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中的話語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全球文化競爭中贏得更多的話語權,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中醫藥文化和語言自有其異于其他語言和文化的獨特范式,“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翻譯方法在文化傳播實踐中可聯合運用,但必須清晰地把握譯者的主體性,激發譯者的話語權意識,并深刻地思考應該“怎樣說”。以文化自信為立足點,“直譯”“異化”為主導,可更好地展現我國的特色性中醫藥文化底蘊。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文化自信;話語權;話語體系;中醫歌謠
近年來,國務院和中醫藥管理局相繼頒布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等重要文件,綱領性地提出:中醫藥文化要走向海外,要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源泉。中醫藥文化是極具中國特色和代表性的元素,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和心理基礎。向國際社會傳播中醫藥文化,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進中國文化內在價值的世界認同。樹立跨文化傳播的全局意識和戰略意識,構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在全球文化競爭中贏得更多的話語權,意義重大。為此,本文從中醫歌謠翻譯視角來論述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中的話語權問題。
1一首中醫歌謠及其四種英譯版本的評析
我國民間有較多流傳已久的中醫歌謠,其文字簡練,形式活潑,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健康理論和養生理念。將這些歌謠翻譯為不同語種,可以極大豐富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內容。
1.1四種英譯版本的比較中醫有“藥食同源”的重要概念,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和藥物的來源或性質是相同的,換言之,食物是藥物,同時也具有藥物的特性和功能,或治療疾病或保健防病,因此在生活中需要講究食物的搭配。特別要注意有些相克的食物,若同時食用,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
1.2最佳譯本的討論在實踐中有更多的方式對該中醫歌謠進行翻譯,所謂“譯無止境”。本文僅以上述四個版本的英文譯本為研究對象,對其翻譯策略、方法和效果進行分析和評述。究竟哪種譯文最為傳神和準確,最能達到歌謠對外譯介的目的?進一步分析如下:從信息傳遞的完整性考慮,譯文2顯然是最弱的,因為其完全將食物誤配的不良后果進行了選擇性的缺省,導致原版中的核心警示性信息傳遞失敗,而其它幾種譯文的信息傳遞則較為完整。而從信息傳遞的流暢性來考慮,相對于譯本1中副詞與動詞搭配的失調造成語感生硬,譯文2、3、4顯然更為通順。然而,從文化對外傳播的角度來考量,最好的譯文則又為何者?我們發現譯文2和4放棄了中文歌謠的句子對仗格式,節奏和韻味都打了折扣,原中文歌謠中躍然而出的俏皮和戲謔意味也因此不見蹤跡,源語言的特色被大為掩蓋;而譯文1和3則堅決保留了原歌謠的對仗格式,很好地營造出了一種不同于譯入語文化的獨特語言氛圍。另外,該二者采用不定式直譯原歌謠中的“死狀”,表達方式簡單直白,但也制造了不少黑色幽默,在讓人印象深刻的同時,警示信息也隨之變得“accessible”(可接受/可通過)。綜上,譯文1和3的取舍明顯包含了更多的話語權意識,在中國文化的保真程度上顯然要更勝一籌。而譯文3能更準確地使用英文中原有的“dieatragicdeath”來翻譯“死得兇”,對譯入文化中的讀者給予了更多的合理體諒。因而,筆者認為譯文3為最佳譯本。
2中醫歌謠翻譯中的話語權
觀察話語權是傳播學概念,指輿論主導力。話語權包括理論、思想、價值、理念、議題、政策、主張等。話語傳播涉及“說什么”“誰來說”“何時說”“怎么說”等環節。擁有話語權,就能通過議題設置(設計),占據輿論制高點,從而引導輿論,使之導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以達到宣傳塑造形象的目的[1]。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受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哲學、文學的深刻影響,擁有獨特的人文性和精神氣質;而中醫語言作為漢語言,在表現形式上也特別講究文字表述形式的工整和對仗。簡言之,中醫藥文化和語言自有其異于其他語言和文化的獨特范式,而這也必然影響其對外傳播策略的選擇。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如果僅僅滿足于各種文本在異質語境中的信息傳遞,則失之格局。相反,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在全球文化競爭中爭取更多話語權才是大道。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們不惜犧牲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特性,在外譯活動中盡可能采取“歸化”的方式來進行文字轉換,盡量照顧譯入語語境中讀者的理解、接受和欣賞習慣,將“他者”的需要理所當然地排在首位。而當下,東西方力量的對比彼消此長,文化的轉向使得“我者”的言說需要和權力被擺在更靠前的位置,而不是相反。從這首中醫歌謠的譯介個案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翻譯方法在實踐中固然須加以配合運用,有時候還不得妥協折中;但在當前文化對外傳播的新形勢下,更應堅持文化自信,清晰把握譯者的主體性,激發譯者的話語權意識,深刻思考應該“怎樣說”。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方法的取舍,不再僅僅是翻譯“策略”的考量,其已上升到文化傳播“戰略走向”層級。因此,就這首中醫歌謠的譯介和傳播而言,以文化自信為立足點,以“直譯”加“異化”為主導[2],以英文的不定式直接對譯中文版本的三種“死狀”,并盡可能保留其格式和韻律特點,更好地展現中醫藥語言和文化的特色,不但合理,更是必要。
3結語
在當今全球多元文化語境中,對他者文化的寬容和理解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減少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但于此同時,在文化的碰撞中保持自身身份的獨特性也同樣重要。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必須重新審視本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權勢比重[3],必須要有足夠的底氣“和而不同”。在關注傳播效果的同時,進一步爭取傳播中的話語權,擺脫西方的話語框架、分析范式和思維邏輯給世界理解中國造成的巨大障礙[4]。我們必須在“怎么說”上理清思路,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標準,持續探索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感謝陳嘉提供歌謠中文原本。感謝雷玉娥、鄧煉、王凱、楊易提供譯文。
參考文獻
[1]張銘清.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話語權[A].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要論選(第二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72-273.
[2]章彩云.語用學視角下外宣翻譯的“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思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2):1-6.
[3]謝粵湘.當代中國語境下英語本土化的文化理據[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4):67-69.
[4]劉小莉,陳雪雪.從“中國話語”走向“話語中國”———“中國話語與話語中國”學術論壇評述[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6,1(4):90-96.
作者:謝粵湘毛英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