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習紅軍精神心得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紅軍,一個在中國領土上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詞。它創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拼搏的堅定決心。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說起祖輩的那些膾炙人口故事,爬雪山、過草地、挖野菜、啃樹皮、四渡赤水河、飛奪瀘定橋……同時,我們又見證著新一代紅軍精神的傳承與發揚。紅軍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深深的烙印。隨著歲月的流逝,身邊那些紅軍老前輩們已經越來越少,那些紅軍時代的遺跡也逐漸在蔓草間模糊。2014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周年,在此,讓我們重拾那份可貴的回憶,尋找身邊感人的紅軍故事。
,男,漢族,河南商城人,中共黨員。1911年出生,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現為江蘇省揚州軍分區第一離職干部休養所正軍職離休干部,離休前任江蘇省南通軍分區政委。
老紅軍一生南征北戰,經歷大小戰斗150余次。長征途中,曾三次過雪山草地。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榮獲紅星勛章、解放勛章、獨立勛章和自由勛章。1965年離休后,又積極投入到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新長征中,40多年如一日,廣泛傳播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先后到軍地800多個單位作革命傳統報告1000多場次,聽眾達100萬人次。他為黨分憂,為民解難,幫扶困難群眾和特困學生200多人,累計捐款30余萬元。他始終嚴于律己,不搞特殊化,不以權謀私。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黨性品格,被人民群眾稱頌,受各級組織褒獎,先后被中組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全國先進離休干部、全軍先進離休干部、優秀共產黨員。2006年10月,被和總政治部樹為全國全軍重大典型進行集中宣傳。
在有些人眼里,劉老似乎正統得難以理解,但置身于他那歷盡滄桑的人生歷程中,一個近百歲老人的頓悟、超脫、泰若躍然眼前,他脫俗之處與其思想基礎、性格基礎、情感基礎所彰顯的個性莫無關系。
忠誠——思想基礎。劉老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革命事業的孜孜追求,是每一個接觸過他的人的深刻感受。劉老是個孤兒,是黨救了他,讓他過上幸福的日子,劉老要把他的畢生獻給黨,這是他樸素的哲學。無論戰爭年代的槍林彈雨,還是建設時期的艱難困阻,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的信念,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對黨的褻瀆,即便是幾句調侃的話,也不能對黨有些絲毫不敬。
堅韌——性格基礎。劉老一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沒有堅定執著的品質是難以始終如一的。三過草地,150多次大小戰斗毋庸去說,更為可貴的是離休以后的40年,他還能堅持與時俱進,不辭勞作,宣講紅色經典,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就是去年冬月,他還堅持走進農村學校,宣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內容,與會者無不為之動容。就是這樣一位老者,一尊形象,矗立在我們身邊,打動許許多多人的心。
真愛——情感基礎。劉老愛黨愛人民,體現在他身上一點都不空洞,很自然,身為孤兒,受黨培養,這是從心底油然而升的感恩之情。劉老愛孩子,每年都從他那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巍顛顛的跑到希望工程辦公室,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六一”節的活動,安排主席臺的位置他不坐,執意要到孩子們中間。劉老也愛自己的子女,但愛的方式與常人不一樣。劉老自己從來不向社會索取什么,他的價值觀中向社會索取是恥辱,他也這么要求自己的子女,他愛他們,更希望他們通過自食其力而幸福生活。劉老的三個子女,一個在農村,一個下崗,一個修車,他們沒有從曾擔任軍分區領導的父親那里獲得什么物質幫助,但他們從劉老身上領悟到人生真諦足以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
看到劉老,想到劉老,讀著劉老,不禁常常為他感動著,鼓舞著……
王定國,四川營山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曾任營山縣婦女獨立營營長,延安市婦聯主任,內務部機要科科長,最高人民法院黨委辦公室主任,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定國在她的96年的人生中創造了無數奇跡:1933年參加紅軍,長征途中敵人的彈片擊斷了她的腿骨,她堅強地迎來革命的勝利;從文盲女到革命家——14歲參加革命后,刻苦學習,從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家女到著書立傳,成為今天很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家;書法繪畫集一身——70歲開始練習書法和繪畫,丹青追憶紅軍歲月、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癌癥老人——75歲,癌癥切除手術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依然歡樂;她曾在92歲高齡時重走長征路,探望還健在的老戰友和房東鄉親……
如今,老人革命熱情不減,頭腦清晰,繼續發光發熱。2014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周年之際,我們滿懷崇敬聽著老人家的光輝事跡,一起感悟這位傳奇老人身上永葆的革命青春。
,1913年生于井岡山下的永新縣南鄉長富鄉袁家村。1928年參加少先隊,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作為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參加了大會。長征開始后在紅軍總政治部破壞部工作。抗日戰爭中,在紅軍第二十七軍政治部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部部長,后任團政委、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警備第一團營教導員,新四軍營教導員、團政委。1959年奉命組建井岡山管理局,先后接待了、重返井岡山。
“做夢都想拿槍上戰場,結果當了號兵,滿肚子不高興。”93歲的說,“第一次戰斗,打得好慘,我看呆了,忘了吹號,連撤退的命令都沒聽到。”說,戰斗中,軍號就是命令,沒有了軍號,戰士們就會不知所措。所以,作為號兵,絕不能耽擱一分一秒。“號兵要有嫻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在戰場上精神過于緊張,一個音符吹錯了,或者是吹不響號,都很可能給部隊帶來重大的損失!”長征前夕,調入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破壞部,先當破壞干事,后任破壞科長。“長征路上,我被戰友們戲稱為''''袁破壞''''。”說,“破壞”,其實就是指瓦解敵軍的工作。說,做破壞工作,光說不行,身手得好。在瑞金紅軍學校學習時,他就被評為特等射手,獲過獎。回憶說,當破壞干事,經常要冒險在陣前喊話。有一次,在攻城戰斗中,他利用廢墟作掩體采用游擊式喊話,東邊喊幾句又迅速跑到西邊叫幾聲,一會在街中心叫,一會又在街尾喊,氣得城墻上的敵人嗷嗷直叫,胡亂地用步槍、機槍掃射。
從1985年,老人就開始整理自己的經歷。2001年,再次開始完善自己的回憶。此時,老人年事已高,聽覺不靈、視力衰減,還堅持每日花費2至5個小時,口述自己的革命經歷,再由家人、朋友記載下來。“基本每天能完成500至1000字的創作。”據袁老之子袁永明說,回憶中,老人有時涕淚橫流,為犧牲的戰友悲傷難抑;有時興奮異常,為當時戰役的勝利手舞足蹈。為了老人情緒穩定和身體健康考慮,家人有時不得不強制老人中斷寫作。
2004年1月,凝聚老人心血的《征途漫漫———我的紅軍生涯》創作終告完成。袁老希望在紅軍長征70周年之際,能將凝聚自己心血的這本書出版,以此紀念自己走過的那一段難忘的激情歲月。老人說,以后還將繼續努力,寫出自己在八路軍、新四軍時期的傳奇經歷。
2014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周年,中國共產黨也即將走過他的第個年頭,紅軍精神永存,可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些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一輩革命家們也早已進入耄耋之年,作為后輩的的我們,有責任為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便利的生活條件,更有責任將他們身上的紅軍精神加以繼承與擔當,作為企業,更應身先士卒,設身處地為老一輩革命家貢獻一份力量。紅軍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