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后危機時代世界政治的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世界政治發展的矛盾
隨著經濟一體化、合作化、全球化發展,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世界經濟的有序化與生產力之間的這一基本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2007年金融危機本質是以市場價值整合的世界經濟體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不改變這種有序化的整合機制沖突還會繼續,世界經濟需要新的整合機制。世界出現了兩種價值選擇,一種是普世價值,另一種是普度價值。普度價值實際就是人民民主的價值,讓更多的人相互服務、相互發展,是經濟社會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來的價值觀。普世價值觀強調的是強者的邏輯,有許多偶然性,甚至還有血腥味。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普遍采取了“圈地運動”,又稱“羊吃人運動”。讓人民一無所有,被迫進工廠做工,從而榨取了他們的勞動,取得了征服世界的資本和資源。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世界人民復制推行這種模式,奠定了資本主義在世界上初期的國際地位。現在的方式非常隱蔽,采用了貨幣價值最大化,人們一次不能同時持有同一種貨幣的價值。吞噬了世界人民的勞動,成為經濟強國。而這種建立在剝削基礎上的強者邏輯,是反社會學的偽邏輯,被人們奉為普世價值。實際上加速了兩極分化,降低了社會效益,侵占了多數人的財富,抑制了社會總需求,制造了經濟的滯漲,破壞了人與社會達成的契約,侵犯人的社會權力。
在20世紀30年代后,資本主義國家在凱恩斯的理論指導下,經濟危機爆發時間間隔拉長,就是因為凱恩斯的政策刺激了社會總需求。而到了80年代后卻無能為力,發生了嚴重的經濟滯漲,就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存在嚴重的問題,是一種投機主義的價值觀。國家主權在全球范圍內有擴大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主權隨之泛國際化,國家的政治權力不得不擴大,有的尋求經濟大國的支持,有的搞政治聯盟以應對政治權力的變化。世界的主要矛盾錯縱交叉,國家主權、國際能源危機等主要矛盾沖突推動國際政治曲折前行。美國、北約等政治集團對市場的分級使各國政黨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加復雜。
二、世界政治發展的困惑
世界政治存在非政府組織、社團、社會與執政黨的關系,政治妥協與發展,政治與經濟,政治權利的范疇等問題的困惑。非政府組織、社團、社會是一股實實在在的力量,都影響政治效率和政治權力的發揮。雖然不和政黨爭權,甚至有些沒有法律意義上的嚴格組織形式,但卻影響政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甚至破壞政黨的合法性。對這些組織要統一還是要對立?國家主權在國際的概念中還存在嗎?到底國家主權還有哪些?政治妥協是政治發展的終結還是手段?對這些問題各國的政治都選擇了既對立又統一的態度。人和物的關系是自然而然的關系,不具有社會屬性。而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人與社會形成契約,出現兩種生產關系,一種是人與人必須通過勞動結成某種關系,這種關系就叫經濟。另一種是人與人必須在某種關系下進行生產,這種關系就叫生產關系。其中生產關系中包含了政治。這兩種關系其實都不是本源,本質上都是人與人的關系。因此,政治為經濟服務還是經濟為政治服務在社會中爭論不休。由于政治解決不了發展的許多問題,采取的折中思想,使政治不得不妥協或處于動蕩之中,從而使政治的階級性發展成社會性,政治的權力變成社會的權力,甚至政治斗爭演變成社會械斗。
三、世界政治的走向及形成原因
分析國際政治從對抗走向妥協的原因:①國際政治謀求更長遠的利益,政治權力的核心從武器維護轉向經濟控制。經濟的控制更能代表本階級的利益,比戰爭的手段更直接、更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本階級在經濟領域的控制力和占領高科技的制高點是比戰爭更有效的手段。②戰爭的巨大開支,國家財力不濟,經濟約束條件吃緊。戰爭使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福利水平等都下降,國內反對聲不斷,民眾支持率下降,影響政治凝聚力,直逼政治權力。③世界經濟由封閉半封閉走向了開放,世界的多樣性需求抑制了戰爭,政治妥協是經濟發展的客觀本質要求。④社會的文明進步,強烈譴責戰爭,不但使侵略者政治合法性和凝聚力受到影響,而且引發了許多政治危機,尤其是引起本國經濟發展倒退。人民強烈反抗,使侵略者損失慘重。⑤最近戰爭和2007年的經濟危機對世界超級強國美國及幾個經濟政治集團的政治都發生了影響,人民的經濟利益受損可能會帶來政治斗爭。所以政治由武裝保障轉變成科技支撐,由武器的批判變成鼓勵支持策反勢力的批判。局部地區動亂的根本原因在于:①地區領導人的獨裁統治,改革停滯不前,資源結構單一。②該地區能源豐富,具有獨特的戰略位置,如澳大利亞在亞太地區的位置,中國的南海。③各宗教、民族之間的價值觀念的沖突加劇,尤其是世界分布較廣的幾個民族,內外結連,容易引起國際政治的顫動。④恐怖組織及極端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猖獗。⑤國外政治集團的勢力擴張,國內反動勢力的增強。外部支持、策反活動。內部借力發力,乘勢投機行為。⑥國內愛國者政治熱情的高漲,參與國家管理意愿的增強。⑦政治突發事件造成的。如伊朗學生沖擊英國大使館致使伊與西方關系進一步緊張。⑧政治挑釁活動。
四、世界政治發展的新特點
1.政治斗爭。政治斗爭的三個方向:一個是合縱連橫的斗爭策略將圍繞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為核心展開,尤其是在價值觀念領域的政治斗爭將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發達國家的貨幣利潤最大化、貨幣資本社會化的有序化模式和發展中國家勞動價值最大化的有序化模式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將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國際政治也必將以中美關系為核心,在全球范圍內不斷進行斗爭和反斗爭。尤其是隨著美國亞太戰略的推進,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另一個是遠交近攻的政治策略推陳出新,除了傳統的在目標國家周邊結交、支持、策應其他國家外,最近在伊拉克、敘利亞戰場采用了培育反對勢力這個最具殺傷力的策略。這表明政治階級性要淡化,社會組織的力量在成長,政治要把經濟和社會統一起來。這也在警示中國,必須搞好民族關系、臺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第三是政治效率的問題,政治要把經濟成本和政治凝聚力統一考慮,不再單純考慮所代表階級的經濟利益,當政治維護自身經濟利益時,不可導致其他階級的利益變弱,或者社會打破平衡的狀態。
政治斗爭的三個隱形因素進一步凸顯:一個是政黨與經濟壟斷組織的斗爭尖銳起來;一個是與社會成員中的弱小階層關系和諧起來;另外是與敵對勢力斗爭隱蔽起來。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使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主要是政黨面臨的挑戰不再僅僅是國內的政治理念和觀點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在經濟領域勢力較量。據2010年全球500強企業排名表表明:全球前10位企業的生產總值是后10個國家生產總值的總和;這還遠不是經濟大集團、跨國公司的終結。隨著資本的聚集,經濟大集團、跨國大公司逐步發展壯大,國內外的壟斷組織操縱經濟的可能性在增加,政黨與壟斷組織的摩擦在增加。尤其是延伸在國外的分公司、子公司及集團與所在國政黨追求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政治價值存在差異與分歧,進而形成矛盾影響到國內的穩定。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發展,政治集團要依靠政治權力強行分配壟斷組織生產的價值,當達不到經濟目的時,將會使國際間政治矛盾尖銳起來,甚至發生政治革命?;诮洕A的變動,政治的取向是幫助本階級成員獲得更多利益,藏富于民,問政于民,問計于民,付情于民。由尊敬傳統對整體利益的推崇轉變成為尊重傳統的整體利益,同時謀取個體的利益。注意協調、滿足個體的利益,理念上認為“沒有人的利益低于其他人的利益”。政黨的影響力在下降,國家的職能在弱化。政黨的追求從國內的穩定平安轉向國內外的和諧發展,最大限度地延伸在國外的發展空間。同時國外的敵對勢力,由武裝干涉向政治策反、武器支持、經濟補給等方向發展,著力破解反武裝革命發展的難點問題。已經成功策反伊拉克,瓦解了利比亞,爭取瓦解伊朗,甚至威脅中國。尤其是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公然實施釣魚島“國有化”方案,公然踐踏二戰后形成的國際公約,二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秩序及穩定被打破。
2.政治統治方面的變化。由政治統治、政治控制向政治治理轉變,進一步轉向善治。國家的領導變為疏導,由階級領導社會發展變成精英階層及其同盟者引領社會發展,由階級內部民主變成廣泛的社會民主,由政策引導社會發展轉變以先進理念疏導社會發展。
3.政治溝通方面。表現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溝通,以及以統治者為主導協調被統治者個體與社會問題。政治也表現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及其追隨者之間的一種互動。改善本階級內部的生產關系,把本階級內部大多數人的利益維護好、發展好,把握好分配的利益尺度,促使本階級的威信提高,凝聚力增強,讓本階級發展壯大。人的社會屬性中的共性為主體被個性為主體所代替,社會能承認或者接受的價值是以個人一種積極服務或者提供健康的產品。這種變化不是社會容忍度的提高,而是個人思想境界的提高。
4.政治管理。隨著人理性活動的提高,由人的一部分自然自由與社會交換而形成的社會屬性將回歸,體現在我自由是為給社會提供服務或者產品,而目的是為交換社會上我所需的服務或者產品。改變過去個人提供的有些服務因剝奪他人的自由的狀態,由敵對轉向合作。從政治道德的價值取向向法制化發展。政治道德從概念化、抽象化、和架空化向可操作化、具體化和監控化發展??傊?,國際政治的價值取向是多元化、多視角、寬領域的改革。
作者:陳旺俊單位:甘肅正寧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