的微薄力量,從而為推動國家法治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作者:曹宇飛單位: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