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葛根廟景區旅游發展困境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幾年中國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并逐漸將重心放在旅游體驗上,而不僅僅是從居住地到目的地的過程。人們更加注重旅游的多樣性,如:紅色旅游、宗教旅游、全域旅游等的發展,代表著中國旅游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內蒙古葛根廟憑借自身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在近幾年發展迅速,但景區存在宣傳力度不足、內部代步工具較缺乏、安全管理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應該采取設置通勤車、客車站點和標示牌;創新旅游產品及促銷模式;加強員工服務意識,增設安全保護設施等措施來應對目前內蒙古葛根廟景區旅游發展的困境。
關鍵詞:宗教旅游;內蒙古;葛根廟景區
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宗教旅游,以宗教為載體的廟宇景區得到了更多游客的青睞。本文結合實地走訪,并在查閱大量資料是對內蒙古葛根廟景區發展現狀與游客旅游偏好有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完成的。從時間角度分析,客流量隨不同的節日與時節上下浮動很明顯;從游客偏好程度分析,不同年齡段的游客前往景區的娛樂要求也不同;從游覽方式看,游客們的選擇也不盡相同,比如,有的游客拜佛祈求祝福,有的游客登山眺遠搭蓋敖包。在實地調查中本人發現,對于旅游景區或景點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景區間的影響巨大。
一、葛根廟景區旅游發展現狀及優勢
1.葛根廟旅游景區基本情況葛根廟始建于1798年。位于烏蘭浩特市東南30公里洮兒河左岸的陶賴圖山南坡腳下,是東北地區最大喇嘛廟。寺廟整體風格仿西藏斯熱捷布桑廟式樣,共有梵通寺、廣壽寺、廣覺寺、宏濟寺和慧通寺五大殿堂,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鼎盛時曾有1200名喇嘛。1966年8月28日,200多名“紅衛兵”沖進廟宇,扒毀殿堂,焚毀經卷,運走鍍金銅佛像5073座,砸毀石佛像35座,泥佛像500座、石獅2座,并趕走喇嘛,廟宇洗劫一空后被夷為平地[1]。后經修復重新對公眾開放,在每年4月15日的廟會日,前來參觀的游客達4000余人。
2.葛根廟旅游景區發展優勢(1)地理位置優越。葛根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與吉林省交界處,北臨興安盟公署,南臨吉林省白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由于很多主干道路經過葛根廟景區,且葛根廟正門介于一個交匯和中轉的位置。因此,游客們可以從不同方向開車直達葛根廟景區的正門。并且其分支道路也四通八達,可謂條條大路通廟宇。(2)人文資源豐富。內蒙古葛根廟建筑群的規模龐大,其建筑規模在同類寺廟規模中位居前列。葛根廟建筑群前身為蓮花圖廟。全廟以五大殿堂為主,并配有葛根宮、法輪宮、葛根陵等八個殿堂,廟中有鍍金佛像5073尊,石佛像35尊,泥佛像500尊,甘珠爾、丹珠爾等經卷1868卷。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賜名為“梵通寺”[2]。嘉慶元年(1796年)原哲里木十余個王爺及十個旗捐款白銀幾十萬兩,使得葛根廟更加宏偉壯觀,此舉也給寺廟帶來了一定的知名度。(3)自然資源富饒。寺廟依山而建,寺廟七公里處有一葛根神泉,傳說乾隆皇帝御駕東北時飲此泉頓覺神清氣爽,勞累頓無,便下詔為“葛根神泉”,該泉長年養育著寺廟和周圍的人。傳說寺廟周圍的山是三世葛根走到山坡時,從樹叢中跑來一只兔子,當即命名此山為“陶賴圖山”。葛根廟三面環山,常年陰涼,適宜儲存放置佛像、經卷等。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北面有一高山,山上一座金佛閃閃發光,取意保佑每一個祈福的人平安喜樂。無論是空氣還是環境,都有一種讓人卸下城市疲憊喧囂,投身大自然的感覺,而現代人大都為生活奔走,身心俱疲,因而更需要這種放松的環境和方式,更應該走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原生態的魅力。(4)廟宇建筑風格特色鮮明。每一個地區的的文化遺產都具有該地方的特色。例如:很多地方的文化遺產便以地方標志性建筑物的形式出現。當人們提起五臺山就能想到五臺山寺廟,提起河南鄭州就能想到少林寺,提到興安盟便會想到葛根廟。地方感是屬于人與地方相互關系中的環境心理研究范疇[3]。這就使得保護文化遺產尤為重要了,只有保護它的真正價值才能發揮出它的派生價值。國家日益重視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到它們都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必須加以保護和收藏。葛根廟為藏傳佛教,寺廟整體以中式建筑風格為主,與門窗游廊等形成一種亦虛亦實的通透效果,與我國古代“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刻的聯系。在葛根廟的設計中,凸顯了“天地人乃一整體”的特點,極具藝術特色。所以,寺廟建筑群才有眾多室外空間,其并不是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納入其中。正是這種建筑群的設計融入了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理念,才使葛根廟風景區能夠每年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5)開發潛力巨大。葛根廟處于四通八達的位置,雖然周圍還未開發成旅游風景區,但處于一個好的位置對一個旅游景區來說至關重要。迪士尼在將要進駐上海的時候對森林公園的沖擊非常巨大,后森林公園要求地鐵站設有本公園的站地,此事才得以緩解。由此可見,地理位置和交通是否便利對一個旅游景區至關重要。游客多數不愿將車停在遠處而步行至目的地,一則找不到,二則很多步行不方便的游客很難到達,就算借助一些工具也很費時費力。因此,葛根廟景區處于一個方便游客、地理位置優越的地界,這便增加了葛根廟風景區的開發潛力。
二、葛根廟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車站到景區之間路程遠,步行較難到達葛根廟景區地理位置優越,到達葛根廟鎮里可以乘坐火車到達,但是車站與寺廟之間仍然有三公里的距離,散客很難徒步到達。而且并沒有車輛接送散客前往,這樣致使一部分沒有開車的游客無法到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散客旅游的客流量。即使很多人愿意步行或騎車前往,也只能在公路上騎行或步行,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若是換走小路抄近道,雖路途稍近,但沙石土路居多,道路艱難。雖然風景區本身的地理位置優越,但不完善的道路建設和有限的交通方式的選擇仍然給游客的參觀帶來了不便。
2.場地大,內部代步工具較缺乏,指路標語待增設進入葛根廟景區一條大路直通正殿,游客很少注意到東西兩側觀音殿與護法殿等,而寺廟日常活動的燒法燈祈福等景區特色也在比較偏的地方,不太明顯,很少有人注意。由于寺廟占地面積達六萬多平方公里,若沒有明確標示,游客都不會向偏殿走去的,這會導致旅游設施集中消耗,正殿損耗嚴重,偏殿很少有人問津。此外進入正門后也沒有供游客駕駛的電瓶車、扶步車等,徒步費時費力。
3.產品設計單一,宣傳力度不足旅游產品是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業為滿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向旅游者提供的各種接待條件和相關服務的總和。現如今,旅游日趨普遍化、大眾化、流行化,寺廟旅游不能只是提供單一的燒香拜佛傳統方式。寺廟旅游最普遍的旅游產品就是供香、手串、佛像,但這些對年輕游客吸引力較小,滿足不了年輕游客的好奇心和玩耍旅游的體驗感。寺廟旅游不同于其他普通景區旅游那樣開放、自由、隨意,限制了寺廟的宣傳力度,只能靠來過此地的人口口相傳,局限性很大,很難打開知名度。
4.服務意識有待提高寺廟景區與普通景區服務性質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像傳統景區那樣單純以盈利為主。如普通景區都有的解說服務、景區咨詢與投訴、景區的安全管理這幾個方面,這恰恰是葛根廟景區所沒有的。而且在人工服務這項,會讓人產生有事找不著服務人員的情況,如果有事情沒有解決,會對游客的體驗度大打折扣。景區服務是非常復雜的,它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為滿足顧客需要而提供的服務,也包括制造業向其提供的各種支持服務和隱性服務[4]。
5.旅游景區安全管理設施有待完善“安全是旅游業的生命線,旅游景區安全工作對于保持景區的健康發展乃至一地的旅游業發展都至關重要。”[5]景區安全出現問題,將影響游客對景區游覽的信心,從而減少游客來游覽的數量,直接導致景區效益下降。因此,安全問題是景區主要的管理內容之一。首先,寺廟作為一個燒香拜佛之地,明火暗火的隱患很多,寺廟并未設置隨手可見的滅火器也沒有把發生事故緊急救援的安全閥放置在顯眼之處。其次,寺廟離城鎮較遠又游客眾多,突發事件防患于未然是有必要的,而且寺廟并未設有處理突發事件的衛生院。最后,每年旅游景區都會有暴力事件的發生,影響十分惡劣,但寺廟并沒有引此為鑒,未建立保護寺廟安全以及游人疏散的警衛點。
三、推進葛根廟景區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1.站點設置通勤車、客車交通便利對一個景區來說至關重要。雖說人們可以乘火車前往葛根廟站,但是車站站點與葛根廟之間幾公里的路較難步行前往,如果游客下車后還要步行前往一段路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游客前來游覽參觀的積極性,如果在站點口增設可以途經葛根廟的通勤車、大巴車供散客使用,會為游客提供很大的便利。2.增設指路標示牌進入旅游景區,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很關鍵。一張景區圖會為第一次來參觀的游客提供便利。如果增加指路標示牌,標明游客當時所處位置,以及該位置可通向的殿堂方位和售賣燒香品、轉經輪等地點,游客就很容易明白,也很清楚下一步該往哪里走。增加指路標示牌,既能保證游客在景區內的參觀有序進行,又能將景區所有的景點以高效的形式呈現在游客面前。
3.加強景區管理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葛根廟建成已三百多年,文物、經卷也儲存了幾百年,難免磨損。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是連接各民族的紐帶、增強民族團結的方式。根據《文物保護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我國對文物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行政管理體制。比如寺廟內很多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佛像、經卷以及古建筑物,寺廟管理人員需加強文物保護,使寺廟文物損耗度降到最低。同時,在旅游中想要改善人們走馬觀花現象,從人們認知上限制道路漫長艱難,可在重要佛像店內增設禁止拍照、禁止使用閃光燈、禁止大聲喧嘩等條件,一來可以讓人們認真欣賞、領略佛像風光;二來可以一定程度保護佛像,減少閃光燈或拍照過多對佛像的損耗。
4.創新旅游產品及促銷模式很多年輕游客游覽葛根廟不是單純地想去燒香拜佛,還想要買一些樣式精美的隨身小物件,通過這種物件提升心靈自信與愉悅感,也會提高旅游的體驗。所以建議寺廟也可適當增設風水的風鈴、捕夢網、姻緣手鏈等適合年輕人的旅游產品。在技術發達,微信、微博普及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很多渠道了解到寺廟的信息,像地方旅游局的網站,各種旅游軟件等。但是很多信息眼花繚亂,不便讓游客準確找到自己想找的地方,不只是需要色彩艷麗吸引眼球,更要滿足游客的游覽需求。可以利用寺廟眾多節日,如廟會、浴佛節、佛誕節等,在這些重大的節日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再利用報紙、媒體、網絡打開寺廟的知名度。
5.加強員工服務意識,增設安全保護設施寺廟的僧人們不像景區員工那樣拿工資獎金,但是作為寺廟景區的一份子,在本地或者外地游客游覽景區需要提供幫助時,也應該熱情耐心解答,告知具體情況。雖然寺廟地理位置優越,但是離市區較遠,如果發生什么緊急情況,前往市區較不方便,建議建立臨時衛生站,可以更好地處理緊急事情,再者寺廟是燒香拜佛、火源聚集之地,增設消防桶、滅火器也尤為重要。
四、結語
寺廟旅游僅僅是旅游方式中的一個小分支,這種旅游選擇方式走的長遠與否不能只靠綠水青山,不能只靠一些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坐吃山空”,而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并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改進。“旅游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當宗教圣地被賦予旅游功能時它不僅僅是宗教、文化的殿堂,而且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經濟單位’,其經濟收入又為宗教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維修提供了大量的資金。”[4]“從檢索近幾年的宗教旅游分析,我國宗教旅游研究領域狹窄、研究方法單一,成果水平不高,適應性不強。”[5]當宗教圣地被賦予旅游功能時,它不僅是宗教文化的殿堂,而且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經濟單位”,其經濟收入又為宗教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維護提供了資金保證。旅游心境在宗教旅游體驗和游客行為意象之間具有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宗教旅游體驗(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動體驗、關聯體驗)均通過游客心境對游客行為意向產生影響[3]。宗教旅游作為旅游的一個分支,相信其發展會越來越規范,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烏市委宣傳委.講述紅城故事品味紅城“味道”——情懷葛根廟[EB/0L].
[2]唐文躍.南京夫子廟游憩者地方感特征及其規劃意義[J].資源科學,2011(4).
[3]方小燕,張莉,孔捷.景區服務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4]明世法.社會視角下的宗教旅游開發與共贏理路———以中國佛教旅游開發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08(2).
[5]高科,佘晶晶.近三十年中國宗教旅游研究述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作者:周安琪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