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紅色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改革、建設過程中沉淀形成的先進文化,其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發展和豐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新時期。紅色文化蘊含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實現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融合,必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理論引導作用,推進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情感激勵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鳴;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的價值,完善大學生健全人格教育;積極打造紅色文化實踐平臺,強化大學生的行動機制。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造的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崇高的理想信念、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等精神,已經沉淀為當今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特質,是激勵當代中國人沿著先輩足跡努力拼搏、奮勇前進的力量源泉。紅色文化具有超越歷史時空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價值,不斷開拓利用紅色文化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努力實現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融合。
一、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理論引導作用,推進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1]。樹立和堅持“四個自信”,希望在青年、力量在青年、根基在青年。高校不僅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有競爭力、有專業素養的青年,更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四個自信”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和教育青年大學生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同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使命和應然職責。推進當代大學生的“四個自信”教育,必須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獨特資源和特色價值,發揮紅色文化的理論引導作用。紅色文化是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基本歷史根基。加強大學生道路自信教育,首先就要闡明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紅色文化恰恰創建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艱難歷程中,紅色文化昭示著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是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最好詮釋。紅色文化是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的堅實歷史土壤。加強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就是要堅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確性、真理性的自信。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獲得革命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國情相結合,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紅色文化記錄的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獨具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并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證明了其正確性和真理性。紅色文化是證明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獨特歷史養料。加強大學生的制度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從天而降的,它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創立的,是以老一輩共產黨人創造的紅色傳統為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對紅色傳統的告別和否定,而是對紅色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紅色文化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的紅色資源,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最好的歷史養料,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撐。紅色文化是生成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構成要素。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就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沉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生成進程中,“紅色文化不但使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了時代的生命與活力,而且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思想文化歷史養料,提供著文化支撐。”[3]因而紅色文化上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基因,下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精髓,成為我國文化自信的獨特景觀,是我國文化自信的內在構成因素。
二、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情感激勵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鳴
情感是人的主觀態度體驗,是激發人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的動機,也是人們追求真理性認識的持久、堅固的內在動力。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價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情感激勵作用,有助于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紅色文化彰顯著對人類前途與命運的深切關注,蘊含對人類深情的愛。培養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而馬克思主義信仰中核心的情感之一就是對人類前途與命運的深切關注,沒有對人類的熱愛,沒有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沒有對人類幸福自由的向往與追求,就不可能把自身的人生價值和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也不可能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紅色文化的主線就是國家的獨立與人民的解放,展現著無數革命者為了人類幸福、人類解放而英勇奮斗的進程,無論是寫下革命者大愛情懷《與妻書》的林覺民,還是因燒地契與家庭決裂的澎湃、堅定與工農群眾站在一起的等革命者,無不滿懷著對人類最深切的熱愛,對人類前途與命運的深切關注。紅色文化彰顯著對國家與民族境遇的著力改變,蘊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激發大學生情感共鳴的重要情感動力。紅色文化記錄著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歷史進程,展現了血與火的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了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尋求出路、不懈奮斗的過程,革命者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彰顯著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超越歷史的時空,散發著永恒的魅力。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利用紅色文化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大學生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紅色文化彰顯著對人類幸福自由的向往與追求,蘊含著強烈的公平感和正義感。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價值追求,強烈的公平感和正義感是青年大學生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情感共鳴。紅色文化正是追求人類公平、正義在中國的具體生動實踐,紅色文化依托的中國紅色革命就是要打破舊社會,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新中國,紅色文化的產生、發展史,就是一部對公平和正義的不懈追尋史。當代大學生只有具備強烈公平感和正義感,才能去糾正和改變社會的不公正,自覺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建立公正的社會制度而努力,從而把實現人類公平正義的共產主義社會當作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紅色文化彰顯著對人的生命主體性的自覺,蘊含著自信、樂觀奮斗的情感。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不存在神意的安排,也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個人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以奮斗不息的人生方式與命運抗爭,在對社會發展方向和規律的準確把握上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奮斗終身。紅色文化正是彰顯著人的生命主體性的自覺,紅色文化處處洋溢著自信、樂觀奮斗的氣息。憑著自信、樂觀奮斗的情感,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才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自信,才有“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樂觀,憑著這種自信和樂觀才能在革命的道路上不畏艱難,艱苦探索,直到革命成功。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紅色文化激發大學生自信、樂觀奮斗的情感共鳴,找到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情感共通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三、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的價值,完善大學生健全人格教育
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有重要價值,對健全大學生的信仰人格、道德人格、意志人格、心理人格有獨特優勢。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加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的價值,幫助學生塑造、形成健康人格。紅色文化內涵堅定而清晰的共產主義信仰,是塑造大學生信仰人格的“清醒劑”。信仰是人類特有的精神追求,是人在社會化進程中特有的精神現象,一個圓融美滿的生命必然是有信仰追求的生命。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結合中國國情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范本,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信仰的追尋追求,譜寫了一部為信仰而歌的偉大歷史篇章。正如鄧小平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4](P110)當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浪潮、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在告別理想、躲避崇高的喧囂中,精神家園荒蕪、信仰失落問題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紅色文化引導青年傳承紅色文化傳統,積極與自身信仰對話,通過高尚的信仰追求實現對生命的內在超越。紅色文化標示著崇高而先進的社會主義道德律令,是引領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紅路標”。健全的人格包含著高尚的道德品質,高尚的道德品質展示著人格的魅力與價值。紅色文化展現出來的高尚道德品質是紅色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這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包括不斷進取、拼搏奮斗;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熱愛集體、團結協作;以社會貢獻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紅色文化是引領大學生樹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優質資源,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紅色文化的榜樣力量感染人,紅色文化的真實歷史影響人,將紅色文化標示的道德精髓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理念,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追求。紅色文化具有執著而頑強的行動意志堅守,是鍛造大學生人格意志的“定心丸”。意志力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強的意志品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標記。紅色文化展現著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脊梁,是中國人頑強意志的集中體現。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無數的革命先輩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懼困難,拋頭顱、灑熱血,披荊斬棘,前赴后繼,憑借著頑強的意志,沖破險阻,實現了星星之火的燎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革命的奇跡,最終使新中國的藍圖成為現實。蒙哥馬利就稱長征“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史詩,是一次體現出堅忍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
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教育青年大學生傳承革命先輩的頑強意志,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喪氣、不放棄,不斷提升自我抗挫折能力,鍛煉頑強的人格意志。紅色文化滋潤著健康而陽光的文化心理空間,是清除大學生心理霧霾的“凈化劑”。擁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夠對自我進行正確評價、人際關系和諧,情緒穩定、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展現著健全的個體心理品質,紅色文化就是一部中國人民不怕流血犧牲、熱愛生活、自信、不斷拼搏奮斗的歷史;紅色文化就是一部新型和諧人際關系的動人歷史篇章;紅色文化就是一座克服各種險惡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取得革命勝利的偉大歷史豐碑。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新時代背景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充分挖掘紅色文化中健康、陽光的文化心理空間,清除大學生的心理霧霾,培育大學生的健康心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概而言之,紅色文化從存在形態來看,是一種歷史存在,也是一種精神存在。當代大學生既沒有經歷過舊中國的“國破家亡”“內憂外患”,也沒有經歷過社會主義初創時期的“步履維艱”,因此對帶著特定歷史時期印記的紅色文化是一種歷史記憶。紅色文化要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傳遞跨越時空的正能量,閃耀時代的天空,就必須能夠照亮當代人前行的道路,具有指導現實的力量。因而,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當代價值的基礎上,必須打造紅色文化的實踐平臺,強化大學生的行動機制,幫助大學生在認知紅色文化、認同紅色文化的基礎上,傳承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發揚紅色文化優秀傳統,以紅色文化為向導指導自己行為、改造自己的生活實踐。
參考文獻:
[1][2].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1).
[3]李捷.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J].紅旗文稿,2017,(14).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