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術期刊的產業鏈打造與轉型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打造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平臺,擴大期刊影響力
學術期刊是期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務的群體主要是科研院所、學校等單位專家學者,以及學生。不同領域的學術期刊服務于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因此,在服務對象上更為明確,但是,這也造成了學術期刊的服務對象沒有那么廣泛,服務范圍難以擴展,因而影響力僅僅局限于某一學科的弱點。在紙媒時期,學術期刊的發行量有限,主要是作者樣刊和科研機構的訂閱,很難再實現突破。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這種狀況已經難以適應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發展和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為學術期刊的知識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路徑,這種社交化的傳播有利于學術知識的擴展。在新媒體時代,要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就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打造學術期刊的新傳播平臺,適應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和受眾獲取學術信息的習慣。一些期刊在這一方面都進行了探索。以筆者所在的《西部學刊》(新聞傳播版)為例,在創刊初期,如何推廣期刊,讓廣大的作者知道這一本新創刊的期刊,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嘗試通過新媒體的形式來宣傳,《西部學刊》(新聞傳播版)開通了“學刊微觀”微信公眾平臺,將其定位于為新聞傳播領域學生和學者服務,以推送這些群體感興趣的信息為主,通過每周三次的信息,吸引了一部分用戶的關注。同時,在平臺上約稿信息,通過朋友圈轉發的形式,讓更多的人關注,而這些用戶都成為期刊投稿的主要來源。可以說,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西部學刊》(新聞傳播版)實現了擴大自身影響力,吸引稿源的目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就筆者研究來看,當前的其他學術期刊也進行了新媒體平臺的運用。如《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青年記者》《新聞記者》《傳媒》《新聞與寫作》等期刊都上線了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不僅推送往期和當期的目錄、文章等,還提供一些優秀的文章,以及當前學界業界的最新動態。這不僅擴大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還實現了學術知識的社交化傳播。
二、溝通學界與業界,打造學術期刊產業鏈
學術期刊在當前我國的期刊業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是連接學界和業界之間的橋梁。這種優勢為學術期刊充分對接學界與業界,形成學界和業界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整合資源,打造產業鏈,實現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為例,一些期刊社不僅以自身為主辦單位來推動形成學界論壇,共同就某一領域的某一話題進行切磋,還積極參與到以國家政策為主導的政治性論壇中。有些學術期刊,以國家政策為背景,形成論壇,推動某一目標的實現。有些學術期刊則緊密聯系業界,為業界發展建言獻策。在這一方面,《傳媒》雜志的實踐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傳媒》雜志以“服務傳媒,引領傳媒”為期刊定位,因而其天然具有與業界交流和溝通的基因。據公開信息顯示,自從《傳媒》創刊以來,已經主辦了中國傳媒年會共12屆,每一屆的主題都是近期國家層面和業界所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例如,其主辦的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國傳媒年會就將主題聚焦于媒體融合,而媒體融合自2014年以來,就一直是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的熱點話題。以這一熱點話題打造傳媒年會,邀請國內管理層、學術界和業界的重要專家學者,以及一線的傳媒機構管理者、從業者,就這一主題展開交流和討論,不僅實現了《傳媒》雜志自身的影響力增強,還為整個學界、業界帶來了社會效益,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身產業鏈的打造。同時,在每一年的年會舉辦后,《傳媒》雜志會約請相關參與人員就大會發言形成稿件,這些稿件又以專題的形式成為《傳媒》雜志內容的來源。這不僅為《傳媒》雜志提供了豐富的、較高水平的稿件,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年會議題的“二次傳播”。這種由學術期刊為主導,以業界發展為核心關注點,又反過來形成理論探討的模式,正是由學而術,由術入學的代表。在這種模式下,期刊本身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進一步凸顯,這也推動了期刊自身的發展和轉型。
三、打造知識付費平臺,嘗試內容變
現在2016年的傳媒業發展中,知識付費和內容付費是傳媒業界關注的熱點。事實上,知識付費和內容付費最早在國內自媒體平臺上實現,例如,羅輯思維、知乎、得到和分答等自媒體平臺紛紛試水內容付費。這些平臺將優質內容和社交化運營結合起來,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對此,學術期刊可以借鑒其經驗,進行內容付費的嘗試,以實現自身經營的多元化,擺脫期刊經營的難點和困境。在當前的學術期刊內容付費中,一種是純粹的內容付費,如《青年記者》,其電子版資源實行的是“免費+付費”的方式。這種模式,以單篇文章收取費用,適合于那些對期刊內容有剛性需求的用戶。另一種是服務付費,這種服務付費更適合當前的期刊發展趨勢和環境。在當前,用戶不僅僅需要了解期刊內容,還希望通過期刊獲得其他的服務。例如,用戶希望對學術資訊、學術培訓、學術交流等的需求等。而期刊本身的獨特地位,使其為用戶提供這些服務相對較為便捷。這種優勢為期刊的內容付費提供了條件。例如,《新聞與寫作》在其微信公眾平臺上主要通過“公開課”的形式,吸引用戶付費收聽公開課。《新聞與寫作》作為公開課的實施主體,在確定了主講人之后,通過信息預熱,吸引用戶報名,然后進行網絡直播授課。這種形式簡單方便,成本較低。對用戶而言,無論是公開課的費用還是網絡直播的形式,都有利于吸引用戶參與。當然,在未來的學術期刊內容變現的嘗試中,這種公開課只是其中一個部分。除了公開課之外,還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例如,針對用戶學術,可以提供相關培訓,針對一些青年學者的學術訓練,可以聯系一些國內外的學術大咖,組織相關講座、論壇、訪學等一系列活動,實現學術期刊經營的多元化。
四、打造學術智庫平臺,為業界提供學術咨詢
近幾年,國內興起智庫熱,而在打造智庫平臺這一思路上,學術期刊有著獨特優勢。因為學術期刊的服務對象基本上都是本領域、本學科最具有影響力的群體,這些群體都各有所長,是推動本領域、本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這些人都與學術期刊保持著密切聯系,學術期刊將這一批人聚合起來,形成合力,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學術期刊在打造智庫平臺的過程中,可以聚集行業優秀人才,在人員上打通學界和業界,將學界優秀理論人才和業界優秀的實踐人才相結合,共同為行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因此,打造智庫平臺可以就當前業界的難點問題進行交流,推動業界發展。同時,這一平臺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界資源,進行行業調研,發現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在此基礎上,尋找對策。在這種情況下,以學術期刊為主導的智庫得以形成,這些行業調研數據,以及行業調研報告,既可以以咨詢費用的形式收回成本,還可以將其作為報告出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術效益的三豐收。此外,以學術期刊為主的智庫,可以針對這一個傳媒機構本身存在的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和策略服務,以此獲取勞動報酬。這既能夠解決傳媒機構自身的困境,還能夠實現期刊的多元化經營,推動期刊與學界、業界的進一步互動,發揮學術期刊的社會功效。